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紀委機關報: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
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要奮斗、要創業,就離不開正確的政績觀。
“功成不必在我。”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再次談到政績觀這個話題。
“政如農功”,不可能一日見效、立竿見影。我們黨一直強調,功成不必在我,它決不是消極、怠政、不作為,背后包含的是興業需要鋪路奠基、傳棒接力,任內可能功業未成,但后任接續發展、久久為功,必會創出輝煌業績。這提倡的是一種正確的政績觀,要求領導干部既要做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既要做大做強,也要做精做細。
千秋功名看政績。凡為官從政者,誰都想干出名堂、獲得政績。但政績分“顯”和“潛”,做顯績,易得分,易出名,易考量,人人愿意為之;做潛績,一時難以見效,考評難以衡量,是否愿意躬身行之,更見人品官德、黨性修養,也更見事業觀、工作觀、政績觀。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毫無疑問,領導干部都想在任上成就功業,贏得上級好評、群眾點贊。殊不知,這個評價不在一時,而在長久;不在金杯,而在口碑。如果領導干部只愿干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象工程,不愿做打基礎、利長遠的民生工程,可能會在任上有所“輝煌”。但這種“輝煌”失去穩固基石的支撐,只能是曇花一現,還會給后任留下沉重包袱。
君不見,有的領導干部只求眼前錦繡浮華,為了創造“顯績”,背離高質量發展要求,大上項目、搞大工程,卻忽略了長遠發展的基礎工作;有的只注重眼前人才好用,不注重“后續梯隊”培養,短時間可能會產生一些效益,但長時間就會出現人才斷層,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還有的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不注重在扶智上下功夫,而是一味遷就、給錢給物,看似群眾如期脫貧,但一脫手就會造成返貧……諸如此類,靠寅吃卯糧、殺雞取卵,倒是實現了“功成在我”,卻不利于后任的長足發展,不利于黨的事業繼往開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有些工作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太想成功就會造成“速生林”,那是成不了大器的。比如提升一支部隊的打仗能力,需要做大量地平線以下的工作,幻想“一口吃成個胖子”只能打敗仗。再比如抓單位的作風建設,不注重純凈生態、綜合施策,在任內就想實現弊絕風清、海晏河清,那也是不現實的。“善治者無赫赫之功。”樹牢“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理念,扎扎實實地把本職工作做好做到位,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棒接著一棒傳,才能奮力把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政績觀端正不端正,衡量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山西省右玉縣,60多年來,18任黨委班子不搞個人政績、不搞“亮點工程”,一任接著一任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終于把“不毛之地”打造成“塞上綠洲”,創造了右玉精神。河北省塞罕壩,林場黨委一班人50多年凝心聚力、專攻主業,積木成林、積林成森,造福當地、澤被后世,創造了塞罕壩精神。這些共產黨人,不計較個人功名,始終追求的是人民群眾的好口碑,是經過歷史沉淀后真正的評價,他們彰顯了新時代正確的政績觀,也創下了實實在在的政績。
新時代是艱苦創業的時代,也是為民造福的時代。若想呈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領導干部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決不能搞“急于求成、出名掛號”那一套,必須具備“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弘揚好“傳棒接力”精神,俯下身子、甩開膀子、邁動步子,真正做出值得后人稱道的政績來。如此,才能不負新時代,才能無愧人民公仆、時代先鋒、民族脊梁的稱號。
(原標題為《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