- +1
BMW卓越城市講堂|城市韌性,在同舟共濟中謀求綠色發展
人類如何直面不確定性,并且持續繁榮生生不息?在氣候變化危機凸顯、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當下,堅持開放、交流與合作,顯得尤為重要。11月4日上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澎湃研究所、寶馬中國聯合主辦的2022 BMW卓越城市講堂在上海白玉蘭廣場舉行。
本次講堂以“城市韌性”為題,邀請到一線專家與實踐者,從社會經濟、公共管理、基礎設施、交通出行、文化認同等方面入手,探討如何才能讓城市機體更具韌性,更好地抵御沖擊,或從沖擊之下恢復。

11月4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林松添在BMW卓越城市講堂上做視頻致辭。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載體。讓城市獲得韌性,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課題。在視頻致辭中,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林松添強調,正如二十大報告中所講,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中國將積極推進以人民為中心、低碳綠色創新的新型城鎮化,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而唯有和睦相處、合作共贏,才能實現持久和平與繁榮。

11月4日,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在BMW卓越城市講堂上做視頻致辭。
2022年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在視頻致辭中說到,中德本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原則開展務實合作,助推兩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這為寶馬在華取得成功、實現長久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牢固樹立了繼續培育中德友誼的信心。講堂之所以選取“城市韌性”的主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曾見證或經歷過,在城市迅速發展過程中,無論是疫情、自然災害,還是人為破壞等,都對城市正常運轉造成一定干擾。不光是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位居民深受影響,同其密切相連的姊妹城市亦不能置身事外。對于未來的城市,發展其抵御潛在事件影響的韌性尤為重要。

11月4日上午,寶馬集團副總裁吳燕彥,在BMW卓越城市講堂上,回應關于“如何同舟共濟”的問題。
寶馬集團副總裁吳燕彥,在現場回應了擔當本次講堂學術主持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比較政治與公共政策所所長于宏源關于“面對危機,如何才能同舟共濟”的問題。她說,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各國各界同舟共濟,加強合作,這是一道必答題而非選擇題。在面臨共同的生存威脅和嚴峻挑戰時,必須攜手才能找到出路。各國政府、學界、企業、公眾之間也要共同努力。“寶馬深知,僅憑一己之力,不足以實現這一目標,因此連通上下游伙伴,將碳減排范圍拓展到包括原材料采購、供應鏈、生產、使用乃至回收的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共同完成全生命周期的減排目標。”吳燕彥還強調,寶馬計劃到2030年將單車全生命周期平均碳排放量較2019年降低至少40%,同時力推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地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并減少資源消耗。

11月4日,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在BMW卓越城市講堂上,從媒體傳播的角度講述城市的韌性。
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從媒體的角度展開。他說到,講堂以卓越城市為名,一座有韌性的卓越城市,一定有著復雜而精密的體系。良好的媒體是提升城市韌性的重要一環。媒體要以專業的判斷,和對城市運行規律的尊重為基礎,做出清晰、及時和負責任的報道,從而能夠在災害來臨之時,增強城市的韌性。媒體還應把防災減災做在事前,平時多做深入淺出、生動細致的報道,讓市民能夠看到和理解城市如何運行、提升風險意識,乃至有相應的動力和能力,主動參與到城市和社區的實踐之中。這樣就是預先適應。“當每一個市民都能熟悉水性,都能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都能做到吳越同舟,那么,這樣的城市一定是非常具有韌性的。”

11月4日,在BMW卓越城市講堂上,復旦大學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分享“綠色視角下的城市韌性”。
講堂從社會經濟的運行邏輯展開關于城市韌性的論述。復旦大學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為大家講述了“綠色視角下的城市韌性”。在綠色經濟學看來,有很多要素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就此,在政策層面,需要構建良治社會,即有利于促進公正和國家繁榮的制度、觀念及技術結構,兼顧效率與正義;創新方面,需要鼓勵綠色創新,克服社會外部性高而私人外部性低等問題;而在投資方面,需要關注ESG投資和綠色金融。

11月4日,在BMW卓越城市講堂上,復旦大學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講述“城市數字治理的韌性”。
在經濟原理之外,審視城市運行的韌性,也需要采用信息技術的視角。復旦大學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對“城市數字治理的韌性”進行闡述。他認為,政府部門的數字化和信息化,需要多方協同、賦能基層,讓市民獲得清晰認知,促成更為有效、包容而富于韌性的決策。

11月4日,在BMW卓越城市講堂上,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分院院長徐國強,分享城市市政基礎設施的韌性保障。
城市韌性的底線,是市政基礎設施的保障。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分院院長徐國強,就為大家做了一次頭腦中的預演,如果危機來臨,人們會如何反應,有什么需要,基礎設施又要如何回應。由此,城市微觀硬件的運行過程,也展現在我們面前。徐國強總結到,當我們的市民越來越認可市政基礎設施的發展,甚至能夠積極參與其中,才能說基礎設施的韌性真正落到實處。

11月4日,在BMW卓越城市講堂上,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系主任卓健,分享綠色人本視角下的城市交通韌性。
城市韌性的重要維度之一,是機動性。交通必須能夠回應人流物流的應急需求。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系主任卓健分享到,如何從綠色人本出發,讓交通富有韌性。他指出,在城市里,不同出行方式相互組合,可大幅提高系統整體韌性。此外,更要給居民提供選擇權;同時,要通過合理的空間組織和功能布局,盡可能減少城市交通出行強度;最重要的是,注重人的適應能力,培育公眾共識和信心。

11月4日,在BMW卓越城市講堂上,爵士品牌JZ Music創始人兼CEO、貝斯演奏家任宇清分享了“城市韌性由韻律而生”。
講堂最后一場分享,由爵士品牌JZ Music創始人兼CEO、貝斯演奏家任宇清先生帶來。在他看來,城市韌性因韻律而生。他講到,從古典時期到現代,音樂經歷了從城堡到大眾的歷程,成為人們的文化生活必需品;放眼上海,上個世紀,城市雖然經歷了戰爭,但音樂在民眾中從未停止;而疫情期間,音樂家轉向線上,尋求生存機會,同時為大家緩解情緒壓力。任宇清先生現場還帶來音樂游戲,讓來賓身臨其境地體會到,隨著韻律,大家的心靈共同起伏。也就是說,更重要的城市韌性,是這座城中人的愛與信念。音樂讓城中之心更有信念,讓城市更具韌性。

11月4日,BMW卓越城市講堂上,聆聽演講的主辦方代表和來賓。
城市韌性離不開每一個人的行動。本次講堂上,還特別發布了此前征集的中德青年韌性實踐視頻的部分剪輯。這些分布在全球各處的、面向韌性的行動,連同人民團體、企業、媒體等講堂主辦方的踏實作為,以及現場和此前各位講者的思考與分享,也一起真真切切地連結成了未來城市的韌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