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上廣拋棄的付費自習室,在小縣城起死回生
原創(chuàng) 槽值小妹 槽值

天氣越來越?jīng)隽耍值搅酥販亍墩埢卮?988》的時候。
不只是近乎完美的友情和愛情故事,孩子們在“不要睡讀書室”的場景,似乎也能戳中這一代年輕人的青春記憶。
每一個曾把“上自習”當成童年陰影的孩子,想必看見這一幕都會十分親切:
德善突然奮發(fā)圖強,告訴全世界自己要去讀書室備戰(zhàn)考試;
結果她在位置上擦了地,擺好書,把筆盒里的文具整理得整整齊齊……
然后開始呼呼大睡。

美其名曰“食困癥”/《請回答1988》
近些年,市面上像《請回答1988》中讀書室一樣的“付費自習室”,像雨后春筍般冒出來,變著花樣地吸引年輕人。
對于許多正在攀爬人生階梯的人來說,自習室有時成了不可替代的選擇。
這里有擺放整齊的桌椅,不被打擾的寧靜,埋頭讀書的年輕人;
以及只有自己才能體會的,混合著孤獨、忍耐、期盼的復雜滋味。

年輕人,愛上“共享自習”
誰能想到,小時候總被家長逼著學習,討厭去輔導班、托管班的孩子們;長大后,竟自己主動找上“自習室”這樣的地方。

而且還是付費的。
共享自習室,又叫“付費自習室”。它是一種根據(jù)時間付費,從而獲得自習室“座位使用權”的共享經(jīng)濟形式。
這些自習室一般開在寫字樓上,價格通常在每小時五元至十多元不等,最開始在一二線城市形成規(guī)模——
許多年輕人來到這里,帶著書本、紙筆或電腦,一待就是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
一個個被擋板隔開的半封閉空間里,是一個個埋頭苦讀的身影。小小的空間,承載著他們待完成的夢想,或是縹緲難琢磨的“自我”。
這些人中,有準備考研、考編、考公的學生,有下班后來充電的白領,也有早就脫離校園、準備考證的中年人。

對于這些主動來到自習室的人來說,在別處找不到的“沉浸式學習、閱讀”的感覺,在這里或許可以找到。
在付費自習室里,他們可以短暫遠離家長里短、外界喧囂,脫離自己的社會角色,用幾杯茶或一整天的功夫,做只屬于自己的事情。
考教資、考建筑師證、準備注冊會計師考試、學習英語專業(yè)八級……
不管學習的目標是什么,都可以在自習室找到和自己一樣默默努力的同類。
2020年畢業(yè)的大學生婷婷,本不愁找工作。
她卻不顧家人反對,決定跨專業(yè)備考法律專業(yè)的研究生;因此辦了附近一家自習室的“年卡會員”,風雨無阻地來學習。

干凈整潔的自習室/視覺中國
今年30歲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職員方方,平時工作忙,沒有自己的時間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或者看一部電影。
所以來到自習室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嘗試靜心干點自己的事。
他們在這里安置自己的身體和靈魂,短暫地沉浸下來,享受著對這塊空間的暫時“所有權”。
這樣付費使用的自習室,首先在大城市開始“生長”。
2019年,付費自習室在一線城市出現(xiàn),一年突破了5000家;
2020年,中國付費自習室的用戶數(shù)量達了310萬,其中大部分是非學生群體;
到了2021年,中國的大中城市的自習室數(shù)量逐漸趨于飽和,熱度也漸漸下降……
不過最近,共享自習室,似乎又在小縣城“起死回生”了。

熱搜上的“河北一縣城開辦超10家共享自習室”/微博@中國青年報
來這里自習的人,有的從大城市回老家,為了考研、考公,進行短期備考沖刺;
也有的在這里暫時歇腳,給自己充充電,為更好地就業(yè)汲取養(yǎng)分;
還有學生,周末和假期和三五好友來約一個學習局,一起消化繁重課業(yè)任務的壓力……
可是面對日益紅火的共享自習室,還是會有人疑惑:
“為什么非要花錢到外面上自習?”
“在家學習不香嗎?”

花錢上自習,值得嗎?
許多人,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才來到自習室的。
在大眾點評、小紅書等平臺上,許多網(wǎng)友分享著自己在付費自習室“沉浸式學習”的體驗。
曾經(jīng)上學時最討厭的環(huán)境,長大后在現(xiàn)實的鞭策面前,反而成了優(yōu)勢。
這個半封閉的小空間,與外界相對隔絕,只能看見眼前的這塊學習區(qū)域。
許多人,就算不確定最終是否能達成目的,但只要人在自習室待上一天,仿佛也完成了計劃的一部分。

也許就圖一個心安
越是被隔斷了與外界的聯(lián)結,人們對“共享”的概念似乎就越有嘗試的欲望。
因為與陌生的同路人短暫存在于同一空間的交集,對困難目標的心理距離也被拉進。
這樣的共享自習室,既是為了滿足了人們沉浸式學習的需求,也是迫于公共空間缺失的無奈。
同時,大城市相對豐富的咖啡廳、書店等公共空間,在小城市也較為稀缺,且大部分公共場所的營業(yè)結束時間都比較早。
所以像“共享自習室”一樣可以付費使用的空間,著實解決了一些縣城年輕人的燃眉之急。

自習室,本身既是一種經(jīng)濟現(xiàn)象,也是文化載體。
最早的共享自習室在上世紀末期就出現(xiàn)了;到21世紀初,日本和韓國的付費自習室數(shù)量激增,市場競爭已經(jīng)很激烈。
在日韓,面對競爭激烈的升學和求職,中學生與在職人員都是追求“學習私密空間”的主力軍。
如今,為學習空間付費,或許也是當代年輕人把握主動權,舍得為自己未來投資的證明。
“付費自習室安靜的環(huán)境,和身邊其他人都很專注的狀態(tài),讓我也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
“累的時候,看看自習室的墻面或者桌面上勵志、提醒類型的標語,再看看身邊讀書的人,就覺得自己好像又可以拼一拼。”
因此,即便學習本身需要的環(huán)境很簡單,年輕人還是不約而同來到付費自習室。
而自習室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學習,也“卷”得各有各的花招。
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有店主將學習空間分門別類——劃分出安靜學習區(qū)、大聲朗讀區(qū)、用餐休閑區(qū),甚至還有私人觀景單間。
在消費方式上,人們除了可以按小時付費,可以提前線上預約,也可以為臨近的考試辦月卡、季卡沖刺;

用戶對自習室服務的偏好各不相同/艾媒咨詢
有的自習室不僅能24小時學習、上網(wǎng),并且提供舒適的座椅和齊全的設備,前臺有可以自助使用的文具、耳塞、靜音鍵盤、打印機;
再高級一點的自習室,還提供免費的茶水休息間,可以不限量享用咖啡、茶水、小零食。
甚至有的店家為了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花錢雇人來“表演學習”。
于是真正為學習而來的人們,在這里被身邊人的“沉浸式學習”感染,學著學著也就找到了感覺。

幾杯奶茶錢,換個優(yōu)質(zhì)的學習環(huán)境,和通往美好未來的可能性,他們大多覺得,這個錢花得值。
而且,共享自習室還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那就是對社恐友好。
很多“自助自習室”都是無人看管的,自己掃碼進門,自己刷卡取用物品,一切都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少了外界的打擾;多了的,是沉浸式的學習氛圍,和對眼前這段時間的掌控感。

沉浸式地“停一下”
雖然共享自習室已經(jīng)在國內(nèi)興起了幾年,但對于使用者來說,它離完美還有一段距離。
很多自習室,空間狹小、環(huán)境閉塞、空氣不易流通,能碰上什么樣的“鄰居”也全憑運氣。
運氣不好的話,遇上噪音大、一直吃東西、滿身煙味的人,甚至熱戀中的情侶,也很容易憋出內(nèi)傷。迫于安靜封閉的環(huán)境,也需要格外注意,自己也可能出現(xiàn)突發(fā)的“尷尬狀況”。
而不同的自習室在安全性、使用舒適度、價格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參差。
這或許和共享自習室這幾年快速擴張、暫時缺少行業(yè)標準和監(jiān)管有關。
“使用了共享自習室,一定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嗎?”對于使用者們常常關心的問題,答案也是見仁見智。
或許,短時期內(nèi)幫助人們通過某一場考試、實現(xiàn)某一目標,是很多人眼里自習室的作用和功能所在。

但對于許多人來說,能短暫地在這里停留、休息、充電,為了一個更好的未來,或僅僅為了緩解焦慮買單,自習室的存在就有意義。
有人已經(jīng)考上了很好的大學,但從頭再來,是因為發(fā)現(xiàn)自己更適合另一個專業(yè)。
工作多年的中年人,不甘于過兩點一線的生活,在自習室企圖找回年少沖動、充滿求知欲的自己。
“自我成長”理應是值得終生探索的課題,而為自己尋找合適學習或停留的環(huán)境,本就不需要什么理由。

時間總會證明,眼下努力的過程,有它的意義。
有的時候,只需明白自己正在向上走的路上,就已經(jīng)足夠安心了。

[1]孟佩佩 & 王菁語(2022-10-18).付費自習室下沉縣城.中國青年報,007.
[2]阿航.(2022).專賣學習空間的共享自習室. 江西教育(29),30-33.
[3]吳銳,金鑫,李揚慧 & 李玟.(2022).終身學習視域下“共享自習室”發(fā)展現(xiàn)狀及策略. 山西能源學院學報(02),43-46.
[4]龐秋艷 & 闞璽(2022-04-18).共享自習室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山西科技報,B06.
[5]代玉啟,王昕 & 姚乃文.(2022).青年付費自習室消費現(xiàn)象分析.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02),64-69. doi:10.16034/j.cnki.10-1318/c.2022.02.006.
[6]蘇晨.(2021).在“格子間”里攀爬的年輕人. 方圓(22),58-61.
[7]彭景暉(2021-10-19).共享自習:一場關于自律和自我充電的探尋.光明日報,012.
[8]閆穎.(2020).付費自習室:花錢充電還是為焦慮買單. 人民論壇(30),90-91.
[9]2021年中國付費自習室行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與消費趨勢調(diào)查分析報告.艾媒咨詢.
原標題:《北上廣拋棄的付費自習室,在小縣城起死回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