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農民日報刊文:促進脫貧人口穩崗就業
穩就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措施之一。2021年我國脫貧人口就業規模達3145萬人,工資性收入占比達67.9%,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新的經濟下行壓力等因素影響,脫貧人口穩崗就業仍然面臨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要統籌幫扶導向、幫扶路徑、幫扶舉措、幫扶力量,進一步突出抓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
幫扶導向上,統籌穩崗與增收。按照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要求,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實現增收目標。精準摸排監測,健全“排查監測+政策幫扶+救助資金+防貧保險”的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將進城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就業失業狀況作為重要指標,納入宏觀調控和政策決策參考依據。加強技能培訓。注重市場需求、培訓意愿、政府服務“三對接”,建立經費補貼與培訓質量和就業效果掛鉤的考評機制,促進供需有效銜接。2021年,江西省對3614名參加技能培訓的脫貧人口調查表明,培訓后其年工資收入平均增長54.32%。打造勞務品牌。實施鄉村工匠培育計劃,注重向脫貧人口傾斜,助其由“小工”變“大匠”,提高就業競爭力。
幫扶路徑上,統籌外出與返鄉。讓脫貧人口既“出得去”,也“回得來”。強化勞務協作。繼續發揮東西部協作機制作用,推動東部地區增加崗位,實現扶貧協作向發展協作轉變。暢通中西部地區“互聯網+就業”渠道,搭建“一對一”“點對點”跟蹤服務平臺,精準對接用工信息,提高外出輸送質量。強化就近就業。加大返鄉就業創業扶持,通過“園區吸納一批、產業帶動一批、工程安排一批、創業轉型一批”等渠道,拓展崗位、穩住收入。截至今年4月,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100萬名,綜合測算,一個返鄉創業項目平均可吸納6到7個農民穩定就業,提供17個靈活就業崗位。規范有序發展零工市場,支持脫貧勞動力通過臨時性、非全日制、季節性、彈性工作等形式實現就業。用好公益崗位、幫扶車間等,探索建立公益崗位待遇與物價上漲聯動調整機制。
幫扶舉措上,統籌保障與服務。強化監管,抓權益保障。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推動落實企業用工訂立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等責任,防止和糾正性別、年齡、學歷等歧視對脫貧人口就業的影響。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發揮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臺作用,依法嚴懲欠薪行為。深化農民工職稱評定改革,激發其提升技能和提高工資議價能力的內生動力。優化服務,解后顧之憂。大力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增強縣域經濟帶動和公共服務輻射功能及溢出效應,并將有條件的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讓農民在家門口市民化,促進就業創業與鄉村振興雙贏。提高工會費用用于托育服務試點,推廣一些地方探索的“童伴之家”“媽媽放心屋”等做法,為留守脫貧勞動力、女性農民工等特殊群體就業創造有利條件。
幫扶力量上,統籌政府與市場。既送上幫扶就業“雪中炭”,又育好企業吸納就業“蓄水池”。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可持續性。立足當下,分類因戶因人抓好對脫貧人口就業創業補助、外出務工補貼、公益崗位兜底等傾斜政策落實;著眼長遠,研究逐步實現幫扶政策由特惠性、臨時性、超常規性向普惠性、長效性轉變。激發市場的吸納力、承載力。強化企業穩崗擴崗貸款貼息、失業保險“返還”、社保費緩交、租金減免等惠企紓困政策落地,持續推進市場主體減負穩崗。深入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鼓勵社會資本和多樣化經營主體投資鄉村產業,增加就業崗位。健全重點領域和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協同機制,完善并及時兌現吸納脫貧人口就業支持政策,加大典型宣傳,激勵和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江西省工商聯主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