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匠藝心傳丨拂梭千年:蘇州緙絲花鳥畫

《拂梭千年——蘇州緙絲精品展》已在吳文化博物館二樓吳頌展廳展出近一月,相信觀眾朋友們對蘇州緙絲也有了基本的認知。那么你是否好奇這些作品背后的創作故事?我們又應當如何去欣賞一副緙絲作品呢?
在展期內,吳文化博物館會陸續推出“匠藝心傳”系列知識拓展,我們歡迎您與我們一起聆聽作品背后未能盡說的故事。首先,讓我們從緙絲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南宋緙絲花鳥畫說起


宋 緙絲花鳥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時期,眾多富商巨賈、文人墨客和官僚仕子南遷,蘇州成為江南最繁榮、富庶的地區之一。緙絲的產地也從北方擴展到南方蘇淞地區。此外,吳縣境內盛產絲綢,彈性好、強度高,是制作緙絲的最佳材料。因此緙絲一經傳入,便迅速發展。
南宋緙絲在緙絲藝術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以繪畫為藍本的觀賞性緙絲大肆流行,其中花鳥畫尤盛。兩宋花鳥畫注重線描,追求逼真效果,這種畫風適合用以線條和色彩取勝的緙絲進行制作。同時,從事緙絲藝人數量增加,并涌現出一批緙絲名家,傳世佳作頗多。這類緙絲作品與繪畫藝術在審美情趣和創作思想上的契合,對后世蘇州緙絲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目前,國內存世的緙絲花鳥畫精品,也大多為南宋時期所作,如:上海博物館藏《蓮塘乳鴨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梅鵲圖》等。

《蓮塘乳鴨圖》

《梅鵲圖》
本次展覽中所展出的《摹子蕃梨花雙鳩》,正是摹緙自南宋緙絲名匠沈子蕃的緙絲花鳥畫,并在參考原作的基礎上對絲線設色進行了一些調整。


“拂梭千年”展廳現場
大師說:
沈子蕃和朱克柔都是宋代的緙絲名家,可以說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宋代緙絲的最高水平,也可以說是緙絲鼎盛時期的一個象征、代表。所以臨摹他們的作品,在技藝上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一方面能夠繼承傳統,一方面把我們現在經過革新的技術和理念融匯其中,完成對傳世作品的再創作。
八九十年代,我媽(馬惠娟)在吳縣緙絲廠工作時,曾經摹緙過沈子蕃的青綠山水。后來回到家里自己做,又摹緙過朱克柔的《蓮塘乳鴨圖》。但是在沈子蕃的作品中,花鳥和青綠山水的風格還是很不一樣的。包括沈子蕃和朱克柔在花鳥畫的表現上,也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就一直很想再嘗試摹緙沈子蕃的花鳥作品。后來就有一個契機,是她收到了一本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的介紹緙絲的畫冊,里面有收錄沈子蕃的作品。當時這本書也是一個客人,他從拍賣會上拍下來,然后送給我們的。所以正好有了這么一個老的緙絲作品圖畫資料之后,就有了一個方向。

宋 沈子蕃《緙絲花鳥》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具體選到這一幅也是被畫面所吸引,我們自己的生活的環境,周邊也有梨樹,也有很多的斑鳩飛舞。所以正好看到了這樣的作品,結合身邊的環境,就激發了創作的靈感,決定先從這幅作品開始嘗試。那么這幅花鳥畫在細節上的表現方式和朱克柔也不一樣。朱克柔在細節上,其實表現的更細膩一些。像這一幅作品,雖然是花鳥,但表現得還是比較粗獷的。所以,我母親就想用自己更細膩的手法,去表現同樣的題材,看會不會有更好的效果。
像原作的花葉,都是以平緙單色織成,而我們在摹緙的時候,用的是多色階絲線去戧緙,這樣能使花葉更加立體,富于變化。


《摹子蕃梨花雙鳩》花葉細節
原作的斑鳩羽毛用緙鱗法織成,現作在保留結構的前提下,加入了戧緙,使羽毛層次更豐滿,具有毛絨的質感。



《摹子蕃梨花雙鳩》斑鳩羽毛細節
這也是我們蘇州緙絲的最大特點,能夠靈活地運用各種戧法,使畫面達到暈染自如、變化無窮的色彩效果。大家在看的時候也可以多觀察一下這種細節,遠看似畫,具有很強的表現力,細細品之又有自己的肌理趣味。
(以上內容由肖鋒口述、吳文化博物館整理編輯)
知識延伸:
沈子蕃,名慈,南宋平江人,一說定州人。山水、花鳥無不精擅,多以名人書畫為粉本,設色工麗典雅,生動傳神,令人嘆為觀止。其《花鳥》《梅花寒雀》《山水》《秋山詩意》《梅鵲》等軸,細紋勻細,逼真傳神,韻味雋永,有“子蕃”“沈氏”款。
//
特展信息

展覽時間:2022年9月18日-2022年11月20日
展覽地點:吳文化博物館二樓吳頌展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