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伍綺詩、斯圖勞特等作家推出新作|10月世界文學熱點
月末月初,我們縱覽近一個月內全球文學期刊聚焦的話題,遴選其中有趣、新穎、觀點介紹給大家。
10月,法蘭克福書展終于迎來三年來首次線下展覽,參展率恢復到2019年的七成左右。本月包括華裔作家伍綺詩、普利策獎得主伊麗莎白·斯圖勞特、布克獎得主喬治·桑德斯在內的多位作家帶來新作。

《出版家周刊》
法蘭克福書展開幕

10月19日至10月23日,法蘭克福書展于線下開幕,這也是其三年來首次在線下舉辦展覽。今年的法蘭克福書展比往年安靜許多,而法蘭克福啤酒——展會經濟的晴雨表——也降價至八歐元一杯。在今年的開幕式新聞發布會上,巴基斯坦小說家莫欣·哈米德發表了演講。在他看來,在世界越發割裂的當下,小說更顯得重要:“小說能講述他人的故事,模糊群體之間的邊界。寫作、閱讀的過程,就是讀者和作者之間深刻、充滿希望的合作。”
《衛報》
伍綺詩談新作

本月,華裔作家伍綺詩推出新作Our Missing Hearts,小說講述了一個12歲美國男孩和其母親之間的愛和恐懼。在《衛報》的專訪中,伍綺詩回顧了美國極右翼的崛起,并坦承這部作品正源于特朗普時代的憤怒和仇恨:“在特朗普任期內,移民兒童和父母常常被迫分離,因此,我也寫了一個離開母親生活的男孩……我不知道如何跟我的兒子解釋家人的分離。我很難直接跟孩子說,你可能會被迫離開父母。我把所有的這些都寫進了書里。”伍綺詩的作品中一直都會出現亞裔美國人的身影。在她看來,在種族問題常常引起討論的當下,亞裔、拉丁裔美國人和印第安人卻總被忽視。
Lithub網站
文學、審美與道德

不少人認為,小說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映照、諷刺現實世界。但在作家娜塔莎·朱科夫斯基看來,在這種觀點下,小說背負了歷史、政治層面上的責任,作者也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小說和歷史紀實不應被混為一談。對歷史負有責任的不是小說家,而是記者、歷史學家和公民。文學的影響力并非源于道德,而是源于審美。正如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所言:“人們總是想出關于小說的新理論,但第一條寫作規則是:抓住我的注意力。”只有吸引住了讀者,小說才能影響現實世界,而美感則是吸引力的來源。《使女的故事》的成功,不是因為它的反法西斯主義,而是因為它寫得很美。藝術本身就是“無用”的——當一部小說的存在理由是體現某種主義、反映作者的道德感時,讀者的體驗就會被大大破壞。
《華盛頓郵報》
伊麗莎白·斯圖勞特推出新作

在普利策獎得主伊麗莎白·斯圖勞特的新作《海邊的露西》(Lucy by the Sea)中,一個名為露西的女人離開了曼哈頓、搬去了緬因州,而世界也隨著疫情大流行的開始陷入封鎖。露西和前夫威廉住在海邊的小屋里,二人共同度過了一段孤獨、復雜的時光。值得一提的是,主角露西已經在斯圖勞特的三部小說中出現過,而威廉這個角色則出現在了她的上一部作品、入圍2022年布克獎的《哦!威廉》中。評論認為,斯特勞特完美地捕捉到了許多人經歷的恐懼、沮喪和無聊,她零碎的寫作風格,也為這個很少有人能集中注意力的時代增添了真實性。
《時代》
喬治·桑德斯推出新作

本月,作家喬治·桑德斯推出短篇小說集《解放日》(Liberation Day)。桑德斯被《時代周刊》譽為“當代最優秀的英語短篇小說作家之一”,2017年,其作品《林肯在中陰界》獲得布克獎。這部小說集探索了權力、道德和正義的觀念,延續了桑德斯標志性的詭譎文風。在采訪中,桑德斯推薦了俄羅斯作家伊薩克·巴別爾的短篇小說集《紅色騎兵軍》,認為這部作品在短篇類型、短篇順序、敘事聲音和故事內容等各個層面上,革新了短篇小說的寫作、編排方式。桑德斯還談到,自己會在工作室里放上吉他。彈幾分鐘的吉他,就可以讓自己為寫作做好準備——彈吉他讓自己保持創造性思維,保持輕松、自由和有趣,以及讓他“不把自己太當回事”。
原標題:《伍綺詩、伊麗莎白·斯圖勞特、喬治·桑德斯等作家推出新作|10月世界文學外刊熱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