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emo,大產業,情緒價值正在變現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最近有個流行語,我女兒很喜歡用,叫“我emo了”。我開始不懂這emo是什么意思?問了度娘,才知道emo是emotional(情感的、情緒的)的縮寫。當新生代說emo的時候,他們的意思是“我的情緒被勾起來了”,貌似這種情緒還是那種不怎么積極的情緒。
早在2018年,時任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設置了“孤獨大臣”這一部長級的職位,目的是應對英國國民的孤獨感和社交孤立問題。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針對國民的情緒問題而設立的高階職位。之前我們所熟悉的那些高官都針對財政、外交、司法、國防等宏大的具體事件,而非抽象的個人情感。
巧的是,2021年2月,日本政府也設立了“孤獨大臣”一職,其設立背景是因為2020年日本自殺人數高達20919人,出現了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歷史高值。日本政府將此歸咎于新冠疫情導致的蟄居孤獨和情緒低落。因此,需要有一個專門的部門和官員來應對國民情緒。
詩人約翰·多恩曾寫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 如今,將近三年的疫情,讓人們的生活高度原子化,曾經緊密相連的人際關系正在被瓦解和疏離。視頻通訊技術日益發達、在線購物日益便捷、非接觸經濟日益擴大、獨居生活日益流行、這些技術的發展,反而加劇了上述提到的“emo”感。
我們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機器人會越來越像人,人工智能也會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會發現:人類的比較優勢就只剩下“情感”,而人類也會比以往更需要“情感”的支撐和溫暖。
因此,那些能給人帶來舒服、愉悅且穩定情緒的產業正在浮出水面。
情緒+食品:讓消費者產生更多的情感連接和更高的忠誠度
最近,東方甄選直播間董宇輝老師一夜爆紅,他在直播間里面賣大米、玉米等農產品。
賣大米的時候,他跟你聊的不是這個大米多么顆粒飽滿、米香濃郁、營養豐富,而是聊“長白山皚皚的白雪,十月田間吹過的微風,沉甸甸彎下腰猶如智者一般的谷穗”。賣玉米的時候,他也沒有說玉米顆粒大,味道糯,而是聊“夏天的院子里,夜風涼爽,繁星點綴,一個手拿著玉米,一個手貪心抱著西瓜”的童年回憶。
在直播間,董宇輝老師販賣的已經不是實物了,而是和情緒相關的感動和回憶,是童年的自由自在,媽媽的粗茶淡飯。這個時候,你買大米和玉米,想的不是填飽肚子,而是為情緒共鳴而埋單。
為此,當許多專家都認為是知識帶貨、雙語帶貨模式成就東方甄選,知識場景賦能電商直播的時候,得到App的蔡鈺老師在她的《商業參考》專欄卻不太贊同上述說法,她認為情緒體驗才是成功的關鍵。“這種帶貨風格里,知識含量當然重要,但知識只能是原材料而非最終品。作為主播,立足共情,構建敘事,塑造意義,營造情緒場,喚起用戶對共有意義的認同,進而愿意相信,你手中的商品是這種情感體驗的載體。”
可口可樂也是情緒食品的一個好例子。之前,上海因新冠疫情而停擺,上海人民以物換物自救。在菜米油肉這些剛需資源之中,可口可樂脫穎而出,站在了食物交換鏈的頂端:可換萬物。為什么不是雞蛋,不是咖啡,不是巧克力,而是可口可樂成了硬通貨?這是因為,長久以來,可口可樂公司都在想辦法將可樂的功能從生理上的提神解渴,轉變為給人們的精神創造愉悅感,繼而建立起與消費者情感上的連接。可口可樂等于“肥宅快樂水”,繼而等于“心靈慰藉感”,這背后體現了消費者在高壓力下對于快樂、甜美等正向情緒價值的需求。正所謂:沒有什么煩惱是一瓶可樂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來兩瓶。
億滋國際的一份零食報告中指出:高達80%的消費者表示,會通過食用零食獲得精神及情緒上的滿足。這表明,消費者開始從過去追求食品本身功效逐漸升級到心理、情緒健康等方面。食品制作商也紛紛通過行動響應這一趨勢,他們開啟了“既要又要還要更要”模式,開始研發那些幫助緩解人們心理焦慮又營養健康的情緒食品。
情緒+視頻:讓消費者為自我情緒的共鳴和舒適度而逗留
最近,我的一位快60歲的朋友和我說:他之前一直不能理解他公司里面的年輕人,他的女兒那一代為什么天天在刷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等,一刷就是兩三個小時。可是最近一兩個月來,他自己居然也迷上了看微信視頻號。剛開始,他只是看那些朋友點贊的短視頻,想著要和朋友互動。然后,開始看微信推薦的短視頻,之后,又開始自己關注一些視頻號和“看一看”里面的短視頻。最后,還發現了新大陸—看附近的直播。他說現在每天晚上過得太快了,常常是手機沒電了,才結束。第二天想想,也記不起來昨晚看了些什么,但當時的確很過癮。
不光是我那位朋友,身邊同事的爸爸媽媽們最近也成了刷短視頻一族。以前是老一代嘮叨下一代別總盯著電腦、手機,現在倒好,反過來了,銀發一族在家刷短視頻就能刷一天。調查顯示,手機娛樂前三位分別是刷短視頻、打游戲和追劇。短視頻已然成為殺時間第一利器。
為什么短視頻如此吸引人?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和情緒有關。因為它能夠產生情感共鳴,讓人們的情緒得到安慰或者釋放。我吃不到的美食,希望有人可以吃給我看,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吃播非常火。我有位朋友每天在群里固定發一條短視頻,內容就是一位小姐姐每天做一道硬菜。我去不了的美景,希望有人可以替我去游一游、看一看,特別是當下出國旅游無望的情況下。
那些視頻平臺也發現了這一奧秘。他們的會員服務正從提供單向觀看價值延展到全場景情緒價值。優酷在2020年推出了寵愛、懸疑、合家歡、都市和港劇場五大劇場,瞄準的就是會員的情緒體驗。他們認為:準確洞察當前目標用戶的情緒需求和狀態,是做好一部影視作品或綜藝節目的前提。如果在洞察之后,還能通過合適的情節、故事、表演和制作水平,準確的表達情緒,就會獲得最后的成功。最近的一組數據顯示:“兩年來,優酷寵愛劇場用戶規模倍速遞增,2022年較去年同比增長30%,用戶累計觀看時長較去年同期增長35%,付費用戶總數較去年同比增長51%”。
在視頻界,還有一位情緒調節高手,就是被大家親切稱為“六公主”的電影頻道。她在電影選片編排方面,可謂是洞察用戶情緒的高手。東京奧運會部分裁判的不公正判罰引起熱議,六公主二話不說就秀了一個《盲俠》的暗戳諷刺。2021年美國撤離阿富汗后,她放了一部《一條狗的回家路》的電影。通過情緒表達,六公主“把我和你內聚起來,把我和他區分開來”。電影頻道一下子成為“總有一部電影接近你的情緒”的集散地。
情緒+寵物:讓消費者從緩解負面情緒到嫁接情感需求
從“貓捉鼠,狗護院”的工具性需求,發展到互動陪伴,再到疫情背景下人們情感慰藉的需求,寵物正在成為密不可分的家庭成員,被當成“毛孩子”一樣看待。
疫情的不確定性,給經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抑制影響。不過寵物經濟卻逆勢而上,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寵物相關經濟的增速均接近20%。《寵物行業藍皮書:2022中國寵物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寵物市場規模達到1500億元,2022年預計達1706億元。Frost & Sullivan數據顯示:中國的寵物數量從2019年的3.02億只,預計到2024年增長至4.46億只,年復合增長率約為8.1%。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心理學家洛里·科根(Lori Kogan)表示:疫情期間,部分人群缺少來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這個缺口恰好能夠被寵物填上,幫助他們緩解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疫情下,人們越需要情感慰藉,寵物情緒價值愈發凸顯。寵物與主人的情感聯結,使寵物經濟成為新的情緒價值產業,并具有抵抗經濟周期下行,乃至逆周期增長的能力。
凡是人沒有的,寵物獨有的產品,已經體現出價值。比如號稱“狗繩第一股”的源飛寵物,年產5000萬條狗繩,年營收超10億。凡是人有的物品,寵物產業都有值得再做一次的可能,比如產品側的米家、美的智能寵物飲水機,古馳推出的7萬元的寵物床和將近5000元的寵物碗,戴森推出的寵物毛發清潔套裝;以及場景側的寵物殯葬、寵物克隆等。
正因為寵物具有無可比擬的情感價值,“鏟屎官們”對待寵物如家人一般,除了傳統的滿足寵物生理需求的寵物食品和用品之外,未來還會增加許多細分消費項目,比如玩具服飾、保健保險、馴養寄養、美容攝影等,這些品類都會衍生出新的服務和產品,成為市場新的增長點。
當然,情緒價值產業遠遠不止食品、視頻、寵物這三個領域,像“爺青回”“限定款”等產品,其中包含的“懷舊、炫耀、驚喜、歡喜”等情緒,都是消費者埋單的理由,也是產品溢價的緣由。鴻星爾克鄭州暴雨捐款事件,引發的“野性消費”瞬間刷屏,而發酵的源頭是一條“你自己都快破產了還捐這么多”的網友評論,那一刻,鴻星爾克不再是運動用品,而是盛放消費者情緒價值的容器。同樣的玩偶,泡泡瑪特將它放在盲盒里,價格接近翻了一倍,還帶動了一批玩盲盒“吸歐氣”的年輕人,這里面也是一種悅己的情緒滿足。
最近有本書,書名就叫《情感經濟》。作者認為,體力經濟是過去,思維經濟是進行式,情感經濟則是未來式。到了2036年,我們會進入情感經濟的時代,人工智能更多地負責思維型的工作,人類更多地負責情感型的工作。情感經濟的重點在于: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都是為了連接人的體驗和情緒而存在。言下之意,之前消費者更關注產品的功能和實用性,而情感經濟將升級到捕捉消費者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波動來賺錢了。未來的業態是:如果你靠原材料掙錢,你就是最初級的加工企業;如果你靠有形產品或活動掙錢,你就是商品企業;如果你創造激發消費者情緒的軟服務,并注重消費者與商品在情感上的聯接和互動,你就是情緒價值產業。
情緒里蘊藏著無盡商機,情緒價值也成了商家不斷創新的源泉,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寶庫;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情緒不能過度消費,客戶會產生情緒疲勞。情緒不能過度標簽化,畢竟“有情緒”“鬧情緒”是一個有點危險的標簽。
(作者胡逸為無錫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