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故宮文物代代守護,人為損毀令人驚訝



因人為疏失和開箱破損,臺北故宮發生文物損傷。 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據臺媒10月29日報道,對于現今臺北故宮發生文物損傷,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感慨萬千。
她表示,臺北故宮文物跨海遷送來臺到了北溝,再到臺北外雙溪,再到前任秦孝儀院長、周功鑫院長都有過大盤點,檔案上都清清楚楚,一件不少。這些文物由代代人守護、傳承至今,檔案資料都很清楚,管理人員也都專業且富有經驗,人為損壞“基本上沒有”。
中時新聞網報道稱,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提出瓷器歷來未“改箱為柜”,與時代潮流不符,可能是造成“明 弘治款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 康熙款 暗龍白里小黃瓷碗”破損的原因,加上過去即便有20年一次的大清點與每年的抽檢,由于文物儲放資訊未數位化,因此也不可考兩件文物是過去就已破損還是新進人員處理不當。
對此,馮明珠不以為然地指出,臺北故宮文物早已數位化,在文物管理系統中都有詳載,身為院長應平時就去理解,而不是怪前人沒有數位化。
馮明珠說,臺北故宮的文物不論是清點或策展前的“健康檢視”,都會協同維修單位或由專業資深的庫房管理人員共同參與,會讓文物摔落令人驚訝。據悉,臺北故宮內部員工對于現任院長提出“改善落后的包裝方式”,認為是“在分解故宮的專業、信譽、士氣、自尊”,瓷器過去未“改箱為柜”是器物處前后同仁的共識,不應出事了未檢討當前的管理而歸責于前人的“落后”。
報道還提到,已故的最后一位國寶押運人索予明就曾回憶,當時為了安全守護國寶,許多私人行李都丟下船,為了體積龐大的碧玉屏風不被碰撞,他更是每個夜里都依偎著屏風而睡。
根據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回應,該院器物處瓷器科人員于去年2月和今年4月,分別發現“明 弘治款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和“清 康熙款 暗龍白里小黃瓷碗”破損;今年5月19日,由于相關人員在整理文物過程中疏忽,導致“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盤”掉落破損。
院方稱,“明 弘治款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和“清 康熙款 暗龍白里小黃瓷碗”破損案“查無人員疏失”,“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盤”破損案則已明確為人員操作疏失,懲處程序已啟動。院方表示相關調查正在進行,以密件程序處理并無不當,并宣稱“絕無隱匿情事”。
目前,“明 弘治款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正在修復中,“清 康熙款 暗龍白里小黃瓷碗”待修復人員處理,“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盤”需在責任厘清、懲處程序完成后才會進入修復程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