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0年來中國居民因過量攝入含糖飲料導致的死亡率增加35%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內科主任醫師 郭曉蕙
中國疾控中心周脈耕等日前在《歐洲公共健康雜志》最新一期發表論文稱,30年來,我國居民因過量攝入含糖飲料而死亡的人數幾乎翻了一番,過量攝入含糖飲料導致的死亡率也增加了35%。

2019年,中國因含糖飲料導致的死亡人數達到4.66萬人,與1990年相比增加了95%
研究者分析了1990~2019年我國及各省因攝入高糖甜味飲料導致的死亡病例及疾病負擔。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因含糖飲料導致的死亡人數達到4.66萬人,與1990年相比增加了95%,而全球這一增長率為30.4%。我國因過量攝入含糖飲料導致的死亡率從1990年的0.34%增加到2019年的0.46%,增加了35%。
上述研究發現,2014年,國人人均全年飲料攝入量高達119?公斤,約為2003年人均消費量的10倍。從性別看,2019年,中國男性因含糖飲料死亡的人數以及過去30年中的死亡人數增加幅度均高于女性。從地域看,2019年,山東、河南、河北、湖南和廣東省的居民因過量攝入含糖飲料而導致的死亡負擔更重。
研究顯示,過量攝入含糖飲料導致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死亡的負擔尤為突出。在過去30年中,因缺血性心臟病和糖尿病死亡的人數分別增加了95%和94%。2019年,缺血性心臟病死亡人數為42098人,糖尿病死亡人數為4534人。與1990年相比,2019年因高糖飲料攝入導致的缺血性心臟病和糖尿病的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分別增加了49%和88%。
研究者指出,過量攝入含糖飲料作為一種行為危險因素,與高體重指數、高血壓、紅肉攝入過多、飲酒和吸煙一樣,都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而變得越來越普遍,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隱形殺手”。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內科主任醫師郭曉蕙在接受“環球時報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說,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成年人每天糖的攝入量不宜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含糖飲料口感好,多數人都喜歡喝。比如一罐330毫升的可樂,含糖35克,還有很多甜飲料不標注糖的成分和含量,不知不覺中,一罐含糖飲料喝下去,一天的糖攝入量就已超標。天長日久,多吃進去的糖就會對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糖攝入超標會引起肥胖、胰島素敏感性受損,增加2型糖尿病的風險。攝入過多含糖飲料,還可造成血脂代謝異常,導致高尿酸血癥,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郭曉蕙說:“年輕人本來血管很好,但不少人喜歡大量喝甜飲料,易出現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血管壁形成斑塊,造成血管粥樣硬化,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對健康的潛在危害最大。”
同時,過度攝入含糖飲料還可能增加患癌風險。《英國醫學雜志》曾撰文指出,每天喝100毫升含糖飲料,患癌風險增18%,每天飲用一杯(355毫升)或更多含糖飲料的女性,患肝癌的風險升高78%。
喜歡吃甜食是人的一種本能,甜食不僅補充能量,同時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會被激活,使人產生愉悅感,就會對糖產生更多渴望。此次研究顯示,攝入含糖飲料與吸煙和飲酒一樣容易讓人沉迷。全球含糖飲料銷量的持續增長,也帶動我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含糖飲料消費量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飲料銷售量從2010年的9791萬噸,增長到2019年的17165萬噸。《中國消費報》報道,我國超過一半消費者每周購買1~2次碳酸飲料,還有近1/4的消費者每周購買3~4次。
如何幫助大家控制含糖飲料的攝入?郭曉蕙說,對于廣大消費者而言,最好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以水、無糖咖啡、茶等健康飲品代替。在行業管理上,我國的糖控制工作應采取綜合措施,包括食品營養標簽明確標注各種糖的種類和含量,比如是蔗糖、葡萄糖、還是果糖,含多少克,而不僅僅在配料表中模糊標注。對于無糖飲料的甜味劑成分和含量,也要標注清楚。文章所述研究作者也建議,需要改進含糖食品加工技術,通過稅收或補貼管理含糖飲料市場,增加水和健康食品的供應,限制推廣含糖飲料和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廣告宣傳,推廣公共健康教育和健康飲食咨詢。
(原標題《一杯甜飲料危害有多大?中疾控研究人員給出答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