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大千臨莫高窟唐代壁畫,迥異時風,獨樹一幟
張大千《南無觀世音菩薩》

款識:南無觀世音菩薩一區,朱夫人德芬女士供養。癸未(1943)六月,蜀郡張爰敬造。
菩薩構圖形象基本源自莫高窟第401窟壁畫供養菩薩像,只是菩薩整體左右相反而已。四川博物院藏有張大千所捐《初唐供養菩薩》臨摹本,則幾乎完全臨摹自第401窟壁畫。
1943年6月,張大千剛剛完成二年七個月的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壁畫臨摹工作,所以此幅觀音像無論是造型還是賦色,俱爐火純青,并從敦煌壁畫汲取了唐代繪畫的精髓,創造了他藝術生涯的又一高峰。
張大千《仿唐人壁畫》
款識:清信弟子張大千敬造。

本幅《仿唐人壁畫》采用畫布正是大千身處敦煌時期所用、延青海僧人加工特制之布料:繃框,涂以牛膠,敷石膏粉,再用卵石兩面粗打,最后用瓷碗兩面細打,每道工序皆需反復多次,如此畫布,質地較絹偏粗,然尺幅巨大合用于壁畫,且用色墨最具古畫沉著意,大千此期大幅臨摹皆用此種物料。
張大千《臨敦煌觀音像》
款識:莫高窟第二百七十七窟觀世音菩薩像,摹奉紀常先生、白堅夫人供養。癸未三月,清信弟子張大千爰。

本幅寫菩薩立像,見九分開臉,頭束發,戴寶冠,后有頂光,手腕佩戴釧環,斜穿天衣,長帛外披,盤繞雙臂,下垂及地,瓔珞披身,腰結束帶,下穿朱紅羅裙,一手拈柳枝,一手置凈瓶,雙足立于朱紅蓮花座上。筆下開臉飽滿豐腴,彎眉豐鼻,兩耳垂穿環,莊嚴法相中見慈祥之色。眼、頰、頸以至身體各部皆暈染,顏色深淺不同。身上之釧環、瓔珞、束帶以至發髻寶冠等,則以硃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填蓋,色沉厚亮麗,得唐畫之古艷華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