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洪波用10年,下了盤大棋
十年前,在營收上,格力與美的持平,但在利潤上,格力是美的的兩倍。
十年后,在營收上,美的是格力的1.8倍,在利潤上,美的是格力的1.2倍。

美的與格力近五年的利潤曲線,形成了一個x的形狀,按照目前的趨勢,這兩條曲線在未來要么平行,要么間距更大,很難再交叉。

2012年,董明珠接掌了格力,方洪波接掌了美的,10年過去,兩者的差距為何會越來越大?
原因多樣,有戰略層面的原因,也有戰術層面的原因,很難概述全面,本文將從產品角度,淺析美的轉型成功的原因。
01、砍掉三分之二的sku
2012年之前,美的收購了小天鵝、華凌、榮事達等多家企業,品類得到極大拓展的同時,危機也浮出了水面。
一筆兩三億美元的出口訂單,虧了2億多,何享健跟方洪波說:“我感覺不好,可能要出事。”
方洪波一上任,就開啟了企業變革,目標就兩點:“從以規模為中心變為以產品為中心,從注重銷量變為注重毛利”。
具體的做法就一點:砍SKU。
兩千多款產品一下子砍掉了三分之二,與主營業務不相關的全部賣掉,之前拿到的土地,能退的就退掉,不能退的就賣掉。
別說是在當時,就是放在現在,很多企業家也不能理解。
谷倉新國貨研究院創始人洪華博士,兩年前在南方某制造企業考察時,看到有家企業將一類產品根據顏色、大小等做了幾十款,給出的說法是滿足消費者的所有需求,總有一款適合消費者。
這就是典型的傳統企業的做法,在消費升級前,消費者所選擇不多的時代,是可以行得通,但放在現在,可能你做出這么多產品,最后消費者一件也不買,因為還有比你這更好的產品。
還有,一家企業80%的利潤一般是由20%的產品貢獻的,剩余80%的產品不僅沒產生多少利潤,還占據了絕大多數成本。
所以,必須砍SKU。集中企業的財力、人力、物力等,將那20%的產品做大做強,才能將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做到價值最大化。
方洪波的大砍SKU的做法引起軒然大波,媒體紛紛唱衰,同行看到機會挺進。
經歷了3年低谷后,2014年,美的營收終于恢復了2011年的水平,但凈利潤是2011年的3倍,首次超過了百億大關,達到了105億。
02、用大單品做品類第一
格力是靠空調起家,美的是靠電風扇起家,當企業發展壯大后,雙方都選擇了多元化發展。
不過,至今格力還沒有擺脫空調的標簽,而美的已經成為家電巨頭。
2020年,格力引以為豪的空調業務,被美的在銷售額上短暫超越,將對方最堅固的陣地都短暫搶了過來,可見美的的戰斗力。
在空調業務上,雖說常年被美的壓制,但也位居第二,除此之外,在多個家電品類里,美的都是妥妥的巨無霸。
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國內家用電器線下市場里,美的的家用空調、電飯煲、電壓力鍋、電磁爐等8個品類排名第一,洗衣機、冰箱等、微波爐、凈水器等5個品類排名第二。

無形中,美的家電融入到了每個家庭中。
美的很少從頭研發,從基礎做起,對于自己沒有或者不擅長的業務,美的會收購專業的企業,然后利用成熟的技術,快速做出大單品,形成規模效應,從而成為品類第一。
在產品品類上,美的實施做減法的“數一數二”戰略,即子品類達不到行業“數一數二”目標,就面臨被“減”的風險。
比如電磁爐業務,在京東搜索電磁爐,然后隨意點擊一款商品,進入頁面中的排行榜,電磁爐榜第一名常年被美的霸占,近15日售出2萬件,累計525萬人買過,排在第二的蘇泊爾近15日售出1萬件,累計有133萬人買過,排在第四的美的另一款電磁爐,累計有113萬人買過。
再比如微波爐業務,在京東微波爐排行榜里,前十名被美的和格蘭仕瓜分,雖然美的只占了4席,但15日售出數最多、累計購買人數最多的微波爐被美的拿下,單款產品累計被418萬人買過,3款產品的購買人數之和達到了696萬人,而格蘭仕6款產品的購買人數之和是526萬人。
可見,美的的大單品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與其做很多產品,不如做一款很爆的產品。
用大單品打穿市場,然后形成規模效益,從而成為品類第一,即節省了成本,提高了利潤,也實現了“產品即品類、品類即品牌”的產品勢能與品牌勢能的相互轉化。
03、總+分的技術驅動
對于企業來說,技術研發要遵循兩條線,一是新,二是用,簡而言之,即研發的技術,既要有所創新,也要能變成產品。
美的在這方面形成“2+4+N”全球化研發網絡,分層分級有目的的做研發創新。
“2”是順德總部全球創新中心和上海全球創新園區;“4”美國路易斯維爾、德國斯圖加特、日本大阪、意大利米蘭4個全球性全品類研發中心;“N”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單一品類、單一技術和某一核心技術研發中心。
2+4+N負責研發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事業部下的研發機構負責個性化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總部是造磚造鋼筋造水泥的,事業部是蓋樓的,只有有了這些基礎材料,樓才能建得穩固,如果要想樓好賣,就需要在內部結構和外觀上做文章,比如雕梁畫棟,事業部就得不斷創新。
所以,這種很簡單的組織模式,提高了創新效率,協調效率,各司其職各有重點。
美的的發展思路是:滿足一代、延伸一代、預研一代、突破一代、領先數代。
截至2020年年底,美的累計專利申請量達16萬件,專利授權量達6.26萬件,授權發明專利連續五年居家電行業第一。
在研發支出上,美的也是付出了不少,2018年-2022年上半年的研發支出分別是83.77億元、96.38億元、101.19億元、120.15億元和58.65億元,研發費用逐年增加,四年半的費用支出之和達到了460億元。
04、以用戶為中心構建家居宇宙
跟其他傳統家電企業比起來,美的的步伐永遠稍快一步。
在其他家電企業還在深耕線下渠道之時,美的在2011年成立了電商業務,開始布局線上,2014年成立了獨立的電商公司,當年的線上銷售額就達到了100億元。
2020年,美的的線上銷售額占比已經達到了47%。
等到友商看到了家居行業也可以做線上渠道時,美的又在構建更宏大的家居宇宙。

以用戶為中心,構建家居元宇宙,并且給智能家居分級,L0是最低級別,L3會主動服務,L4是最高級別,智能交互。
舉個例子,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但你想去夏威夷度假,當你躺在躺椅上,戴上VR眼鏡,目之所及是夏威夷的場景,海浪聲、鳥鳴聲,聲聲入耳,空氣也可以做到非常清新。
美的的以用戶為中心是非常高明的,要實現這些就需要美的的水管家、空氣管家等產品,這些產品的基本功能是空氣凈化、加濕,你是有需求的,當可以交互后,那就是加分項。
美的的物聯網平臺允許其他產品接入,并且提供了軟件開發支持,降低了其他產品接入的難度,這就像一個雪球,越滾越大,等到一定程度,用戶想要購買家具產品,第一個會想到美的,其他產品也會配合美的來做開發,這樣就會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生態。
美的既實現了為用戶服務,也實現了用戶對于自己的依賴,得用戶者得天下。
結語:
方洪波是內刊編輯出身,靠銷售成績在美的崛起,接掌美的后用產品讓美的上升了一個臺階。
傳統企業轉型,難的是掌舵者思路的轉變,每一個企業掌舵者都應該認清一個現實,讓用戶用得爽,并且能為企業帶來利潤的產品,才是好產品。
參考資料:
企業管理雜志:成本優勢不再,看美的怎樣戰略轉型
妙投APP:格力、美的,田忌賽馬的終結
礪石商業評論:美的到底已經領先格力多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