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龍泉青瓷清潤有溫
龍泉窯,始于三國兩晉,盛于南宋,是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燒造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制瓷時間最長的瓷窯系。
南宋時期的龍泉窯青瓷可謂是巔峰時刻。宋人南渡之后,北方先進的制瓷技藝也隨政治經濟中心一起南移。這一時期的龍泉窯瓷器一改青黃、青褐之色,轉而淡青、豆青、粉青、梅子青層出不窮。
龍泉青瓷的成就,與制瓷匠師掌握先進的燒造工藝是分不開的。南宋時期龍泉窯以石灰堿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石灰堿釉的特點是高溫粘度大,燒成時不易流釉。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釉最為著名。

南宋 龍泉窯青瓷(馬蝗絆)碗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龍泉窯在吸收并銳意創新的基礎上,無論生產規模、燒造技術還是裝飾工藝等方面都達到了青瓷生產的歷史高峰。
龍泉窯瓷器造型豐富多樣,如日常生活中的盤、碗、洗、爐,文具中的筆筒、筆架、水盂以及塑像、陳設品、文玩器物等應有盡有。在裝飾方面,由于南宋龍泉窯青瓷釉層厚而失透,北宋盛行的刻劃花裝飾已不適用,堆塑和浮雕為裝飾手段則應運而生,產生了獨具特色的龍鳳、雙魚、蓮瓣、人物紋等具有立體感的紋樣,進一步加強了裝飾藝術的美感。

南宋 龍泉窯粉青釉鳳耳盤口尊
觀復博物館藏
此尊盤口,直頸,折肩,直腹,圈足。頸部兩側各置一鳳耳。各部位比例協調,重心穩定。釉層肥厚滋潤,色調沉靜,整體造型古樸大方,風韻典雅。
這件南宋時期的粉青釉鳳耳瓶充分體現了龍泉窯的特色。南宋時的龍泉青瓷特別講究釉的色調,將顏色上升為藝術的表現手段是古人在不自覺中完成的,古代窯工們以改變釉的配方和多次上釉技術,燒成粉青、梅子青兩種釉色,代表著我國青釉燒制的最高水平。
釉料的含鐵量決定青釉的顏色,由于工匠長時間無法掌握呈色條件,在日復一日的重復勞作中,機會一次又一次偶然出現,通過中國古代辛勤的窯工們,才使我們今天深知青瓷的魅力。

南宋 龍泉窯仿官釉琮式瓶
觀復博物館藏
南宋的龍泉窯青瓷在造型、材料、制作工藝等方面發展達到頂峰。
該琮式瓶就是南宋時龍泉窯仿照周代玉琮的主要特征并加以變化而得到的一種龍泉窯典型器形。此瓶圓口、方形直腹、四面各凸起橫直線紋,圈足,口、足大小相若。瓶體外方內圓,造型端正靜穆。
青瓷審美主要是在其質感及器物造型之上,其形制及工藝上都是極致考究,當時對材料質感的審美也越加推崇,這種轉變實質上形成了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特別是粉青、梅子青等瑩潤如玉精美瓷器的燒制問世,更使龍泉窯青瓷聲名鵲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