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要不是她,我都不會讀“郇”這個字

如果不是電視劇《甄嬛傳》,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還有“甄”這個姓。 “嬛”這個字,可能之前也會有很多人不認識,不知道怎樣發音。
10月份,國際學界公認最權威、最嚴苛的數學頂級期刊《Acta Mathematica》接受刊發一篇名為“Representations of Lie 2-groups and 2-Vector Bundles”的論文,作者署名“ZhenHuan”。

在西方文獻、媒體報告或者文學作品里,電視劇甄嬛傳的“甄嬛”、羅永浩勵志還錢的“真還”,都音譯為漢語拼音的“ZhenHuan”。標準一些,名前姓后的話,應該是“HuanZhen”。
這篇論文,出自一個令國人和網民都感覺完全陌生的女生之手。很多國內媒體,這樣報道:華中科技大學數學中心副研究員郇(讀huán)真的獨作文章,在學術界引起巨大關注。一位尚還不到四十歲的女性學者,以獨立作者身份,在世界最頂級的專業學術刊物Acta Mathematica發表文章,而上一個取得這樣成績的中國人,是蘇步青老先生。
這個“ZhenHuan”,是郇(讀huán)真。
這個女生,僅憑一己之力,就讓“郇”這個比較罕見的姓,一下子被眾所周知。網民親切稱之為“數學界的甄嬛”。

如果用英文表達,國際友人和網民一定傻傻分不清,“zhenhuan”,“huanzhen”在漢語里,究竟有多少個意思,能組出來多少個文字組合。
而國人一下子熟知了“郇”這個姓氏,也依然傻傻搞不懂,這個女生,到底寫了個什么論文,發表的那個雜志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世界地位。
就連郇真自己都說,“其實我覺得一個數學工作者所面對的世界就像王爾德和安徒生的童話中的一樣……而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其實并不知道我們在做什么,付出了多少,從他們的角度,我們多多少少是很奇怪的人。”
北大本科四年、留學十一年,多少人都痛不欲生的“乏味至極”的數學專業,郇真學習了15年,一個女生。
“我的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準橢圓上同調,論文長達290頁。答辯之后,我又修改了一年才最終完稿,讓它更有可讀性,更上乘。”
留學歸國,先后在中大和華科當老師。在教學上也曾一度被學生們吐槽:“課講得不太好,有的時候思維還太過于跳躍,讓人沒有辦法跟得上。”

比“郇”這個姓,更令大家所陌生的,是她從事的那個“孤獨”“陌生”“枯燥”“乏味”的專業領域。那篇62頁的論文,很多網友說,“一想到我很可能這輩子都看不懂就有些難過”。
很多人不曾揣測,如果沒有發表這篇論文,仍然沉浸于“代數拓撲”學術研究中的郇真,會不會很孤獨,是不是比網友更難過。
畢竟,在很多人看來,郇真的成就,猶如“橫空出世”。學術上的突出,年輕的資歷,兩相映襯。
但,面對數學,面對“枯燥”和“乏味”,郇真已經其實“做題”做了20年,日復一日。
即便是在橫空出世、一舉成名之后,郇真在自己的微博還是說:“我們想做的research在終結前(比如失業前、一無所有之前)其實并沒有完成,即便我們耗盡一生。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其實并不知道我們在做什么,付出了多少……”
撰文|老怪
編輯|波仔
校對|柳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