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家長為什么焦慮?他們到底焦慮什么?她說出了真實原因
“現在整個中國家長是很焦慮的,第一大焦慮是什么,孩子是不是要去海外接受教育,什么時候走?
第二大焦慮是什么呢?優質的教育資源很不平衡。
第三大焦慮什么?很多人說現在很多大學生什么都不會,賴這些孩子嗎?不賴,賴中國整個教育結構。”
在3月30日于北京舉行的第三屆i-EDU教育產業投資峰會上,創新工場合伙人郎春暉做了主題為《2018教育風口在哪里》的演講,分析了中國家長為什么這么焦慮,他們到底在焦慮什么。

機會在哪里就要抓紅利,在過去幾年各種各樣的紅利出現,我分別說一下,最關注的我們要去看政策紅利,政策的引導對整個產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過去的一年,政策產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九年制義務教育產生什么樣的變化,在過去幾年,尤其2017年十幾個副省級的城市開始嚴格執行就近入學,百分之百的初中,95%的小學嚴格執行就近入學,唯一就是5%的特長生,不管是對教育還是培訓者的機會,很多人開始追各種各樣的編程,編程現在已經完全不是一個特長生的機會,是更大的機會。
再往上看,中國所有的教育,離不開兩個指揮棒,一個高考指揮棒,一個中考指揮棒。中考開始分3+3,各地逐漸把英語的口語、聽力納入中考范圍,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機會點在哪里。
在高等教育上也一樣,從2014年上海和浙江開始試點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班,他們第一屆畢業生在去年2017年已經進入大學,2017年又有五六個省市納入這個體系,北京、湖南、海南,而且到2020年全國都要執行新高考體系——不再文理分班,這是一個趨勢。另外一個趨勢可以看到:要有一半的學生,不管從高中還是從大學,開始進行分流,就是進入納入職業教育培訓期。
另外,2017年9月1日《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頒布,這不管對創業者,還是對資本都是很大的強心劑,否則創業者做了半天,可以私下賺錢,但不能公開賺錢,因為是民辦非營利性,投資人投了這個項目是非營利性組織我們沒法去出,現在有了民促法,保證開始有了,但是實際上各地的實施細則還沒有出臺,所以很多機構發現想去轉換身份,換身份的時候沒地方可換,但是好像說現在上海還是哪兒開始開口子了。
剛才講了政策紅利,另外我們看一個對后進入者的紅利,叫趕超紅利。這個是整個經合組織在教育占GDP的支出,平均是在5%,中國之前很低的,一直長期徘徊在2%,2015年開始中國達到了5%,尤其在美國5%的GDP,雖然在教育,但都是國家政府性支出,在中國很多的錢是家長的口袋,家長的口袋就意味著是更市場化,整體上來說,從百分比上改善了。
可以看到經合組織成員國年度生均教育經費大概平均7.1萬元,攤到每個學生頭上的錢可以到7萬元,中國是1.4萬元,我們有五倍的差距,大家不要小看落后這件事情,落后不意味著你沒有優勢,反而是有跳躍的優勢。舉個例子叫排隊理論,你去一家銀行辦業務,這家銀行三個窗口打開,突然第四個窗口打開,誰最有動力搶著排過去,一定是排最后一個人的。
這幾年我們國家不管所謂創新,各種各樣的趕超,突然發現敢跟美國,敢跟硅谷叫板,原因是什么?因為我們的支付體系,尤其是移動支付體系在全球是最強大的、最健全的。很多人不理解移動支付從開始美國出,美國是很先進的,為什么反而現在落后于中國,原因就是美國的信用卡體系太大了,而且太方便了,所以大家用的也很爽,為什么還要再換一個手機支付?你會被他綁住。所以不要小看當前中國很多地方落后,因為落后會更有進取心。
第三個紅利就是資本紅利,很高興國內有兩家百億美金的教育公司,因為國內現在新民促法出臺沒有正式實施,所以很多結構性問題沒法解決,像尚德已經去上市了,雖然市場表現不太好,但是不管怎么樣,能走到這步真的很不錯。反觀一級市場,這么多年來,整個教育的投資一直在直線上升,2015年、2016年這兩年,實際上,在一級市場,中國在教育上投入的總值是高于美國的,大約高20%,這說明我們每個案子都比美國貴。
21世紀什么最值錢?人才,教育人才經歷了非常大的人才紅利,越來越多的特別優秀的資深的,不管以前在各個領域做到了很高點,包括一直創而優則投。我最近觀察一個現象,越來越多創業者開始投入所謂少兒編程里面,我不知道這個熱度大家感受到沒有,我每天能接觸到好多好多這樣的創業找到我,可以看到紅利的聚集效應是很明顯的。
我們來看紅利產生的根本因素在哪兒,我們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分別來看,現在整個中國家長是很焦慮的,我們看第一大焦慮是什么,我的孩子是不是要去海外接受教育,如果是,我這孩子什么時候走,這也是我每天碰到的無數的問題,真的是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來問我,因為我已經走過一圈了,我女兒已經去美國了,所以無數人問是不是要走,什么時候走,如果暫時不走,我讓他上什么學校,公立校還是私立校,上私校就意味著你這輩子再無緣高考,你沒有任何競爭力跟準備高考的孩子。如果上公校,他的英語水平是否能過關,現在拿美國的小學生來測試,最后發現小學生四年級的水平跟中國的四級差不多,這種差距怎么辦?所以這種焦慮導致各種各樣英語培訓崛起。
另外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也造就了一大批中產階級家庭,這些家庭開始有能力送孩子出國,可以看到現在在美國,中國已經是第一大生源國,超過了印度、阿拉伯國家,還有韓國,另外各地各種類型的國際學校或者國際部每年也高速在遞增。
第二大焦慮是什么呢?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為什么這么講?實際上中國最近十幾年真的很輝煌,有觀點預計,到2027年中國能再一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我們之前兩三百年落后了,但那之前中國雄霸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雄霸了兩千多年,原因是什么,因為中國是第一個打破所謂世襲貴族制的國家,在秦代商鞅變法,立軍功得爵位,你的爵位不是世襲的,你打仗打贏了,我不知道公侯伯子男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大概從漢朝開始。另外一方面我們對各種各樣的科舉考試、八股文很詬病的,但是就是因為有科考,才讓中國整個社會體系流動起來,但現在社會階層越來越固化。
回歸正題,你可以看到現在這些人很焦慮,如果我不努力,未來怎么辦,以前相對還好,這種焦慮來自,一是財富集中,第二是教育資源,主要是優質的教育資源嚴重的不均衡,在我上學的時候,北京最好的學校是北京四中,每年上清華北大七八十人,那時候非常了不起了,當時鄧小平大筆一揮撥款一個億,相當于現在150億,一個中學拿了這么多錢,讓無數的人羨慕嫉妒恨。現在北京最好的學校是人大附。以前劉姥姥很猖狂,給高一新生培訓,你們這三年要好好學,如果不好好學,三年以后隔壁蹲著去,我無意冒犯隔壁學校的學生,但這是真的,隔壁是人民大學,外號叫人大附中附屬大學,她為什么敢這么猖狂,因為人大附中每年上清華北大能上三百人,很多人說是不是只有在北京才出這種怪胎,錯,全國一樣,全河北省北大清華指標200名,衡水中學一家占170人。
可能80年代之前那些孩子還有本事從偏遠的鄉村考進北大清華,現在這種機會是越來越難了,尤其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推波助瀾,你看那些農村孩子哪有錢上培訓機構,即使有錢都沒有地方上,我發現這種焦慮周圍人都有,所以導致了另外一個怪現象,家長讓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第三大焦慮是什么,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現在是這樣嗎?現在很多大學生,尤其三本大學生畢業意味著失業,找不著工作,他們郁悶,用人單位也很郁悶,說這些大學生什么都不會,真的什么都不會,怨這些孩子嗎?其實和中國整個教育結構分不開。
剛才是說需求端的要求是什么,他們想要什么,我們大家看看供給端怎么能適應這種需求。現在在過去的十幾年,技術各種各樣的發展變化,互聯網、多媒體,實際上導致了不管從應用、場景、數據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應用、場景、數據三位一體,缺一不可的,多媒體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媒體,表現形式非常好。場景由于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可以使得所有的教育異地化,這是一個最大的好處,因為教育本身是服務,基于位置的屬性就特別強。現在由于有了互聯網,這個疆界有可能被打破。另外數據,數據是什么,以前的孩子學習是很壓抑的,如果有了數據產生個性化,現在沒辦法,一個老師帶幾十個學生,他只能看見最好的學生,后面的學生都看不見。
我們看今年機會點在哪里,2018我們觀察到了兩大趨勢:第一個開始逐漸進入三四線城市,我們叫走向三四線,原因是什么呢?城鎮化所帶來的教育資源的集中,大家可以看到城鎮化進程,錦州、日照、連云港從2010年到2016年的時候,城市化進程從48%到現在將近加了10個點。另外中小學還是集中化,因為現在很多鄉村基本上小學教育都撤了,全都集中在鎮里,初中都集中在更大的區域,有了集中化就有了規模化,有了規模化,培訓機構才覺得我能賺到錢,他才有動力走下去,這是一方面。這是一個數據,北京、錦州、日照、連云港、大同,我指的是2010和2017年的數據。因為2010年是個標志性時間點,學而思的上市,當時它的市場只是幾個一線城市。這幾個城市就撐起了一家上市公司,那個時候北京的人均GDP10910美金,我剛才查的這幾個城市2017人均GDP全在一萬美金上下。
舉這個例子,在消費領域來看,人均1萬美金是在消費重大的轉折點,不管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到人均一萬美金,就開始追求消費升級,要追求有品質的生活、產品。所以中國大量的三線城市開始進入人均GDP一萬美金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未來上市公司可能不止學而思一個,我說的是體量,因為原來只有幾家超一線城市可以,中國現在地級市338個,你看看未來能出現多少個學而思。圖上的數據我沒給人均GDP,用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為房地產在中國是一個稍微變態的行業,因為大家買房,房屋占了很大成本,把這些刨去以后,所以中國的家庭除了房子可能就是孩子,絕大部分錢都花在孩子身上。
新的機會在哪里?哪些能夠批量提供優秀的師資供給,大家想想學而思怎么能起來了,以前在學而思之前,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是很多的,但是那個時候的培訓機構它的教師資源來自哪里?全都是公辦學校老師,比如四中實驗的老師出來上課。學而思開創了批量的生產老師模式,而且這老師供給是極其豐富的,大學應屆畢業生,985的就可以了,學而思解決了老師批量供給這個問題,才能解決規模化復制和地域擴張。還有你要生產出來的產品是讓大家負擔的起的產品。在一線城市一對一已經很貴了,想把這些優質的老師搬到三四線的成本,這是不可能的,現在有了線上這件事情就可以解決異地的問題,以前線上在技術上只是直播一對一,現在技術開始解決一對四、一對六、一對十二小班直播課,這樣讓三四線的家長可以變得很輕了,因為可以多個學生分攤成本,在這個領域我們也投入了一些相關的公司。
第二大趨勢,你看到當應試教育升級到素質教育,我們先來看看政策變化,從2015年咱們國家開始不停地在提各種各樣的素質教育,就是小學生的藝術素質評測,包括江蘇省市他們把評測納入了中考的成績單,2017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的標準等等,包括人工智能也寫進了國務院的國發35號文,還有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必須看政策導向,因為我們不是完全的市場化機制,所以要跟著政策走,這個趨勢在今年是非常明顯的。
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就是像以前說的唱歌跳舞、音體美勞嗎?我的答案不是,實際上在一線應試教育培養的都是工業時代的人才,但是素質教育是完全不一樣,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時我們討論這件事情,我們一位分析師說討論什么是素質教育,什么是應試教育,他說歷史是個特別典型的應試教育,我說起碼在中國大陸,歷史變成了應試教育,因為中國大陸的考法不對,考試一定會問你秦始皇是哪年出生的,哪年去世的,商鞅變法是哪年開始的,所以這是應試教育,真正的素質教育是什么?放在美國他會怎么考,美國人會問,商鞅變法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對世界格局、世界歷史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你通過這件事情預測未來的格局,哪些國家采取什么樣的政策會影響整個變化,如果真的變成這樣,你把歷史就變成了一個素質教育,所以這個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真的不是說只是在一個領域,而是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情,你是把它只是去背、去記住,還是它能從中舉一反三,提煉出變成它自己的能力,這是完全不一樣的。
但是也有一點,為什么以前是素質教育,沒辦法,因為應試教育是最簡單的,最粗暴的,反正我出一大片題你去考,意味著中國的高考實際上是最有效,學生雖然是很苦的,但對于大學是很簡單的招生,反正分高就進來,我不用很麻煩,你看美國的入學,每年寫各種各樣的申請書,這個成本多高,以前我們沒法承擔這種成本,現在我們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忍受這種慢帶來未來的快,所以我們重新素質教育。
新的機會在哪里?誰能持續更新教育教學、教研體系,因為用尺子量一厘米就是一厘米,這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但素質教育的評估模型會非常復雜,是多維度的考量,有時候可能還不容易量化。所以你怎么能構建標準化能力評估模型,因為一定是多維度,多元的。
(本文根據主辦方提供的速記整理,經演講者本人審定,編輯略刪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