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少年愛迪生》:有溫度的成長報告,彰顯“關照未來的力量”

今年登陸東方衛視的《少年愛迪生》,就用“32個國家、數千名少年創客、72小時真實生存體驗、24小時作出一個全新發明”等一系列亮眼成績單,展現了這份“好奇心”的力量。節目一經播出后便在廣大師生及家長群體中引起熱烈反響,更收獲“全國52城收視率”排名第5的好成績。截至目前,總計有來自全球近千名少年創客參與到《少年愛迪生》節目中。他們的發明作品涵蓋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航天技術、工程等多個學科門類。不論是前沿性還是專業度,都處于全球同年齡階段科創作品的一流水平。

比如上海交大附中高二學生王瑜亮發明的一款基于Li-Fi的全新定位系統。 Li-Fi的全稱是可見光通信,就是無需wifi信號,點一盞燈就能上網。然而國際上關于Li-Fi的研究基本應用于特種行業或大型設施,如何將其發展到民用生活鮮有提及。王瑜亮找到的手機移動端、攝像頭和定位的應用方案是一種有益的探索。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他所設計的“掃一掃燈光就能上網”的新模式,就能走進千家萬戶。

16歲的饒帥運用自己掌握的計算機技術向難以攻克的癌癥“叫板”,發明了一款“人工智能醫生”。饒帥發明的“人工智能醫生”是一套利用4種不同算法、對患者的醫學檢查數據進行全面分析的計算機程序。通過海量的案例數據比對,計算出最合適患者的診療手段。饒帥希望自己的“人工智能醫生”可以輔助醫生做出更準確的判斷,提升癌癥患者的診斷率和檢出率,為人類造福。
《少年愛迪生》并不把自己局限于“科教”節目的定位,而是開啟了“科技+”的全新模式。不僅通過“成長助夢人”對作品的解讀評價、“科學驗證”環節的去偽存真、及對相關科學探索進城和歷史沿襲的介紹等多元表現手段,來讓觀眾更直觀、更有興趣地了解科學問題,還更真實記錄了“少年愛迪生”們在“科創”的過程中,迎難而上、克服種種困難,創造出極富想象力和創意的發明創造,同時收獲成長與自信的精彩故事。

來自山西太原17歲的少年王文鶴,利用3D打印技術設計發明了一套外骨骼運動系統裝置。憑借這一作品,他獲得日內瓦發明大賽的金獎。為了發明這套作品,王文鶴曾打算推遲一年參加高考,這個想法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此時,學校校長武翻旺不僅做好王文鶴父親的思想工作,還為孩子設立了科研專項資金。在校長看來,校園里并不缺考試達人或刷題學霸,反而是善于獨立思考、勇于探索未知的學生太難能可貴。在父親和武校長的共同支持下,王文鶴的科學夢想正在繼續。
17歲的女孩寇西卡(Koushika)來自印度,她發明的是目前全世界最小的一顆航天衛星,長度僅為3.8厘米,和成年人的一節手指差不多大,重量只有64克。寇西卡的這顆小衛星已經在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幫助下成功發射并完成回收。一直以來,性別的偏見讓寇西卡在科創道路上,遭遇不少技術以外的難題,但這位印度女孩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科學夢想,她希望借助《少年愛迪生》的舞臺讓所有人看到印度女性的風采,同時也表示自己將來要立志成為印度首位女性宇航員,坐著自己團隊發明的火箭飛向太空。
正是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一改人們往往對科技本身的“高冷”印象,都說孩子的夢想質樸而單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往往會成為最打動人心的力量。
在節目的第二階段,《少年愛迪生》將科創發明、社會洞察、科學研究和科學展望等元素真正融入生活之中,選取4個具有積極意義的新聞熱點場景,讓8位“少年愛迪生”走出自己的實驗室小世界,踏進社會大課堂,與“科學委托人”共同工作生活,72小時真實的生活體驗,24小時制作誕生一個新的發明。這種“真人秀”做任務式的表現手法不僅極大的增強了節目可看性,更將元素全部融入在“人物的故事和命運”中,利用新聞節目的社會視角和故事性;結合綜藝節目的親和性和感染力,讓觀眾在科學探索的歷程中感受到科學精神的力量。

節目中,14歲的新疆男孩艾力和上海的高三學生袁清,來到山西晉城錫崖溝村,與山崖公路“蜘蛛人”老董父子,朝夕相處了3天2夜。他們跟著父子倆一同高空作業,在親身體驗了懸崖排險的險象環生后,兩位小選手決定,要設計出一套性能更加卓越的攀巖護具,為老董父子的工作增添一項安全系數,同時,也向這對用生命守護山崖公路的父子倆致敬。
為“上海地鐵早高峰設計限流方案”,為“山東榮成天鵝湖畔的守島人設計救助天鵝的工具”為“蘇州河河道保潔人員進行工具革新”——在真實的生活考驗面前,“科學少年”們不再僅僅為興趣、為競賽、為親人發明,他們真正懂得了用智慧去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也真正感受到責任和使命。
在這些過程中,8位“少年愛迪生”們真正用眼睛觀察社會、用真心體諒疾苦、用創造表達尊敬、用成長觸摸民生,讀懂責任和堅守,學會了付出與擔當。
這種“關照未來的力量”不僅激蕩在這一檔節目中,更有著積極深遠的社會意義。節目中的很多孩子,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和方向,每年都會有一些選手重返舞臺,帶來一份“成長報告”,比如前一季的“獨狼”文浩在本季返場,已然成為了企業的CTO。這種有溫度的力量也讓節目創作者本身充滿了幸福感和價值感。
通過發明創造和生活體驗過程中看到“少年愛迪生”們的成長之外,節目也帶來了另一層思考——考試100分和全班第一名到底有那么重要嗎?
參加節目的許多小選手其實并不是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學霸”,比如研究Lifi定位的王瑜亮,還喜歡玩滑板、吹薩克斯,完全不認同自己是個學霸;研究蚯蚓食譜的張衡朔則花樣百出,甚至讓爸爸頭疼不已。但在他們的創造中,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如何用智慧改變生活,這就引導人們去思考,評價孩子的真正標準是什么?
同時,節目也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真實探索了“少年愛迪生”們的成長密碼。這些“成長密碼”,絕不是什么強化訓練或者特殊方法,每一個孩子和作品背后,都有一些特殊的故事。

比如13歲的法國少年白宇哲(Cleo Ballon)是個動手能力超強的孩子,他發明了以水為燃料的環保摩托車,發動機以水為燃料,十分環保。雖然白宇哲的構想和作品并未通過考驗,但專家坦言,白宇哲不僅打開了一個非常大的腦洞,也為科學家在未來尋找清潔能源的路途中貢獻了一個絕佳的創意。他同時鼓勵這個法國少年,在未來的科創旅途中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切莫因為失敗和挫折而輕言放棄。
這樣的故事就引導人們去思考,在培養創新思維的過程中,家長、學校、社會,應該為孩子們做些什么?
偉大發明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99%的汗水”,總導演王寧認為,《少年愛迪生》也同樣以弘揚工匠精神和勤奮努力為宗旨。《少年愛迪生》更像是一個“教育地圖”,在這里,不僅能看懂中國的教育,更能看到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真實生態。所以這檔節目雖然是以全世界的頂尖少年發明家為主角,但是它恰恰不是一檔只給孩子看的節目,孩子們在節目中收獲的是偶像的力量,但更多的成年人在節目中會收獲啟迪和思考。
據悉,《少年愛迪生》第五季每周六上午9:00東方衛視播出,總決賽將于3月24日20:05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播出。
少年們帶來什么驚人發明,誰能摘得年度總冠軍?拭目以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