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展攻略丨關于伊特魯里亞人的故事:女性與紡織工具

前幾期觀展攻略,我們主要從信仰文化、墓葬裝飾、藝術風尚等方面領略了伊特魯里亞人的日常生活,而今天的重點在于兩性中的女性文化。在伊特魯里亞世界中,女性享有很大的自由,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我們前兩期介紹的切多薩西圖拉桶形器、銅鏡和阿提卡式紅繪克雷特皿中都采用了女性的形象,女神被反復描繪,和男性享用同樣的食品、酒水,尊重女性的文化已成為伊特魯里亞文明為人稱道的特點之一。
器物上描繪的女性都是上層階級的形象,她們具有特殊的神力,能夠解讀天意和生養孩子,而對于普通民眾,我們知之甚少。從這場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伊特魯里亞的女性除了照顧家庭、撫養后代外,還承擔了紡織的重要任務。紡織工具上往往裝飾著特殊的符號,標志著物品歸個人所有。
大家還記得《荷馬史詩》中,奧德修斯的王后佩涅洛佩一直從事的活動嗎?那便是紡織,在一個男性主宰的世界里,佩涅洛佩用織布拆布的計謀為丈夫贏得了三年時間,紡織象征著女性的品格、智慧、地位。

紡織中的佩涅洛佩,希臘陶罐,440 BC,現藏于意大利國家博物館
在特展展廳的第三部分“伊特魯里亞人的工作和生活:男性、女性及他們的活動”中,展示了女性用于編織和紡紗的工具,紡織是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

繞線桿
紡織的第一步是捻,人們將植物纖維或者羊毛纖維纏繞在繞線桿上并捻成細線,細線可用來織布,捻的動作需要練習,否則容易打卷打結。這根繞線桿是用青銅制成的,我們能想象伊特魯里亞婦女一邊轉著它,一邊拉長,就像制作棉花糖那樣。

線軸

紡錘


編織示意圖
線織成后,纏繞在線軸上,以備織布。為了讓繞線桿更易旋轉,會將桿的末端插入小型重物,即紡錘,彩色玻璃制成的紡錘可能有象征性含義。紡織不需要昂貴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從事,但只有富有的家庭才擁有織布機。展廳中也展示了編織示意圖,將經紗繃緊在織布機上,再將緯紗慢慢地編織進去,還可以制造出各式花紋,重錘織機就適用于制造密集的斜紋織物。

織布刀
這里還展示了一把青銅制成的織布刀,這是用來切割紗線的工具,往往會和用于制作、加工絲線的其他紡織工具一同出現。文物上發現的圖像也提供了伊特魯里亞人服裝的信息,紡織打造出這些華美的服飾。婦女們從事編織時,并不僅僅在承擔固定的社會責任,也在發揮著她們絕妙的創造力,智慧并不獨屬男性。

阿提卡式紅繪克雷特皿上
繪著衣著華麗的伊特魯里亞宴會男女
大多數伊特魯里亞女性的陪葬品都是紡織工具,盡管織機所織出的布匹今已不存,但這些工具卻頑強地留存下來。從經緯縱橫之間,我們或可想象過去女性曾擁有的智慧。在這幾件展品中,我們看見了一個織布(weave)的過程,文本(text)與織物(textile)本就是一個詞源,各式各樣的紡織是獨屬女性的話語。從考古的角度來看,可能難以找到下層階級的女性曾經生活過的線索,但紡織工具仍在講述屬于她們的故事。展品中還有更多屬于伊特魯里亞女性的飾品、珠寶、香膏罐,請大家一起去探索吧!
參考文獻:
[1](英)卡西亞·圣克萊爾:《金線》,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
[2](英)露西·希普利著:《鴕鳥蛋、黑陶與銅肝 神秘的伊特魯里亞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
[3] 陳戎女:《佩涅洛佩的紡織和夢——論<奧德賽>的女性主義》,《外國文學評論》2008年第2期。
特展信息

展覽時間:2022年8月30日—11月30日
展覽地點:吳文化博物館一樓第二特展廳
撰稿:朱天怡 統籌:吳文化博物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