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停止精神內耗,過有意義的生活

在“996”“007”的熱搜沖刷之后,有沒有想過你真正想要的理想生活是怎樣的?所謂的努力生活到底是為了什么?

《小森林》
“你為什么要活得這么辛苦呢?”
“活得那么忙碌,就能解決問題嗎?”
這是2018年《小森林》電影中提出的疑問。這個問題放在現在來思考,可能更多人會默默良久。
或許畢業之后,成年人的生活中似乎不可能存在直給的答案,但只要你讀完《像南瓜一樣活著》這本書,你會相信它就是答案。
《像南瓜一樣活著》
項麗敏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
01
像南瓜一樣活著
到底要怎樣生活才好?
“有的時候,我希望自己活得像南瓜,該開花的時候開花,該結果的時候結果,在秋天的時候躺在地里,紅得像瓦。”
《像南瓜一樣活著》,書名取自詩人紅土的這首詩,恰當地傳達出本書的核心主題。雖然書中有山蔬野果,有空山草木,也有人間月色,但它們本質上并沒有差別。人也一樣,貧與貴的差別也只體現在表面。命運內部的起伏,生命最終的歸途,并沒有什么不同。
我們無數次思考過一個問題,到底要怎樣生活才好?——就像南瓜一樣活著吧。為何要像南瓜一樣活著,紅土的詩道明了,這本書里寫到的所有草木蟲魚也道明了。或許南瓜只是萬千植物中極其普通的一種存在,卻代表了萬千植物極其堅韌且低調的共有品性——自然而然,靜靜生長,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活著,就很好。

02
像南瓜一樣活著
生活的本意,始終在家門后
“有時我也會想,老的時候,就回鄉下住吧,在父母種過的土地上繼續種植,讓根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
也許很多人都想過,理想的晚年生活,莫過于回老家種菜。生活的本意,始終在家門后。山蔬野果生于大地,長于大地,經受風雨的沐浴,貯藏自然的情感,野性的精神,真正值得我們去懷念與回味。菜園里,泥土中,露珠昆蟲,四季晨昏。回到父輩耕耘的地方,用年輕人的方式生活,似乎成為了一種時髦的風潮,互聯網中充斥著對鄉村生活的贊美描摹,讓人心馳神往。誰的關注列表中沒有幾個諸如李子柒、滇西小哥、鄉村趙小飛……這樣的鄉村美食博主呢?
大灶臺和風箱成了舊物,孩子長成滿臉疲倦的中年人。為何又在成為曾經無比向往的“大人”之后,又懷念起小時候的生活方式?說到底,我們懷念、迷戀的那些味道,不過是懷念與迷戀那些人、那些事。你想要收獲什么,就需要種下什么,然后抱著期待日日耕耘,土地是個哲學家,它總是在詮釋簡單質樸的道理。

03
像南瓜一樣活著
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家鄉的一草一木,是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記憶。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原鄉,那可以是我們出生和牽掛的故鄉,亦可以是我們心靈的歸宿,精神的家園。
《像南瓜一樣活著》的作者項麗敏無疑是個自然主義者,與梭羅、普利什文、法布爾一樣,她筆下的一草一木,皆來自她虔誠地觀察、貼心地凝視、細微地體認。她曾長期獨居在太平湖畔、浦溪河邊,用多年的時間接近、拍攝身邊的植物世界,吸納山野和草木的氣息。她把姿態擺得很低,俯下身去,甚至貼在地面上去吸納草木的氣息,低處的草木成了她精神的高地。
這本書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打造的“原鄉書系”第四本。“原鄉書系”的前三本——黎戈的《平淡之喜》里的流金歲月,沉靜如海,在日常的底紋中,捕捉到了平淡的喜悅與細節;錢紅麗的《河山冊頁》里的山水自然,是人心的宗教,是觀照內心的向美之旅,值得我們一去再去;周華誠的《陪花再坐一會兒》里“清晨下田干活,傍晚喝酒看花”的生活,勾起了每個人向往已久的田園夢。
《像南瓜一樣活著》也將循著記憶中的山蔬野果、空山草木與人間月色,繼續為遠行路上的人喚回心靈的原鄉。從這本書中隨手翻開一頁,那些精彩生動的描述都有真實的來歷。
這本書寫給每個離鄉的人,想家的人。希望你們能在這本書里找回久違的故鄉,自在隨心,盡興生活。


文 | 姜燁雨
原標題:《停止精神內耗,過有意義的生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