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正研制世界最強“超級風洞”,可模擬25馬赫高超音速

“作為先進飛行器的研發平臺,建最高技術水平的風洞,全世界都在爭。我們正在研制的一個新超高速風洞,計劃四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它的模擬馬赫數將達10到25。”21日,該團隊的科研人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中國已經擁有全球領先的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

在此次央視報道畫面中出現的“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實驗技術”(以下簡稱“JF12復現風洞”),就是該團隊研發的。

該重大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姜宗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JF12復現風洞是地面氣動試驗這頂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氣體動力學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心中的珠穆朗瑪峰。
面對復現風洞技術前所未有的技術,該團隊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挑戰。繼承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空氣動力學家俞鴻儒的爆轟驅動方法,姜宗林團隊從2000年就開始探索復現風洞理論與創新技術驗證。到了2006年,復現風洞的理論與關鍵技術逐漸成熟。
2008年,團隊獲得了“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支持。2012年,JF12復現風洞通過國家項目驗收,并投入使用,到2017完成系列的實驗研究。至此,JF12復現團隊經過了16年的艱苦努力難。
從國際高超聲速風洞技術發展來看,JF12復現風洞突破了三大技術瓶頸:風洞驅動功率小、實驗時間短、測量精度低。而六十年的國際研究經歷表明,這每一個問題都是“卡脖子”的事,十分棘手。
難能可貴的是,在復現風洞團隊的研制工作中,從復現風洞理論,到以九項關鍵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再到風洞設計,這是一個“跨界”的研究過程。團隊成員既是科學家,又是工程師。一套設備,幾千張圖紙,有多少疑難,就有多少討論與質疑。通過不斷的努力,他們做到了一次安裝到位,一次調試成功。

2016年6月15日(華盛頓時間2016年6月14日),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在國際航空大會(AVIATION 2016)上把2016年度的地面試驗獎(AIAA Ground Testing Award 2016)頒發給姜宗林,這是該獎項設立41年以來首位中國學者站在領獎臺上,也是亞洲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
2017年1月9日,JF12復現風洞也榮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關于JF12復現風洞,中國空氣動力學學會專門撰文說:“JF12復現風洞是世界上最大的激波風洞,也是國際首座可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高超聲速風洞。復現風洞理論和技術解決了困擾高超聲速實驗60年的世界難題,實現了風洞實驗狀態從流動‘模擬’到‘復現’的跨越,引領了國際先進風洞試驗技術的發展。”
中國要成為覆蓋馬赫數5—25最先進試驗能力的國家

不過,這類風洞盡管測試速度非常高,但試驗時間非常短,實驗流場小,無法滿足具有化學反應流動特征的氣動性能試驗需求。
10-25馬赫大型超高速風洞的研制,則支撐高超聲速滑翔、大氣層再入等飛行器的研制。

目前,JF12復現風洞團隊主要承擔著高超聲速和高溫氣體動力學領域多個基礎性和應用基礎性研究課題,項目背景都是針對未來人類實現“兩個小時內全球旅行”的高超聲速飛行器開展的。這包括飛行試驗/地面實驗數據相關性理論、飛行器氣動力/熱特性、新型氣動熱管理概念、飛行器/發動機一體化實驗技術和新型高效推進方法探索等。
高溫氣動復現風洞團隊由近20個科研人員組成,是一個典型的‘老中青’三結合的團隊。老一代的科學家是錢學森和郭永懷先生建立的科研團隊的成員;中年一代是文化大革命后我國培養的科研人員;而年輕科研人員則是70后和80后的青年學者,比例達到45%。
高超聲速復現風洞技術是對于目前世界風洞實驗技術的一種跨越,具有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宇航技術發展需求的提升,也必將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一個團隊,永遠在不斷攀登的路上。

“JF12復現風洞可以復現高度25—50公里、馬赫數5—9的高超聲速飛行條件,主要針對吸氣式高超聲速巡回飛行器的研發。新風洞將采用我國獨創的系列新技術,構建能夠覆蓋高度40—90公里、馬赫數10—25的超高速風洞試驗能力,解決天地往返、重復使用飛行器的氣動實驗問題。”姜宗林說。
姜宗林進一步解釋,我國這樣兩個風洞的結合將形成一座覆蓋馬赫數5—25范圍空天飛行走廊的實驗平臺,這在國際上是唯一的,水平是領先的。對于我國高超聲速學科前沿難題探索和關鍵技術研發具有重大意義。
(原標題:世界最高水平!中國正在研制“超級風洞”,可模擬25馬赫高超音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