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800年前東漢崖墓群現重慶沿江峭壁,當地擬打造獨特景觀

日前,隨著保護工程順利竣工,九宮廟街道下一步將聯合相關部門,打造當地一道獨特的景觀。
建于東漢,距今約1800年

斑駁陸離的崖墓群,崖墓形制較為一致,均為單室墓,門楣石壁鑿痕清晰,形狀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均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室底部多有排水溝設施。
而在每座崖墓的墓口,分別有兩層或三層門楣,門楣石壁紋路清晰。不僅如此,還均設有專門的墓道,分別長2~5米,寬1.5~2.5米。

“緊接著,市文物考古所對這些洞穴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夏玉琴說,經專家多方面的實地考察鑒定,最終才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原來,這是東漢時期的崖墓群,距今約有1800多年的歷史。
主人難定,或為家族墓

讓李國洪倍感遺憾和可惜的是,作為全區現存形制最齊全、保存較完好的東漢中晚期崖墓,墓主的身份,現在已不能進一步鎖定。或許,作為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底,還將一直延續下去。


“顯然,該崖墓群在早期即遭遇盜墓賊撬盜,因此未留下任何隨葬古物,再加上崖墓群長期自然暴露于曠野中,風吹雨淋,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流水侵蝕、風化、微生物及植物繁殖等情況。”李國洪分析。


依山面江,傳統風水思想

“有學者認為,此處臨近一條發源自八橋鎮的葛老溪,據傳與仡佬族的一些習俗有關。” 程華勤介紹,另有一種說法是,這是巴人先民的二次葬,建在高處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野獸洪水的侵擾。


“還有一種說法,安葬在高處是因為高處防腐、防盜、防害,便于保存尸骨,反映了先民祖先崇拜靈魂升天等宗教觀念和文化心理。”程華勤告訴記者。
可在當時,陡峭懸崖有很多,古人何以會選址此處建造崖墓,程華勤給出了自己的推斷。
首先,崖墓群位于長江沿江臺地上,居高臨下,依山面江,這是傳統風水學上墓葬選址“前有照、背有靠”思想的典型反映;其次,崖墓利用臨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略加修整,即可成型,這也是巴人先民濱水而居的生產生活習慣的反映。
文物價值高,保護工程已完工

“對研究重慶地區古代社會經濟有一定參考價值,同時也豐富了大渡口地區這一時期的墓葬資料,對研究重慶地區古代墓葬形制的演變及葬制、葬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朱靖遠表示。
3月20日上午,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采訪中注意到,圍繞百花村崖墓群,修建的保護性圍墻現已完工。
朱靖遠稱,此舉旨在防止遭進一步破壞,由大渡口區文化委牽頭,區民宗辦、九宮廟街道辦共同參與,去年底啟動的百花村崖墓群保護工程,目前已順利竣工。“工程包括文物本體保護、周邊非法燃香點治理等方面,修建的保護圍墻面積更是達550平方米。”
“其間,還安排了監理監督工程的實施,加強文物保護巡查力度,以保證工程的質量。” 朱靖遠透露,目前,包括九宮廟街道在內的相關部門,擬結合旅游工作,將百花村崖墓群打造成一道獨特景觀。

縱深 》
關于“蠻洞”和“仙居”傳說
百花村崖墓群地處曲徑通幽的懸崖峭壁之上,腳下滾滾長江浩瀚東流,千年如一日。
記者采訪中得知,在被考古工作人員正式揭開面紗之前,包括楊樹成在內的當地居民,曾對洞穴的來歷有著好幾個版本的傳言。
楊樹成今年已年過八旬,家住九宮廟街道新工社區。年少不更事的時候,還曾和伙伴們一起,經常爬進爬出,只是,一層神秘色彩始終縈繞在他心頭。
“或為古時外地逃難來的‘蠻子’開鑿,所以被稱為‘蠻洞子’,還有人稱這里是‘神仙坎’,是當時的神仙修仙煉丹的‘神仙洞府’。”楊樹成介紹,傳言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楊樹成的說法,并非沒有依據,在大渡口博物館提供的史料中便有支撐。
崖墓俗稱“蠻洞”,漢代流行于四川岷江流域的一種仿生人住宅、鑿山為室的墓葬形式,反映了兩漢時期人們“事死如生”的厚葬觀。
作為崖墓最早見于文獻的記載,《后漢書·馮衍傳》著:“鑿崖石以室兮,托高陽以養仙。”。到唐宋時期,因其年代久遠,時人不識,崖墓又被附會成了修仙煉丹的“神仙洞府”。
南宋大詩人陸游指崖墓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故崖墓又被蒙上了幽秘神奇色彩。
還有一種依山為陵的陵墓,也被稱為崖墓,在漢代就有一些王陵是崖墓,如河南永城芒碭山梁王墓。
(原標題:沿江峭壁上距今1800年東漢崖墓群,揭開神秘面紗,擬打造獨特景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