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軍火被烏克蘭掏空,歐洲轉向新賣家:韓國“K-軍火庫”成新寵
俄烏沖突爆發的八個多月間,歐洲各國一直在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幾個月消耗下來,歐洲軍火庫亟待補充進貨。然而,通常從美國采購的歐洲國家正越來越多地與一個雄心勃勃的亞洲賣家接觸——價格低、交付快的韓國貨成了近幾個月來歐洲軍火市場的“新寵”。
韓國國防公司一直活躍在歐洲,過去五年內,韓國向一些歐洲國家出售了一些小型武器。今年7月波蘭與兩家韓國公司簽署的5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4億元)重磅合同將韓國推向了歐洲軍火市場的舞臺中央。該協議包括980輛K2“黑豹”主戰坦克、672輛K9自行榴彈炮和48架F-50戰斗機,預計今年年底開始陸續交付。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 11月1日報道稱,若在未來幾年內所有計劃選項得以實施,這些交易的總價值可能高達150億美元。
如此大的訂單讓外界驚訝,因為這是北約成員國從北約以外的供應商處進行的第二次重大武器采購,上一次引起爭議的是土耳其從俄羅斯采購S-400防空系統。這筆交易也表明,俄烏沖突給了韓國企業機遇,而此時的歐洲也不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營銷閃電戰”?
“由于波蘭對烏克蘭的支持,我們有必要填補地面和空中力量的缺口。”今年7月,波蘭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布拉什扎克表示。確實,在向烏克蘭提供了250輛蘇聯時代的坦克后,波蘭軍火庫亟須補貨,而韓國的“投喂”恰逢其時。
與韓國達成交易中的坦克數量遠超波蘭今年4月簽署的從美國購買250輛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數量。波蘭還曾向美國提出采購500門“海馬斯”火箭炮,但在10月19日與韓國防長舉行的簽約儀式上,波蘭防長布拉什扎克稱,“不幸的是,由于工業能力有限,(美國的)裝備不可能在令人滿意的時間內交付。因此,我們開始與韓國——我們久經考驗的合作伙伴進行了談判。”
布拉什扎克7月就已經表示,韓國武器系統在技術、價格和交付時間方面最具吸引力。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分析人士稱,韓國武器的一個關鍵吸引力還在于技術轉讓的前景,這可能會使得波蘭成為歐洲武器生產的中心。
韓國與波蘭簽署的合同規模之大、承諾交貨速度之迅速,引起了美國國防行業的注意。據Politico援引一位與多家美國國防公司打交道的業內人士稱,“美國行業擔心,這種情況不會止步于波蘭。”但這名知情人士稱,“這純粹是韓國的營銷閃電戰。”他指出,在年底前開始交付的計劃只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時間表,在未來幾年很難保證交付速度一致。
但也有美國國防工業內部人士認為,歐洲購買韓國貨還不是美國的主要擔憂,由于美歐擁有長期聯系,這些關系不太可能被競爭對手打破。美國國防官員一直稱,美國制造的武器及合同附帶的供應鏈保證確實更加昂貴、需要更長時間交付,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貨的質量還是最優。
還有聲音認為,迫于俄羅斯的壓力,韓國可能無法實現向歐洲的大規模交付。但一名韓國高級外交官向《日經亞洲評論》透露,韓國外交部尚未收到俄羅斯的任何投訴。這名匿名官員稱,向歐洲供應武器是國家間正常的國防工業交易。
歐洲防務自主短板
盡管不被美國看好,歐洲的訂單預計還是會紛至沓來。9月下旬,愛沙尼亞高級別代表團前往首爾參加了韓國國防工業展,并與韓國高級代表團會面。愛沙尼亞已經從韓國韓華集團訂購了18輛K9自行榴彈炮,并與土耳其、波蘭、芬蘭和挪威一同部署。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西蒙·威茲曼則對《日經亞洲評論》稱,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現在都必須抉擇升級現有坦克還是購買新型號,而韓國的K2坦克可以滿足大多數擁有“豹2”國家的需求。威茲曼認為,最有可能采購K2坦克的是希臘,因為其陳舊的坦克部隊已經不再適合與老對手土耳其競爭。此外,意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也可能會購買。
事實上,波蘭此前還考慮過德國的“豹2”坦克,這是包括波蘭在內的歐洲北約坦克部隊的中流砥柱,但由于等待時間過長而作罷。波蘭采購韓國K2坦克的價格尚未公開,但德國媒體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稱,每輛坦克單價為13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9268萬元),而德國的最新款“豹2”則要1900萬歐元。
同樣,擁有52輛老“豹2”的挪威也正在考慮是否更換為K2坦克。據報道,今年1月,新的“豹2”與K2坦克已經抵達挪威進行了冬季測試。挪威彈藥制造商Nammo也已經與現代樂鐵(Rotem)簽署了一項協議,雙方將為K2坦克開發新的120毫米口徑彈藥,無論挪威采購坦克與否。
美國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CSIS)歐洲項目主任麥克斯·伯格曼接受Politico采訪時稱,歐洲轉向韓國國防工業,對于歐盟整體以及各國各自的國防工業來說都是積極的。伯格曼認為,隨著美國目光轉向“印太”地區,歐盟與韓國等美國的亞洲盟友建立更廣泛的聯系是有益的。
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各國掀起軍備競賽新高潮。自2月以來,歐盟國家已經承諾投入超過2300億歐元來實現武器裝備的現代化,但歐洲本土國防企業尚未做好供應和協調的準備,這也暴露了歐洲防務自主的短板。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國防工業某種程度上會擔心市場份額的潛在損失,但從更廣泛的美國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看到歐洲存在真正的問題,他們必須為工業基礎做好準備,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需求。”伯格曼稱,“歐洲大多數國家的國防工業部門都專注于出口,而非國內消費,歐洲需要恢復自己的國防工業能力。”
韓國野心勃勃
韓國國防公司正抓住俄烏沖突的契機深化對歐洲市場的參與,這也可能會為韓國進入更多北約成員國市場提供敲門磚。
與此同時,韓國國防工業的目光并不局限于歐洲,而是看向了全球。韓華集團在去年12月與澳大利亞簽署了一項價值9.3億美元的協議,將在該國維多利亞州建造一座榴彈炮工廠,生產30輛K9自行榴彈炮。據防務網站Breaking Defence報道,韓國國防代表團近日還提出向澳大利亞提供由大宇造船和現代重工制造的最新KSS-III常規動力潛艇。
近年來,韓國對亞洲和中東市場的國防出口也逐步增長。今年1月,韓國國防制造商LIG Nex1宣布與阿聯酋簽署了一項價值22億美元的協議,向后者出售“天弓”-2(M-SAM II)中程地對空導彈防御系統。2月,韓國又與埃及達成了一項17億美元的協議,向其提供K9自行榴彈炮等裝備。
韓國總統尹錫悅8月在上任一百天的演講中表示,韓國的目標是一躍成為全球第四大武器供應商,緊跟在美國、俄羅斯和法國之后。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韓國目前是世界第八大國防出口國,從2016年至2021年,韓國的武器出口增長了177%。韓國進出口銀行7月的一份報告顯示,該國國防出口從2020年的30億美元增加到了2021年的70億美元,今年可能會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大關。
尹錫悅野心勃勃的軍工目標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前任文在寅倡議的基礎上。韓國國防部前官員3月曾在《外交官》雜志上寫道,文在寅“改變了國家軍隊的態勢”,每年增加約7%的國防預算。去年7月,在一次韓國國防展覽會上,文在寅表示要“視安全環境和技術進步的變化”進行創新。
始于文在寅的投資正在看到回報。美國防務論壇網站“暗礁之戰”近日一篇文章分析認為,韓國的軍事硬件為美國武器系統提供了更便宜且功能極強的替代品,向波蘭出售坦克、向澳大利亞出售自行榴彈炮等訂單已經顯示出韓國“K-軍火庫”(K-arsenal)的優勢。文章認為,韓國向美國其他盟國提供武器的意愿不斷增長,不應被美國當作競爭對手,相反,在美國戰略重心轉移時,應該得到支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