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醫保支付改革對藥械創新應用不是阻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
10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出席第三屆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醫療健康產業峰會,分享了中山醫院以臨床驅動的協同創新管理實踐。
“作為醫療衛生領域的‘國家隊’,中山醫院需要從管理上做好布局謀劃、搭好平臺,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機制等層面,解決突破醫學‘卡脖子’、‘臨門一腳’、‘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樊嘉談到,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需要“醫、學、研、產、政”五力聯動,目前已經明確了19個攻關任務,涵蓋診療技術、創新藥物、醫療器械、醫療設備四大類別,目前已和60多家國內企業簽約90余個項目,共同進行科技攻關,簽訂合同金額超30億元。
樊嘉介紹,中山醫院建立了新技術培育管理體系,從臨床研究、亞??圃u審、各項檢查等工作中挖掘新技術,經過培訓指導、評估推廣、跟蹤評價三個階段,再銜接到成果轉化體系。通過完善專利管理制度,建構專利轉化標準化流程,對專利申報做好全程管理與服務,中山醫院專利數量正在逐年攀升。去年專利申請數570多項;今年1至9月份已達到734項、專利授權219項、轉化85項,已超過去年一年的水平。
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樊嘉指出,過去甲胎蛋白等血清學檢測方式,陽性率僅60%,異常凝血酶原也有一定的假陽性。由中山醫院自主研發轉化、注冊獲批的miRNAs(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診斷試劑盒,目前已納入上海等省市醫保,即使是甲胎蛋白陰性病人使用,特異性和敏感性都達到了80%以上,可以比影像學手段提前一年到一年半發現肝癌的存在,希望借此能將肝癌病人早期發現的比例從30%提高到50%,實現“健康中國2030”中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的戰略目標。
除此之外,近年來ctDNA(循環腫瘤DNA)檢測技術也在進入臨床應用,其中,5-羥甲基胞嘧啶(5hmC)是一項有前景的肝癌標志物,有助于肝癌的早期篩查和診斷。中山醫院和第三方合作已開展了許多相關臨床研究,“如果證明特異性和敏感性都很強,相信未來也會很快獲得國家批準,納入醫保,在臨床上常規應用?!?/p>
針對廣受關注的DRG(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IP(按病種分值付費)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對創新醫療器械使用帶來的挑戰,樊嘉在采訪中表示,“服務人民健康,醫保支付改革對藥械創新不是阻力、要形成合力。國家不會把對病人肯定有好處的新技術排除在外,DRG/DIP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系統,與創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并不沖突?!?/p>
他說,“最近幾年我看到,臨床專家將新技術、新器械、新藥臨床應用的數據和建議提供給相關行政部門,再經過科學周密的調研和評估,相關部門會盡快批準新技術、甚至納入醫保支付,并與DIP/DRG有效銜接,將療效好、創傷小的新技術盡快投入臨床使用,體現‘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當然,隨著這些創新藥械應用范圍的擴大,成本也會逐漸下降,價格也可以逐漸降低?!?/p>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