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館,“活起來”的六千年歷史吸引參觀者
這是上海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上歷博”)所在地,當日是博物館正式開館首日。這座承載了上海6000年歷史的博物館,從史前文明敘述至近代上海,多媒體技術融入豐富館藏,使文物“活”了起來。
開館當日,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上海”,下到五歲的孩童都來到了這座博物館,他們或沉浸在上海回憶中,或為結合了新媒體和視覺技術的展陳方式所折服。
老人點贊:歷史被講“活”了
“你看,最早我們上海只有華亭縣,到后來它有什么(在系統上)很明顯就出來了。”在一樓序廳的“魔鏡墻”(上海歷史線索查詢系統)前,劉森邊說邊滑動屏幕上的圓形時間軸,指向地圖上后來設立的嘉定縣和松江府。

這名老人為這樣的展陳方式點贊,他說,人們常常感覺歷史很枯燥,但通過這樣的互動,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還能記住,歷史就被講“活”了。
吸引這名老人的,還有上歷博一樓序廳中的兩尊匯豐銅獅,以及鎮館之寶“百子大禮轎”。匯豐銅獅曾見證了外灘百年歷史,很長一段時間擺放在市政府門口。而“百子大禮轎”曾經在東方明珠的“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中展出。
“我們很幸運,現在這些都可以免費看。”劉森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自己今后將經常過來參觀。
深具歷史感的不止展品。上歷博建筑本身就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其前身為1934年建成的上海跑馬總會大樓。建筑為新古典主義風格,北端高53.3米的鐘樓是其標志。
據上歷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該鐘樓將像位于外灘的上海海關大樓鐘樓一樣,定點奏響《東方紅》的旋律。現階段安排一天奏響4次,分別在上午9點、12點和下午3點、5點。
五歲女童:模擬制造瓷器4遍不肯走
正式開放首日,上歷博結合了新媒體和視覺技術的展陳方式,令眾多參觀者耳目一新。
當日,孟杰帶著自己5歲的女兒前來參觀。“希望她能多見識一點,多接觸歷史。”孟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雖然女兒現在可能記不住什么,但感受一下總是好的。在說話的同時,孟杰的女兒正在《古代上海》展廳中的一臺互動裝置前滑動屏幕。在裝置上,參觀者可以模擬體驗制作一件瓷器的過程。
“她已經玩了4遍了,還是不肯走。”孟杰說,傳統的博物館比較“硬”、缺乏互動,小孩子來看就覺得比較無聊,上歷博的互動裝置讓其女兒很喜歡。
“科技改變生活。”在上海實習的大學生李銘旺由衷感嘆,“百子大禮轎”旁的視頻模型看著很震撼,而館內眾多互動設施也讓他印象深刻,如此展現出的歷史“讓人很容易記住”,他說,以前從未想過會有這種展示方法,很新奇。
陳毅之子陳丹淮捐贈藏品
當日參觀者中,70歲的馮濟民是一位“老上海”。他對上歷博的評價是:立意高起點、設計高水平、建筑高質量、文物高品味。
作為上海市收藏協會理事,馮濟民曾參與過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的籌建。他認為,上歷博《近代上海》的展陳部分最有看點,因為近代上海的歷史不只是上海一座城市的歷史,更反映國家和民族近代發展的進程。當然,古代上海歷史也很重要,因為近代上海的繁榮離不開之前6000年的文化積淀。
“上歷博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標志,它的建成開放,是上海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堅持文化自信的一項具體舉措,必將產生很好的社會影響,成為上海城市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馮濟民說。
除了參觀者,當日上歷博中還出現了許多志愿者的身影。
志愿者朱桂梅告訴記者,自己是為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來做志愿服務。此前她報名應聘志愿講解,還為此背了68頁的稿子,可惜沒有通過。“所以還要努力,”朱桂梅笑著說,志愿工作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配,今天她從事的是導覽方面的志愿服務,因為開館第一天,參觀者很需要導覽。
在開館首日,上歷博還舉行了陳毅家屬捐贈文物儀式,由陳毅之子陳丹淮向上歷博捐贈若干藏品。陳丹淮表示,父親陳毅是上海市第一任市長,對上海有深厚的感情。“陳毅與上海”文物文獻展也將在上歷博西樓舉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