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九旬退休高工兩年被騙三百余萬:一次免費足療開啟的騙局
接到杜老先生電話,是在一個工作日的下午。年近90歲的他專門致電《生命時報》求助,稱自己和老伴從一次免費足療開始,兩年內被易寶林養生館騙光全部積蓄,數額高達300多萬。
他去告了,回復卻是“不予立案”。老人想不明白,為什么辛辛苦苦一輩子攢下的家底全被掏空,到最后卻落個求助無門。考慮到老人提到的事件曲折、金額巨大,記者決定迅速展開調查。
易寶林騙走九旬老人所有積蓄
杜老先生和老伴是國家某研究院的退休高工,住在北京市西城區車公莊附近的家屬大院。3月14日,記者第一次敲開老人的家門。
杜老先生個子不高,偏瘦,行動無礙;老伴李阿姨的身體差了很多,坐在輪椅上,精神不是很好。老先生說,老伴患有嚴重的關節炎,中西醫都治過,還是行動不便,再加上腦梗后遺癥,只能長期坐輪椅,最近記憶力也明顯下降。“我們原來請的保姆回老家了,女兒又在加拿大,一年回來一次,現在只能我自己跑前跑后照顧老伴。”
杜老先生從里屋拿出一個沉甸甸的藍色布袋,里面是厚厚的一沓材料,包括:30多頁的手寫自述、10多頁的銀行流水單、專門整理的經歷簡介、一筆筆大額消費記錄,及各種文件、票據、照片等。
通過杜老先生的講述,記者幫著整理出了因一次免費足療引發的一切。
2014年1月3日,我剛從家附近的包子鋪出來,就在路口拐角處被一個發宣傳單的小伙子攔住了。小伙子聲稱,店里正在做敬老活動,老年人可在當天獲贈一副護膝。護膝不是什么昂貴物品,但想到老伴剛好缺一副,稍一動心,就被小伙子拉去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三虎橋南路17號院的店里。
這是易寶林養生館的花園橋分店,但當時店門口沒掛牌子,只是門上用噴漆寫著“國醫康”三個字。店里狹小,相當簡陋,連廁所都沒有,后來我們每次來做保健,都要自帶便器。
到店里后,他們沒給我拿護膝,而是勸我體驗一次免費的足療。足療中,技師特別熱情地跟我聊天,我沒多想,就把家里所有情況都說了。如今回想真是太傻了,他們一下就知道我有什么需要了。
不過在當時,我完全沒意識到任何問題。那天很冷,他們先指著我的腿說有浮腫,然后反復勸我辦足療卡。于是,我花了3800元,辦了一張100次的卡。但這張卡自從辦了就再也沒用過,我做過的唯一一次足療,就是辦卡當天的那次免費服務。因為我和老伴再去店里時,他們又有了新項目“推薦”。
2014年1月5日,購買魔灸40次,收費5萬元;1月10日,藥王腰腿調理42次,收費15.8萬元;1月15日,十四正經42次,收費15萬;2月14日,奇經八脈60次,收費20萬元;3月9日,魔灸和藥王腰腿調理80次,收費36.8萬元。此后,店員又以各種名義,對奇經八脈項目收費20萬元,儀器按摩收費20萬元。到2014年5月9日,易寶林養生館花園橋店就收了我132.98萬元。
這4個月,我見過兩位店里請來的“專家”。一位沒做任何“望聞問切”診療,就承諾說:“過了春天,李老太太一定能丟掉拐杖、不坐輪椅,像老先生一樣行走。”另一個姓鐘的“專家”到了店里,就在走廊來回走動,宣傳奇經八脈項目:“如果錯過機會沒有做,日后一定會后悔的!”給我們服務的技師姓李,她也跟著附和,推薦我們一定要做這個項目,價格是20萬。
另外20萬的儀器按摩項目更是強加的。李技師在5月初跟我說:“因為你的身體需要,公司決定給你加一個儀器按摩治療項目。”我當場拒絕,說自己裝著心臟起搏器,醫囑要遠離任何電磁場。李技師強言:“儀器已經買來了,你不能用,就讓老太太用。”
所有這些收費,我都留好了收據,還一筆一筆記在了紙上。可沒想到,他們設了一個圈套,把我的收據都騙走了。2014年5月9日,我們去做治療時,店長和店里的技師們集體來向我懇請,說公司內部出現貪腐,總公司要徹查各分店,希望我能暫時出借所有付款收據,幫助他們向公司“自證清白”。上百萬元的收據自“出借”后,就再沒能要回來。
我那時就覺得很不滿了,但想到錢已經花出去了,就接著做吧。每周二、五、日上午,有人會來接我們,每次大約做2個半小時的按摩。
2014年8月底,店長又有了新動作——推銷“益立素”牌酵素。她和李技師反復強調,酵素對健康特別好,既不是藥品,也不是保健品,而是十分珍貴的飲品。
店長說自己吃了,效果極好,但我堅持,看不到權威證明材料就不買。李技師自作主張,在送我們回家時帶回一大盒酵素。他們推薦我們服“益立素酵素套餐”,一次性收費17.8萬元,吃了一年,我體重大減,從63公斤掉到55公斤,瘦到皮包骨頭,去醫院時被醫生立刻叫停了。
2015年4月17日,自稱是教授的郭明亮“專家”到店里指導工作。在給我問診后,“郭教授”認定,我身體寒濕很重,發生栓堵的風險極大,一旦發作,會比老伴的腦梗更嚴重,一定要背部除寒濕,降低風險。該項目全療程費用為20萬元。
一個多月后,5月22日,“郭教授”再來巡查,先是說我的治療有效,問題已經緩解;然后給老伴檢查,說“血栓再發風險極高,會危及生命”。看我們被嚇到了,“教授”跟著開出了高達50萬的項目。
這時我們已經覺得付款困難,店里的人就出主意說,可參考既往所收費用,研究一下如何優惠,但前提是,我要先把手上所有收據都拿來,方便他們計算。這次拿走的收據費用,大概有140多萬,同時被搶走的還有我寫的消費記錄。
2015年6月,易寶林花園橋店突然撤店關門,我們被轉去東四店。做了幾次,我感覺這家店服務不好,就把不滿反映上去,易寶林公司又把我們轉到豐臺區新開的豐益橋店。李技師正好在這家店,并升任為該店店長。
到2015年底,時不時的小額加項,徹底把我的家底掏空了,兩年總費用超過300萬元。我想終止服務,要回所有收據,可易寶林公司百般推脫、回避,甚至提出送我一年(2016年)的免費服務。我一再要收據,他們又答應再送一年(2017年)服務,同時想讓我簽訂協議,同意不要收據,但被我拒絕了。
此后,我們再去按摩時,聽到不只一個技師抱怨,免費給我們服務影響了收入。考慮到不能因為我的問題讓干活的技師損失收入,于是,雖然沒拿回收據,但我主動不去了。
2017年11月,杜老先生正式報警,回復令他很不滿意。對此,老先生不太甘心,但同時也不止一次反思,自己怎么就一步步被騙走了這么多錢?老先生的自問,也是記者了解此事后反復疑慮的事情。3月22日,記者第二次登門,和杜老先生做了簡短對話。
《生命時報》:為什么他們要多少您就給多少?
杜老先生:我從沒做過足療保健,不知道別人定價多少,沒有對比。可能因為一開始我就說,特別希望老伴能好起來,所以他們一直給我希望,同時展開騙局。“郭教授”給我們“望聞問切”,有大家風范,也很細心,讓我挺感動。他說我們有生命危險,我就信了。
《生命時報》:收據拿走了,您怎么算出交了多少錢?
杜老先生:最早的132萬,我還留著當時的手抄記錄;后來的小額費用,我手頭有幾張收據;中間最大的一筆140多萬,是對照銀行流水整理出來的。我們不太會用銀行卡,幾乎每次交錢都是到銀行取,然后交現金。記得有一筆十幾萬,我把現金放在一個兜里,都有點提不動了。
《生命時報》:取錢時沒人提醒嗎?
杜老先生:銀行確實提醒過。有一次我去取錢,一個銀行的小伙子打電話到家里,老伴接的,說知道我去取錢了。他們還想打給我女兒,但因為在國外,沒聯系到。
我當時沒聽銀行的,因為覺得老伴做了一段時間,有些效果,再加上養生館的人每次都車接車送,便沒往詐騙那邊想。現在我才知道,這種保健只要堅持做,到哪一家都可能有點效果,正規的根本沒這么貴,他們都是為了騙錢。
易寶林養生館疑點重重
易寶林究竟是何方神圣,能騙走一位老人的巨額錢款?《生命時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資質:經營范圍極其復雜,唯獨沒養生保健這一項
杜老先生在述說中多次提到易寶林養生館的資質問題。據老人回憶,他在北京市海淀區的花園橋店從未見過公司的營業執照,在豐臺區的豐益橋店,倒是見過一次,但名稱并非易寶林公司,而是“北京宇彤友盛化妝品經銷部”,屬個體工商營業執照,發證日期為2013年。
記者隨后登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到的信息顯示,該主體已于2017年5月注銷,注銷前經營范圍僅為零售化妝品。
記者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查詢發現,易寶林公司全稱“北京易寶林國際科技有限公司”,其經營范圍廣泛,包括技術開發轉讓,承辦活動,投資管理咨詢,物業管理,銷售家用電器、玩具、服裝等幾十項,但涉及健康的僅有醫學研究(不含診療活動)、美容、銷售食品、化妝品等,唯獨不含養生保健服務相關內容。
在專供個人與企業信息查詢的“天眼查”網站,易寶林公司的“周邊風險”顯示有4條,其中兩條為:2015年7月14日,因擅自改變登記事項,被北京工商朝陽分局記錄在案;2016年9月12日,因登記住所或經營場所無法取得聯系,被北京工商西城分局列入企業經營異常目錄,2017年5月重新取得聯系后被撤銷。
地址:隨時搬家,要么改名要么留假信息
瀏覽完網上的信息,記者決定去實體店看看。在“大眾點評”平臺,記者檢索到4家易寶林養生館(會所),瀏覽其用戶評價,多半評分不高。不少人都提到,自己是逛超市時被拉去店里免費體驗并辦卡的,此后去一次推銷一次,過一段時間,這個店就突然沒了。
為尋找這個蹤跡成謎的養生館,《生命時報》記者按杜老先生的指點,首先去了他最早被騙的海淀區三虎橋南路17號院。
三虎橋南路是條窄窄的小街,17號院位于路的深處,兩棟三層高的老式居民樓相向而立,樓下各有幾間簡陋的小平房,看上去不像是能開養生館的地方。記者詢問了兩位小院住戶,她們都表示,不記得這里曾開過養生館。
第二站,記者前往2017年杜老先生還在做保健的豐益橋店。3月15日一早,記者到達店門口時發現,養生館名字已變成“圣森源養生館”,且大門緊閉。如不是事先看過杜老先生拍的原店面照片,記者都懷疑易寶林養生會所是否在此存在過?
此時店里已空空如也,上鎖的玻璃門內,一張印有“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抬頭的通知單,被隨意扔在地上,隱隱約約能看清上面的內容:因逾期30天未繳納房租及相關費用,按合同,甲方將收回房屋使用權,落款時間為2018年1月19日。
通過網絡查詢,記者又選擇了三家位于不同區域的易寶林養生館分店,分別是西城區廣安門內西便門內大街20號北,海淀區永定路長銀大廈A座4層,豐臺區六里橋蓮馨家園B座108室。沒想到,連跑三家,全都撲了空。
在西便門內大街,原店面隔壁的一家職業技術學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易寶林養生館早在3年前就已搬走,去了什么地方不太清楚。
在永定路長銀大廈,記者找到A座4層某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他一臉驚詫地說:“我在樓里工作了7年,從沒見過這樣一家養生館。”
六里橋蓮馨家園B座是棟典型的居民樓,里面沒有一家商戶,一位負責此片區域的快遞員肯定地說:“你在網上查的地址一定寫錯了,這里從沒什么養生館。”
店內:不掛執照,沒有電話,不設價目表
找不到店面,網上又找不到公開電話,記者的調查面臨中斷。經過仔細回想,杜老先生給記者提供了一個過去常用來確定服務時間的手機號碼。沒想到,記者竟然撥通了電話,電話那頭一名女士爽快地告知了新店地址:豐臺區東大街順天府超市2層,距離原豐益橋店很近。
3月22日,記者來到這家“易寶林養生館”。店內空間局促,沒有窗戶,燈光略顯昏暗。記者謊稱要為父母咨詢保健項目,坐在前臺的一名三四十歲的女士表示,自己是店長,要問什么跟她說就行。
“我爸腰上有傷,一累點就會疼,甚至必須戴護腰才行。這種情況,你們這兒有什么項目可以做嗎?”
“我們這兒只要是酸麻脹痛,都能做,不說治病,肯定有緩解作用。”店長的回復極為謹慎,“但你要把老人帶來,我們看了才知道什么項目合適,你現在這么直接問,我沒辦法跟你說。”
“你們這兒有價目表嗎?估計花費是個什么范圍?”
“沒有價目表,花費多少錢也要看情況。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要根據老人情況制定,沒法給你價格。”
記者在聽杜老先生講述時,他也提到,店內自始至終都沒有價目表,每次都是直接開價,交錢后只給一張簡易收據,很不正規。
以一張開于2015年7月30日的收據為例,抬頭為“養生會館銷售及獲贈憑證”,沒“收據”二字;顧客姓名空白,項目空白,僅在銷售產品一欄寫有金額52000元;簽名處只有“美容師”項寫有“張、劉”二字,顧客簽名也為空白。
當記者提出能否看一下營業執照時,店長條件反射似的迅速問道:“你是什么部門的?!”當得知只是普通消費者后,店長果斷拒絕,稱營業執照肯定有,但只有成為會員才能看。臨走前,記者索要電話或名片的要求,也被店長冷漠地拒絕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無執照、無公開電話、無價目表的“三無”養生館,竟號稱自己是“在全國開了100多家連鎖的品牌店”。
不能容忍坑騙老人的行為
杜老先生的遭遇難以立案,并非孤例。
2015年,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判決了一起民事訴訟案:呂某與北京易寶林國際科技有限公司服務合同糾紛。2014年5月,呂先生在超市購物后,由被告工作人員誘導到其店內泡腳,并在推銷下購買了足療卡,此后又被誘導購買了其他服務,共計11.6萬元。
“國醫郭教授”聲稱能治療呂先生的高血壓、高血糖、腦部供血不足、濕寒、腰腿腫脹等,并保證一輩子不得腦血栓,但卻一直未見效,反而加重。最終,法院判決結果是:因證據不足,駁回原告全部訴訟請求。
“肯定存在欺詐行為”
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中國消費者協會前秘書長助理兼消費指導委員會主任王前虎說:“易寶林養生館的行為肯定存在欺詐。”綜合老人自述及記者調查,易寶林養生館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問題。
涉嫌超范圍經營
王前虎說,營業執照應懸掛在營業場所的顯眼位置,拒絕讓消費者查看,違背了消費者的正當知情權。營業執照中的經營主體、經營范圍、有效時間等都應符合要求,才能開展相應經營活動。
開辦養生館的企業應在經營范圍中有所注明,如養生保健服務等,否則就屬超范圍經營。“北京宇彤友盛化妝品經銷部”和“北京易寶林國際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冊信息都不含養生保健服務。
沒有明碼標價
經營主體應當為消費者提供相應的價目表,并標明開展的服務內容、持續時間等,這是他們的義務,也屬消費者知情權。
在杜老先生案例中,老人簽了兩年的服務,若按每年50周,每周3次,花費300萬計算,二老共接受了300次服務,即平均每人每次約5000元。但在“五指生足療保健館”的價目表上,記者看到,類似項目總額為每人每次1000多元,若一次性繳費超過1萬元,享受六折優惠,則每人每次不超過700元,兩者差距可謂懸殊。
療法起名夸張,不知原理
易寶林不印制服務項目價目表,也沒有對療法的詳細介紹,外人對其服務內容幾乎一無所知。比如魔灸項目,杜老先生只知道跟艾灸差不多,聽名字覺得效果很神奇。
對此,北京中醫醫院藥學部主任吳劍坤說,國家對藥品、醫療器械等有明確的命名原則,應與產品的真實屬性相一致,不可用夸大療效的名稱。
“專家”身份存疑
杜老先生和狀告易寶林公司的呂先生都在陳述中提到了一位郭姓專家。杜老先生說,他曾見過“郭教授”佩戴一塊“中國中醫藥大學”的胸牌在店內巡診,但記者查詢發現,“中國中醫藥大學”根本就不存在。
養生會館慣用套路
盡管有著各種漏洞,但老人身處其中,仍然容易被蠱惑。這其實都來自一些特定套路。
套路1
以情感套話
“無子女在身邊的老人,多半會有孤獨感,一旦有人愿意陪著說話,就容易放松警惕,并在對方引導下,產生傾訴欲望,問什么說什么。”王前虎認為,杜老先生一開始就把家里情況告知對方,便有這方面原因,甚至銀行人員提醒可能遭遇詐騙時,他也不愿往壞的方向想。
套路2
以“服務”取勝
杜老夫婦每次做保健,都是養生館店員車接車送;結婚紀念日,還贈送免費影樓拍照;每次收費,店員都會陪著取錢……杜老先生如今反思,當初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原來都暗含著其他目的。
套路3
以“專家”說服
在養生保健領域,找“專家”誘導、恐嚇是百試不爽的一招。王前虎說,孤身老人尤其易被“專家”忽悠,一懵就喪失判斷能力。
套路4
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王前虎說,店面經常搬家的原因多為以下幾種:
違法經營、資質有問題,需隨時搬家;
被消費者投訴了,不得不搬;
消費者受騙,上門維權,造成了不良影響;
誘騙很多人辦了卡,覺得錢賺得差不多了,金蟬脫殼;
經營不善,必須降低成本,搬去更便宜的地方。
所有這些理由,都意味著這家企業的實力和可信度不強。
多部門要聯合保護老人權益
“現在騙子都很有經驗,只要見面聊一下,就能很快摸清老人的家底,確定自己的行騙對象。”王前虎說,那些子女不在身邊、有點錢、有點文化,還患有疾病的老人,最容易被騙子盯上。
杜老先生顯然符合上述所有特點。很多知識分子,一旦騙子講的高科技知識說到他們明白的點上,就會立刻產生信任感,進而落入圈套。
至誠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曉穎提醒老人:
無論購買什么產品或服務,首先查證經營主體的資質,如營業執照等,以維護自己的知情權;
繳納任何費用前,先詢問一下子女親朋或相對懂行的人,不要輕易掏錢;
任何需要簽字的項目,都要先看清內容、使用的時間和地點、所產生的費用,然后可自己照著列一張表,讓對方簽字留底;
任何時候都要留意保留證據,文字、音像、認證等,越全越好;
如果遇到所謂的專家出現,詢問其姓名、單位,在哪些官方網站或材料上能夠查到,如果對方說不清或查不到,身份就不可信。
王前虎說,類似杜老先生這樣的欺詐案例很多,證據不足無法被公安立案時,可以去消費者協會投訴。“消協和公安局處理案件的方式不同,公安局偏向于證據為主,居中調解,消費者協會則是站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角度上,因此結果就會不同。”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支振鋒認為,雖然從法律角度來看,杜老先生的案例難以立案,但易寶林如果在沒有診療資質的情況下宣稱能治病,則屬于非法經營;養生館可能也存在超范圍經營的事實,此情況需消費者主動向工商部門投訴,查實后進行行政處罰,有可能追回部分費用。
最后,支振鋒和王前虎都強調,如今保健領域受騙的老年人數量眾多,盡管法律上維權較難,但類似行為絕不能容忍,需要工商、公安、消協等多部門聯合起來,最大限度保護老人權益。
此外,支振鋒建議,我們可效仿國外,建立高齡老人監護制度,同時加強對老年人的財產安全教育,以防范此類事件的發生。
(原文題為《九旬老人求助:“從一次免費足療到騙走我300萬!”記者暗訪揭開黑心養生館內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