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觀察|重塑研究生導師關系,需要一條“逃生通道”
很多網友用“又害死一個”來形容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崇園的自殺,因為前不久,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楊寶德也是受困于與導師的關系而自殺。類似的案例還有好幾起。很明顯,自殺雖然是極端事件,但是,有相當多的研究生正受到與導師關系的困擾,卻是不爭的事實。
楊寶德自殺后,其女友曝光了他與女導師的微信聊天內容。導師說他的女朋友配不上他,還問他自己穿哪件衣服更好看,這些都明顯超出了一個老師和學生講話的界限。這次陶崇園也遇到同樣問題。導師王某長期讓陶崇園為自己“打工”,并讓楊崇園喊自己“爸爸”。
一個意味深長的細節是,王某讓小陶為自己提供“叫醒”服務,在第二天早上6∶15和6∶45兩次給自己打電話喊自己起床。如今,任何一款智能手機都有這樣的功能,讓自己的學生喊自己起床,更多是為了體現權力的儀式感。而小陶就此的回復,只有一個“是!”至少在這件事上,是完全的服從。
看起來,楊寶德和陶崇園的導師,都對自己的學生發展出某種隱秘的情感。這不是“愛情”,而是某種超量的控制欲。人們都痛惜于這兩位男學生的“不敢反抗”,事實上,被導師“控制”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中國的校園,只有到了“研究生與導師”這個階段,才算發展出了真正的“師生關系”。在本科,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只體現在授課上。盡管某位老師可以給學生一個“不及格”,對學生來說,也不是什么災難,因為一門功課成績糟糕,并不會影響到他的前程。
研究生階段則不然。學生和“導師”,是一對一的、長達兩到四年的獨特關系。導師需要傳給學生知識,更要給他方法,更重要的是,導師要負責“指導”學生寫出合格的畢業論文。大多數高校,都是導師一票否決,論文必須先過導師這一關,才能進入后面的評審環節。如果導師不同意,一個研究生就不能畢業。
這就是導師和研究生關系的本質,除了人們常說的師生感情,這里也有一種權力關系。處在權力關系中的導師,會不自覺地強化自己的權威。在中國的大學,一個能帶研究生的教授,多半也會承擔一些科研項目,導師就會讓自己的學生來做,正派的老師,會給學生一點補助,在論文上署上學生的名字;自私一點的老師,免費驅使學生,也不是不可能。
首先是權力關系,然后又是經濟關系,最終形成一套控制體系,它不光是“懲罰”,也有“獎賞”——很多研究生稱呼自己的導師為老板,而且話語中還充滿自豪。讓王某陶崇園喊自己“爸爸”,可能觸及了小陶的底線,他不知道,社會上有很多新媒體,都在喊“金主爸爸”呢。當然,我們無法責怪他太單純。
學生和導師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并不一定必然導致悲劇。悲劇通常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一旦學生碰到的是“圖謀不軌”或心理不健康的導師,我們的高校并沒有一種讓學生逃脫的機制。學生不能換導師,也沒辦法制約導師。小陶的導師王某,在事后竟然說,以后招學生要做一下心理測試,影射小陶心理不健康。事實上,如果導師的心理有問題,才是最大的災難,會給一屆又一屆的學生造成心理陰影。
讀研究生的都是成年人,也知道這種關系只不過幾年,忍受一下,或許也可以利用一下,畢竟導師有人脈和資源,也會為學生提供幫助。很多人認為,小陶可以再忍一忍,“用時間換空間”,堅持一個月,畢業、工作,就可以擺脫那個大惡魔了。但現實是,人的忍受能力是有限的,他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要重塑師生關系,當然需要導師普遍懂得“節制”,需要學生更加“勇敢”,但是,更重要的是,高校應該設計出一套學生碰到不良導師能夠逃生的通道。比如,給每個學生一次更改老師的機會;或者以類似“教授委員會”,而不是導師單獨決定學生的論文是否能夠參加答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