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交大醫學”的永恒基因:創新,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敢于和善于搶占現代醫學發展的新領域和新賽道,錨定“0到1”原始創新目標,在腫瘤學、免疫學、腦科學、全健康等前沿科學領域聚集優勢力量,開展原創性、前沿性、引領性的生命科學創新研究和聯合攻關,完善“基礎研究—臨床實踐—成果轉化”全鏈條創新體系,打造世界一流的醫學前沿科學中心和醫學研究創新策源地。

范先群。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江山如畫,歲月如歌。七秩芳華,守正創新。10月24日,我們歡聚一堂,慶祝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建院70周年,同時舉辦上海國際醫學論壇。首先,我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向蒞臨大會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致以最熱烈的歡迎!向全體師生醫務員工和全球校友致以最美好的祝福!向上海市委市政府,市委辦局,各兄弟高校,上海交通大學以及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發展的各位領導、院士、專家和海內外各界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謝!
金秋十月,山河錦繡。舉世矚目的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黨的二十大精神將進一步激勵我們凝心聚力謀新篇,守正創新開新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建院70年來,一直得到各級領導的殷切關懷和大力支持。2019年4月,李強書記到交大醫學院調研時指出,要發揮醫學院管理體制的優勢,堅定貫徹世界一流醫學院目標定位;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培養貫穿于醫學教育教學全過程、各方面,努力培養一流醫學人才;集聚國際公認水準的大師和領軍人物,大力培養本土人才、青年人才,夯實人才梯隊結構,努力造就一流師資隊伍;加大基礎研究,用好各類研究平臺和附屬醫院資源,打通轉移轉化“最后一公里”,充分激發醫學人才的內生動力,持續產出一流創新成果。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成立70周年大會現場。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在建院70周年之際,龔正市長發來賀信,指出當前上海正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衷心希望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以建校70年作為新的起點,錨定“世界一流、中國特色、上海風格、交醫特質”的辦學定位,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健康中國,為上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歷經126年的辦學歷史,走過70年的光輝歷程,始終以謀國家之強盛、育時代之棟梁、求科學之真知、踐醫學之神圣為己任,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作為距離黨的誕生地最近的高校院區,紅色基因在交醫人血脈里流淌,時刻激勵著我們為祖國醫學事業而努力奮斗。
一路走來,我們海納百川,與祖國同進。西學東漸,文化交融。創建于1896年的圣約翰大學醫學院、1912年的震旦大學醫學院和1918年的同德醫學院夯基壘臺,推動了近代中國醫學教育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三校醫脈匯聚,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急需的優秀醫學人才;在抗美援朝、血吸蟲病防治和唐山抗震救災中彰顯使命擔當,在援建蚌埠醫學院、支援“三線”建設和援助摩洛哥中詮釋責任奉獻。世界首次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手術等醫學奇跡鑄就了東方傳奇,貢獻了中國經驗和中國創造。
一路走來,我們敢為人先,與改革同步。改革開放吹響了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時代號角。1985年,學校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97年入選國家“211工程”,率先實施“跨世紀人才工程”,率先打造國際化的法文班醫學教育,率先開啟“X+醫學”“4+4”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涌現出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王振義院士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使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為第一個可被治愈的白血病,為世界醫學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路走來,我們融合創新,與時代同行。世紀之交,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2005年,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揚帆起航,走出了一條綜合性大學建設高水平醫學院的“交醫道路”。交大醫學院辦學實力顯著提升,成為有志醫學事業學生的最好選擇,2022年臨床醫學錄取分數位居12個省市第一,16個省市第二。卓越醫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探索“醫學+X”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復合型臨床醫學人才。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藥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以及ESI、USNEWS和ARWU等國際權威學科排行榜中,臨床醫學穩居全國首位。推動前瞻性、原創性科學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先后建成。科研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連續13年位居全國醫學院校首位,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39項。21位院士、207位國家級人才群英薈萃,“雙百人計劃”“博士后激勵計劃”和創新團隊建設等舉措聚賢致遠,堅持“破四唯”與“立新標”并舉,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和績效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營造了人人盡展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生態。12家附屬醫院擁有4個國家醫學中心、3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74個國家重點臨床專科,醫療服務能級不斷提升。
七秩弦歌,櫛風沐雨砥礪前行;七秩芳華,奮勇爭先鑄就輝煌。交大醫學院始終把醫學教育寫在祖國大地上,把醫學研究寫在世界科技前沿上,把醫學論文寫在人民健康篇章上,做有情懷、有擔當、有內涵、有溫度的醫學院,著力打造交大醫學育人共同體、學術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唱響“交大醫學”聲音,擦亮“交大醫學”品牌。
繼往開來,守正創新是交大醫學的永恒基因。我們時刻牢記,創新決定交大醫學的高度,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創新體制機制,堅持“兩個一流”發展目標,落實“兩個遵循”建設規律,推進“交大醫學”一體化發展,開創綜合性大學建設高水平醫學院的“交醫模式”。心懷國之大者,矢志國之重器,建設醫學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磨劍十年而成的首臺國產質子治療系統正式投入使用,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上海市病毒研究院、松江研究院和數字醫學研究院等創新平臺相繼成立,推動高質量內涵發展,實現可持續創新創造。
繼往開來,立德樹人是交大醫學的根本使命。我們時刻牢記,人才決定交大醫學的厚度,大學之大,在于大師,大學之本,在于樹人。堅持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發揮培養創新人才的主力軍作用,激勵教師成為熱愛教育事業、潛心教學的“大先生”。加強“新醫科”建設,創新性實踐“X+醫學”“4+4”和“醫學+X”新醫科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學科交叉、醫工交叉促進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學生在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等國際頂級賽事屢獲大獎,涌現出一批以國家優青為代表的高端復合型醫學人才。作為中國唯一院校接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專家組觀摩認證,專家組評價“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歐美醫學院校教育教學水平沒有差別。”交大醫學肩負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重任,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不斷完善卓越醫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繼往開來,勇于擔當是交大醫學的價值追求。我們時刻牢記,擔當決定交大醫學的力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積極投身抗擊疫情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1508名醫務人員奔赴武漢、海南等抗疫一線,重癥醫學“四大天團”名滿申城,醫學院全體師生和附屬醫院醫務員工眾志成城、頑強拼搏,助力打贏大上海保衛戰。高質量推進浦東校區建設,繪就從黃浦新天地到浦東國際醫學園區的壯美藍圖。推進海南國際醫學中心建設,助力海南自由貿易港醫學事業發展。輸出優質醫療資源,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落實國家援藏、援疆、援滇、援黔等任務。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成立全球健康學院和全健康研究中心。以中法聯合辦學等項目為牽引,與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的52所高水平大學及科研機構開展廣泛合作。交大醫學從上海啟航,扎根中國,走向世界。
繼往開來,文化引領是交大醫學的前進動力。我們時刻牢記,文化決定交大醫學的深度,文化興則學校興,文化強則學校強。我們矢志建設有情懷的醫學院,堅守報效祖國、牢記服務人民的辦學使命,踐行“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的使命擔當,“選擇交大就選擇了責任、選擇交醫就選擇了奉獻”成為一種精神。矢志建設有追求的醫學院,弘揚進無止境、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心無旁鶩勇攀科技高峰,眾志成城建設世界一流,“育一流人才、樹一流醫德、做一流學問、創一流服務”成為一種擔當。矢志建設有格局的醫學院,秉承海納百川、求真務實、守正創新、精誠奉獻的學院精神,“扎根祖國辦教育、面向世界謀發展”成為一種追求。矢志建設有自信的醫學院,夯實“團結、勤奮、求實、進取”的良好院風,價值認同、自信自強,“交大醫學一盤棋思想和交大醫學共同體身份”成為一種自覺。矢志建設有溫度的醫學院,不忘大醫精誠、守護健康的初心使命,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懷高超精湛之醫術、行至精至微之醫道”成為一種理想。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站在新起點,奮進新時代,交大醫學院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加堅定、更加自信、更加勇毅地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醫學院建設。
面向未來,我們要始終堅守立德樹人初心。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以“新醫科”為引領,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智慧醫療等新技術與醫學結合,強化醫工、醫理、醫文等多學科交叉融合,深化“X+醫學”“醫學+X”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專科學院。不斷開拓學生的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持續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不斷超越精神,激發追求卓越的潛能和內驅力,把最好的學生培養成最受病人信任的最好醫生。
面向未來,我們要始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敢于和善于搶占現代醫學發展的新領域和新賽道,錨定“0到1”原始創新目標,在腫瘤學、免疫學、腦科學、全健康等前沿科學領域聚集優勢力量,開展原創性、前沿性、引領性的生命科學創新研究和聯合攻關,完善“基礎研究-臨床實踐-成果轉化”全鏈條創新體系,打造世界一流的醫學前沿科學中心和醫學研究創新策源地。
面向未來,我們要始終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堅持科技自強自立,以“國之重器”——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國重點實驗室、生物醫藥前沿產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基地為重要支撐,增強承接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國家重大項目的能力,不斷突破醫學領域的壁壘和邊界,全力推進解決我國在數字醫學、生物材料、醫療裝備、疫苗制備、生物制藥等領域“卡脖子”問題,把科學創新研究轉化為人類健康發展的源動力。
面向未來,我們要始終牢記健康中國使命。堅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充分發揮交大醫學院的整體優勢,全方位提升我國醫療衛生健康水平和臨床服務能級,加快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構筑臨床醫學研究與轉化的尖峰,產出一批惠及人類生命健康的臨床成果,解決復雜疑難疾病。依托上海市病毒研究院、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等一流研究平臺,為將上海建成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保障,打造世界頂尖醫學人才的集聚地。
七十載風華正茂,揮斥方遒,大鵬一日同風起;
新時代千秋偉業,奮楫爭先,扶搖直上九萬里。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胸懷天下,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醫學院和一流醫學學科,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和健康中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祝交大醫學院七十華誕生日快樂!
祝交大醫學院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作者范先群,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本文為10月24日,范先群院士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原標題為《七秩芳華守正創新 面向未來勇毅前行》。澎湃科技獲授權刊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