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拾身邊 | 楊璐伊 張思琪:守護北大書香里的煙火氣
守護北大書香里的煙火氣
作者 | 楊璐伊 張思琪
引言
在北京大學這座頂級學術殿堂中,不僅有著鴻儒碩學、杰出名師,更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凌晨開工,開啟一天的征程。在每一個清晝黃昏,他們忙碌的身影未有片刻停歇。蒸包子、抻面條、炸麻花……他們用最真誠的心、最靈巧的手,在北大創造出一縷縷煙火氣。“精神再高遠,也總要填飽肚子嘛。”就這樣,他們用一道道美味,撫慰著一個又一個燕園人的靈魂。
在學一食堂的楊師傅心中,能在北大和同學們相遇,本身就是一種緣分:從天南海北來的同學們相聚在園子里,吃他做的飯,這就是一種幸福。在外界看來是“學霸”的北大學生,在楊師傅眼中卻都是饞嘴的孩子,都有著自己脆弱的一面,需要悉心呵護。在做好飯菜、逗同學們開心的同時,楊師傅也總是關注著同學們的情緒,撫慰他們心靈中最柔軟的地方。

01
“主食男神”
“我一點都不覺得辛苦,我在這里特別有安全感。”
北京時間凌晨四點,當整個城市還在沉睡,楊師傅卻早已從睡夢中蘇醒了。從板子床上匆匆起身,四點二十分,楊師傅總會準時到達學一食堂的主食生產線上,開始為北大師生們準備新一天的早飯。熱乎乎的饅頭和包子一字排開,冒著蒸汽的大鍋里正煮著用來做重慶小面的堿水面條,在升騰的氤氳水汽中,有一個人正在忙碌著,他就是楊高武師傅。這位熱情開朗的大叔是學一食堂的主食總管,也是同學和老師們口中的“主食男神”。
每天早上,光是包子,楊師傅至少做兩千個。十幾年來,學一食堂的菜價沒有漲過一分錢。“我每天清晨起來就先包包子,直接和面現包現蒸,做完包子就開始準備做小面的材料,準備其他面點,不管疫情前還是疫情后都是一樣的流程。” 學一食堂的早飯和午飯、晚飯主食各有十幾樣,早飯的包子、烙餅、重慶小面、肉夾饃、吐司、牛肉餡餅、炸糕、麻花、炸油餅,午飯和晚飯的手抓餅、仙烙、金絲餅、餡餅、糖糕、麻辣糕、黑米糕,按季節變化的應季主食,像冷面和冰粉,楊師傅都會一一親自制作。
盡管在疫情期間,學生們大量返鄉,在食堂用餐的人也逐漸減少,楊師傅還是絲毫沒有減少主食的花樣,疫情前做多少樣主食,現在還是做多少樣主食,一點都沒變,只是每樣都少做一點。以前炒一鍋可以出三盆菜,現在楊師傅只炒一盆的量。楊師傅認為,主食可以每樣做得量少一些,但品種絕不能少,要照顧同學們不同的口味,無論如何不能委屈同學們。
在疫情期間,楊師傅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保障同學們的用餐質量和食品安全。楊師傅從來沒有出過一次校門,居住在校內37樓地下室略有些潮濕的小宿舍里,楊師傅也能自得其樂,甚至連衣服、鞋子等等生活用品,楊師傅也都盡可能地在網上購買。“習慣了就好了嘛”,疫情造成的生活不便絲毫沒有影響楊師傅的工作和情緒,唯一使楊師傅感到煩惱的便是部分食材難以送進學校,導致部分花樣主食沒有足夠的食材來制作,同學們想吃的時候吃不上。“封校實在是沒有辦法,有時候食材送不進來,有些主食賣完了沒有食材再做,就只能跟同學們解釋一下。大家都很理解,但我還是有點愧疚,不想影響到同學們。”樂觀的楊師傅從未因為疫情影響自己的生活而感到過煩惱,只有“孩子們”是否吃得滿足才能夠牽動他的心弦。
學一食堂的早餐“官宣”的開門營業時間是7點,但楊師傅往往在開餐前半小時便會在窗口等待第一批到來的老師和同學們。“總會有同學6點半就來了,他說‘師傅我餓了,現在能做小面嗎?’那我肯定不能讓同學餓著肚子啊,我就說‘行,你等一下,我現在就給你做,別餓著。’”就這樣,楊師傅每天主動給自己“加班”,只是為了清晨饑腸轆轆的同學們能早些吃上一口熱乎飯。早飯往往營業到9點左右,楊師傅便緊鑼密鼓地收拾廚房,要在午飯開餐前準備好所有主食,中間沒有絲毫停歇,晚飯前亦是如此,只有午飯結束后與開始準備晚飯前的一小時可以稍作休息。楊師傅本可以在晚上7點便收攤休息,但由于疫情的原因,許多同學吃飯都比較晚,為了照顧同學們的作息,楊師傅主動在主食窗口值守到晚上8點。楊師傅總想讓同學們少吃點外賣,多吃食堂干凈、安全的食物。他認定自己值守得久一點,同學們就能少餓著一點。
每天的忙碌在楊師傅看來早已成為一種習慣,從來沒有喊過苦、喊過累。每當有同學向楊師傅說“您辛苦了”,他都會樂呵呵地回一句“我這有啥辛苦的?我從來不覺得辛苦”。在楊師傅心中,服務行業的辛苦是一種常態,也是一種快樂。“要是怕辛苦,就不會選服務行業。選了服務行業,就不要說辛苦。”這正是楊師傅對待工作的態度,也正是這種態度,使楊師傅永遠秉持著一顆熱情、樂觀的心,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了12年。

02
“老頑童”和“老朋友”
“我從來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我,我就做到自己問心無愧,天天開心!”
楊師傅連續幾年被評選為“北京大學十佳服務員”之一,并且擁有許多“鐵桿粉絲”,被同學們親切地稱為“老頑童”。每一名來食堂吃飯的同學,楊師傅都將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經常光顧學一食堂主食窗口的同學們,楊師傅能夠憑借驚人的記憶力把他們的口味和喜好一一記下來。有時候常吃雞湯面的同學突然想吃雞蛋面了,楊師傅還會故作詫異地問:“今天怎么啦?怎么不吃雞湯面?”然后笑著打上滿滿一碗雞蛋面。碰到經常吃冬菜包的同學,如果正好冬菜包賣完了,楊師傅會在同學走向窗口的時候就對他喊:“冬菜包賣完啦!今天嘗嘗牛肉餅吧!”
每每說起校園里的同學們,楊師傅的語氣總是充滿慈愛:“大家都不在父母身邊,哪有不想家的呢?在家想吃什么父母就做什么,在這不一樣,但我會盡量想著他們,滿足他們。我希望最起碼他們來到學一,能有家的感覺,能感覺到溫暖,少一點想家的思緒,就能在學習上更投入。”
在楊師傅心中,能在北大和同學們相遇,本身就是一種緣分,從天南海北來的同學們相聚在園子里,吃他做的飯,這就是一種幸福。楊師傅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盡量滿足同學們的個性化需求,陪他們聊聊天,逗他們開心,只為了讓同學們吃得開心一些,緩解思鄉情緒。同學們每每來到學一的主食窗口,楊師傅總要和他們逗上幾句嘴,同學們也樂在其中。“玉米啊?玉米賣完啦!”轉眼便變出一根玉米來,這是楊師傅慣用的“小把戲”。
每年新生報到的時候,都是楊師傅工作量最大的時候。新生帶著家長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地在食堂里吃著來到北大后的第一頓飯。楊師傅看到他們,既欣喜又羨慕。每逢這時,楊師傅便立刻將羨慕轉化為了動力,將自己的工作也當作了在北大的學業道路,不斷地努力學習、奮斗著。
談起自己的“老頑童”稱號,楊師傅笑著說:“你板著個臉,就沒人理你,但你跟他開玩笑,他就開心,他這一天都會開心。和大家開開玩笑,交個朋友,有時間就聊聊天,多好啊。”不僅僅是和同學們,哪怕是書記來到學一食堂,楊師傅都會和他逗上幾句嘴,和他開開玩笑。食堂經理有時會開玩笑似地問楊師傅:“你知道他是誰嗎?你就敢跟他開玩笑?”楊師傅總會哈哈大笑著回答:“他當他的書記,我賣我的飯,我和他開開玩笑,他開開心心多好呢?再說如果他不開心他也不會天天來我這里吃飯。”
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心里,楊師傅是整個學一食堂的開心果,甚至是學一食堂的靈魂。在許多同學的心目中,楊師傅早已成為朋友,甚至是親人一般的存在,楊師傅經常因此深受感動。
在學一工作的12年來,楊師傅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永遠用最真誠的心對待他人,也收獲了許多真摯的感情。一位北大的博士生在自己的博士論文里寫道:“我在北大奮戰十年,楊師傅給我做了十年飯,我現在白白胖胖的,多虧了楊師傅。”楊師傅用他十年的餐飯,成為一位博士生的成長見證。在楊師傅心中,同學們就是他的家人,他永遠傾盡全力去關心他們、呵護他們。而同學們面對師傅的關懷,自然也是用更充沛的感情去回饋。甚至有同學激動地表示:“楊師傅沒有閨女,我給楊師傅當閨女!”
除了對同學們日常飲食上的關心和照顧,師傅也格外關注同學們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楊師傅曾經遇見過一位患有輕度抑郁癥的女同學,她經常來到學一主食窗口吃飯,但卻從來不用碟子裝食物,而是直接把饅頭、包子直接從碟子中倒出來放在托盤上用手抓著吃,楊師傅敏銳的觀察力使他察覺到了異常,認定這個女同學心里有很大的壓力。與同學們長期朝夕相處,楊師傅對于同學們的情緒非常敏感。女同學吃完飯后,楊師傅主動上前和她搭話,和她聊起家常。于是之后三個多月的時間,楊師傅每天晚上下班后都在食堂門口等這位女同學,和她聊天。楊師傅給她講自己的故事,聽她傾訴生活中的苦惱,用樂觀向上的心態不斷感染著她。這位女同學最終從心理陰影中走了出來。在畢業的時候,這位女同學特意來找楊師傅合影留念,不斷地表示感謝。但楊師傅卻從不以“恩人”自居,他認為,其實只是單純地聊聊家常,聊聊生活,就可以幫同學們減輕很大的心理壓力,這是他唯一可以幫助同學們的,也是他最愿意做的事情。

03
一步一個腳印,在北大找到使命感
“只要自己上心學,什么都不難。不上心學,學一輩子都不可能學得會。”
剛來到北大時,楊師傅的崗位并不在學一食堂。2007年,楊師傅的兒子率先來到北大工作,楊師傅此時還在老家打工,兒子一句“別在老家干了,一起來北京吧”便使楊師傅踏上了來京之路。剛來到北大的時候,各處崗位都不缺工人,楊師傅只能來到燕園泉水廠詢問,所幸工頭將楊師傅留了下來。在燕園泉水廠送水的三年里,楊師傅只有一輛腳蹬三輪車,一輛車至少需要拉4桶水,蹬起來十分費力。三年來,楊師傅風雨無阻,無論多么惡劣的天氣都不能擋住他送水的路——“不能耽誤師生們喝水啊”。
正是懷著這樣一顆極度負責的心,楊師傅一路從燕園泉水廠干到了學一食堂。2012年,剛來到學一食堂時,楊師傅什么主食都不會做,甚至連一次包子都沒有包過。所有做主食的功夫,都是楊師傅慢慢進修、慢慢學,才學會的。
從最開始的搬水工人,到后來的主食總管,楊師傅從來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用100%的心血干好自己手頭的工作。從最開始的“主食小白”,到現在的“主食男神”,這并不是楊師傅“搖身一變”便可以達成的,而是經歷常年日積月累,扎扎實實地學好每一種花樣主食的制作方法,才有了今天的“功力”。“我經常自己自學,研究新菜,在手機上看到了什么食譜我就自己研究,做出來看看同學們的反應,同學們要是喜歡我就繼續做,基本上每兩周我就會研究一個新花樣,像之前的八寶飯,還有現在的肉松滑蛋吐司,都是我自己研究的。”對楊師傅來說,研究年輕人的口味習慣是他非常重視的。目前學一食堂早餐的肉松滑蛋吐司是最受同學們喜愛的“明星產品”,也是楊師傅在休息時間上網“探索”的成果。對一些年輕人喜歡的“新穎”“時髦”的食物,楊師傅一直潛心鉆研,希望打造出滿足同學們口味的花樣主食。
剛來到學一工作的時候,楊師傅就完全融入了食堂的環境。在楊師傅看來,北大的師生們都非常好相處,從來沒有知識分子的“清高”,反而非常喜歡和他聊天。“像有一些老教授,他們退休了以后也會每個禮拜來找我聊天,我有時候走在路上就總有同學跟我打招呼,多好啊。”老師和同學們來學一吃飯的時候經常會給楊師傅帶點小禮物,但楊師傅從來都不會收。“我當然不能要,我是做服務行業的,我給大家帶來歡樂是我應該做的,怎么能因為認識人家我就收人家的禮物呢。”楊師傅雖然十分感謝師生們的厚愛,但他有著自己的原則,堅決不收任何禮物。
楊師傅喜歡北大的師生,喜歡他們的人情味兒,這也正是他堅持在北大工作的重要原因。來到北大之前,楊師傅在青島打工,為工廠做鞋底,一雙只掙六分錢。后來,楊師傅又去了烤肉店打工,但也沒有堅持太長時間。在楊師傅眼中,曾經打工的地方遇到的人都不太友善、不太和諧,但是來到北大工作后,楊師傅卻受到了尊重。在楊師傅眼中,北大的師生從不會有知識分子的“清高”,也從沒有因為楊師傅是服務人員便看不起他,人人都對他友好相待。收獲了善意,自然就會給予善意。在楊師傅心中,北大的師生們都是他的朋友、孩子,他不會把他們分為教授、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來看待,從來都是一視同仁。十幾年來,師傅遇見過的同學們換了一批又一批,但在師傅眼中,孩子們的友善與真誠從來都沒有變過,每一批同學都是如此。
在北大工作十余年,楊師傅對北大擁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歸屬感。他對自己的要求是:不挑不揀,不爭不亂,踏踏實實地干,開開心心地干,干好每一件事。楊師傅希望能給每位同學都留下一個好印象,希望他們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夠記住北大。“我不要他們記住我,我就想讓他們記住北大!”楊師傅為自己服務賦予了一個神圣的“使命”,那便是在同學們心目中為北大建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讓他們時刻都能記起北大的溫暖。“雖然我在北大這么一個高級學府做飯,但我時刻記得自己的本分,我是一個打工人,我要讓師生們吃得好,吃得開心,我自己真誠坦蕩,就可以了。”
談到對未來的計劃,楊師傅認為自己會一直堅持在學一工作,“我既然選擇了這里,就絕不會后悔。”有些畢業生在離開學校前來探望楊師傅,楊師傅總會開玩笑說:“你就讀了四年就畢業了,我都呆了12年了,我還沒畢業呢,你怎么能畢業?你得等我畢業了以后你再畢業!”來校十余年,楊師傅的心態從未有過絲毫變化,始終腳踏實地,積極樂觀。餐飲中心的領導笑稱楊師傅是北大食堂的“招牌”。對待這個評價,楊師傅總是半正經半玩笑似的回答:“什么招牌,我不懂什么叫招牌,我就好好干我的活,自己開心,讓大家都開心。”
在北大護好一方煙火氣,是楊師傅的信條,更是楊師傅安全感的來源。對于楊師傅來說,在學一做飯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更是一份特殊的工作。在這里,楊師傅感到特別幸福,特別有安全感。“一個普通的打工人”是楊師傅對自己的定義,從未改變過。“主食男神”、“北大食堂招牌”、多年蟬聯“北京大學十佳服務員”,種種稱號從未讓他忘記過自己的身份和使命。楊師傅只是無數普通勞動者中的一員,但也是特殊的那一個。像所有平凡的勞動者一樣,他為了生活奔波,辛勞工作。但他又和許多平凡的勞動者不一樣,他永遠熾熱、永遠真誠,永遠用樂觀的心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
在北大這座頂級知識殿堂中,楊高武師傅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當書香氣和煙火氣交融,北大總是煥發著縷縷生機。

本文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2年《專題片及紀錄片創作》課程作業,獲得“新青年非虛構寫作集市”優秀作品。

原標題:《重拾身邊 | 楊璐伊 張思琪:守護北大書香里的煙火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