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果沒有書 | 生活的亂麻,被書理成了一首詩
你現在正在收聽的,是由樊登讀書與故事FM 聯合打造的播客節目《如果沒有書》:是什么樣的書,讓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每雙周周二更新,歡迎在各大音頻平臺以及樊登讀書 APP 訂閱收聽。
我相信每個人可能都經歷過無助和絕望,那種感覺就像是整個人躺在黑暗的森林里。在那樣的日子里,朋友的一句話,偶像的一首歌,或者是親人的陪伴,都可能成為刺破黑暗的一束陽光。
而對于今天的講述者Ella來說,刺破黑暗的其中一束陽光,是一本書。
Ella的故事要從2015年7月28日說起,對于她來說,那是極為灰暗的一天。那天下午,Ella沒有等到下班回家的丈夫,而是等來了一通來自急救中心的電話。
他就跟我說了,說說我愛人在搶救,當時就是心臟驟停,
大概又過了一個小時,搶救沒有搶救過來
但是到醫院之后,我覺得那個點才應該是最難過的,從早上是和你一起還在吃早餐的人,然后到下午的時候可能他已經渾身僵硬,完全沒有生命的時候,那一瞬間才是我真正覺得我相信了這件事情,就是你要知道,事情發生了,不可能逆轉了,然后那種其實是很絕望的,就是你無法做任何努力,
解說:
那一年,Ella只有25歲,丈夫的突然離世,讓年輕的Ella非常痛苦和無力,但是更殘酷的是,Ella不僅要面對朝夕相處的人突然消失在生命中的悲傷,回到家之后,她還要面對那些,帶有他們共同記憶的物品。
這件事情之后,我覺得大部分要面臨的事情都挺殘酷的,就是比如說最簡單的,你可能要收拾所有的照片,所有的衣服,鞋子,然后所有的日常用品,比如說照片,所有有關它的所有東西。
我記得我當時有大概一個月都在整理照片,因為照片太多了,還有大的裝飾的,還有婚紗照,還有好多相冊。很多照片我放在了一個集裝箱,然后放在了那個陽臺的窗戶的外面。
有一張婚紗照,我放在了沙發的后面,放了有大概一年多。我就很糾結這些東西我要不要保存, 是要扔還是要不扔,我不敢去面對那個斷掉的那一瞬間。
解說:
老公的遺物一直堆放在家里的各個角落,Ella幾乎是掙扎著,整理或是清理著它們。在經歷過漫長的糾結與不舍之后,Ella終于感覺,自己可以慢慢地接受——把它們處理掉——這件事了。
就在這個時候,Ella讀到了《斷舍離》這本書。
《斷舍離》的作者山下英子引用了瑜伽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的思維方式,創造出了一個詞「斷舍離」,她提倡,讓我們學會放手那些不需要的東西,可以讓人生更加輕盈。
最初讀到這本書的時候,剛剛經歷過處理遺物的Ella覺得自己像是遇到了知音,山下英子的很多觀點,都能讓Ella產生共鳴,這讓她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隔空對話的人。
然后我看到這本書應該是我大概斷舍離我自己都能夠接受了,然后里面好多說的內容,跟我當時的想法心境就是很很像。然后我就覺得讀著能靜下來,我還把它給放在了衛生間, 就幾乎隨時我都能看到它。
因為老版里面有一句話,“生命的缺口,是光進來的地方,不必苛求完美順遂”。本身你就是最脆弱的時候,我覺得那個時候就能自我安慰。
就這本書的魅力,和它里面的內容就是關系不大,而是在這三個字。斷,它無非就是你阻斷你不需要的東西,不需要的關系進入你的生活。舍就是把你生活里不需要的丟棄,請出你的生活。然后離是我們能夠順其自然的不那么執念,我們能夠證實這件物品的離開。
解說:
雖然「斷舍離」三個字很好理解,但是要真的做到,其實很難。
正如書中所說的,「我們對于大多數生活中的物品,都帶有一種叫『執念』的黏濁劑。」而讓我們產生執念的原因是,家里的一切東西都不僅僅是一個物件而已,每一件物品都與主人發生過故事。
而心愛之人的遺物,無疑寄托著我們最濃烈的感情。
但實際上,有些「遺物」,不僅會占據生活的空間,還會不停地勾起我們的回憶,讓我們很難從陰影中走出來。做到跟它們「斷舍離」之后,我們或許可以更快地開始新生活。
所以,在Ella處理掉一部分丈夫的遺物之后,她感受到的并不是痛苦,而是輕松,這個時候的她也許最能理解山下英子所說的,「物品上附著的情感越是沉重,我們處理掉它們之后,內心就越能感受到什么是輕盈。」
那如果說你深度的思考每一樣東西,都是有感情的,都是和你共同走過一段時間的。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個人感受無限放大,你不正視你心理上那個分離、焦慮和痛苦,那你就斷不掉任何東西。
那一箱我跟你說的放在陽臺外面,我用集裝箱裝的,它是作為裝飾用的這個婚紗照,或者說這些照片,這箱照片是我當時最后一次斷掉的。我當然也有留底板,因為這些照片我覺得它就是裝飾性的,你后期保存它的空間會非常大。所以我認為當時我沒有必要留著我就斷掉了。
那個時候雖然是糾結,是痛苦的,如果說你留著這個物品也一定是痛苦的,我就沉浸在這種悲傷里。我自己的一個方法就是閉著眼斷,就是不要去想那么多。
斷舍里也不是說我們都要清空,都要斷掉。就是如果你覺得這個事情并沒有占用你很多精力,還能給你留下美好,還能滋養你,那你可以留著。
到現在家里也有很多就是老的影集,因為我覺得有些回憶還是很重要的。有一些比較大的裝飾照片我就幾乎都斷掉了。
如果你覺得這件事情讓你很負累,這件物品也在束縛我,那我就去斷掉。
解說:
Ella人生當中的第一次斷舍離,可能比一般人都要艱難,但這也讓她體驗到了一種更加強烈的清爽感。從這之后,Ella觀察到了自己家中的混亂,她發現其實有很多東西,自己都已經用不到了。
在《斷舍離》這本書中,山下英子認為,家中的秩序是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精神狀態的,假如家里塞得滿滿當當的,那這些雜物給人的壓迫感、狹窄的空間帶來阻塞感,都會逐漸讓人思維遲鈍,行動遲緩。長此以往,人們會逐漸不想外出,進而演變成近似抑郁的狀態。
所以Ella開始不斷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我該如何跟它們告別呢?」她也很好奇,如果給自己的家做一個全面的斷舍離,自己的生活狀態真的會如山下英子所說,變得更好嗎?
在丈夫去世一年后,Ella為了讓她和家人換個環境,進入新的生活,決定,搬離北京,開始旅居。
而這次搬家,也變成了讓Ella開啟全面斷舍離的動力。
我一五年之前,我那個衣柜就是只要一打開肯定是全部都倒下來的。就那個衣服疊疊疊很高很高因為就完全放不下了,也有很多沒有拆標簽的,我也特別喜歡逛街。我記得印象最深的我幾乎那會單品幾乎都在 1000 左右,我好像買的不眨眼,我都不知道就是我為什么欲望那么重那時候,我為什么那么習慣性消費,就是有的時候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真的是沒有思考的。
物品數量超了,它就是注定是亂的。
然后我自己是在一六年,我涉及中間有一次搬家,那一段時間也辭去工作,有一段時間我是開始旅居,我就想讓自己輕盈一些,
然后我扔掉了非常多的東西,就是扔掉了很多衣服,很多家具,然后很多像臺燈還是什么的。
我那個時候就覺得挺可惜的,為什么要扔掉那么多?就是我扔任何東西,我記得就像我媽都會去垃圾站去看一看,看我有沒有扔不該扔的。
就是我覺得我們要學會分析我們和這個人和物品的關系,不是單純的憑感覺,比如說拿一個包,那你可以分析這個包它的形狀是不是適合我它的樣子、材質功能跟我的場合跟我的身材跟我穿衣服的風格是不是合適。當你不斷地建立這種判斷的時候,你肯定有不合適的,那如果說你就空空的想你能想到的這個東西是什么,就是它貴,那你就不舍得處理他。
我自己后來不是專業學攝影,然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買鏡頭,就是所謂器材黨,因為我當時有大概五六個鏡頭,然后我記得我那個時候我也在用同樣的思維方式思考,就是我為什么要擁有那么多鏡頭。不做那么多的商業場景。然后最后我發現我喜歡的攝影是紀實攝影,我并不是為了拍一個人多么美,所以我當時留下了變焦,把兩個定焦就斷掉了,我最后能斷掉四五個鏡頭。我覺得這個對我來講,當時是糾結最多的。
但是我那個時候就強迫自己我要去扔掉60%,就那一段時間用了大概有兩個月,就不斷地扔東西。所以大部分的東西都是不舍的。就是我要去過渡這個過程,我一定會產生新的思考,你想一個非常美好的理由,你可以捐獻,你可以送人,你可以閑魚。可以站在環保低碳,
我當時那個房子我就裝出了一個房間,然后我把另一個房間還有大廳就全打通了,沒有任何儲物空間。一通到底。
我當時大部分時間都會覺得公共區域,我要拿來跟我兒子一起玩瘋跑,然后看電影,所以扔到什么地步呢?就是我覺得我們家就能空無一物就能瘋跑起來,然后一眼就能望到那邊窗戶窗外,空間跟窗戶跟窗外就跟大自然都能連到一起的感覺,感受就是輕松。
解說:
在這次全面斷舍離之后,Ella重復練習著與生活中的無用物品告別。她在家里放了一個斷舍離專用箱,隨時把自己覺得不會再用的東西放進去,等攢到一定數量,就對它們進行統一處理。
慢慢地,Ella不會再因為處理掉一個昂貴的包,或者一個曾經心愛的電子設備而惋惜了,這讓她換取了一個非常整潔清爽的生活空間,她也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悠然自得。
但是「斷舍離」絕不僅僅是,「扔東西」這么簡單,清理廢棄物只是「斷舍離」的敲門磚而已。
「斷舍離」的奧義,其實是通過清理物品,讓人形成一種思維方式,用理智的方式思考自己與物品,甚至是與他人的關系,從而能夠清理掉讓自己陷入不佳狀態的感情、欲望或者人際關系。
它帶有讓人生煥然一新的力量。
在實踐了很多次物品的斷舍離之后,Ella慢慢發覺,自己能夠主動面對愛人的離世了,也逐漸能夠接受其他人,從生命中離開。
斷舍離它沒有什么邪乎的,就是你要培養一個思考方式,更多維度上物品和人的關系。當你改變了一種思維方式和思考方式之后,你發現很多東西好像變順了,你的心境也順了, 你做事包括你對待感情,對待生活,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了。
扔掉一個東西其實相對是簡單的。更殘酷的就是我你要斷掉一個人的存在,就是我孩子的爸爸,我愛人,這個人突然間就不在了他所有的關系交流, 包括記憶,因為有的時候一種關系已經充斥在你的生活里了。這些東西我記得當時這些東西是最難斷掉的。
我當時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下樓之后。外面還是陽光明媚,鄰居也沒有變,公交車也沒有變,馬路也沒變。就是什么都沒有變。但是這個人不在了。
就是書里說,僅僅贊助黑暗的人永遠看不到陽光。就我們也習慣性老贊助一些我們得到的東西,就我們不斷地努力得到,不斷地努力掙錢,努力工作,努力擁有。我覺得大多數人可能就沒有提前會想我怎么樣鍛煉,失去。但其實東西會失去,人也會離開,感情也會散掉,但是這些也是必修課。
我一般很少會通過讀一本書或者說能放下一件事。但是這本書確實是就讓我產生了新的思考和思維方式,你就先處理物品,先斷舍物品,然后形成一個斷舍離的邏輯。對失去對舍開始思考我覺得這個在我后面其實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也是我不斷地能夠越感越來越輕松的一個原因。
我可以放下已經發生的已經不屬于我的人,感覺我更勇敢的想去面對會失去。
現在我也不太害怕失去,就是我真的通過斷舍離審視了我所有的關系。
比如說我曾經就是她不在曾經斷過很多所謂的閨蜜,然后我覺得大家都在內耗,不是說我就跟你絕交了,但是你可以把這個朋友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那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斷。
原來就是我覺得也會戀愛腦,也會對感情的執念很重。
有一段時間我就遇到一個很喜歡的人。沒有什么理由,愛上想象中幻想中的一個人,他的性格、三觀,還沒有,來得及了解。相處大概有七八個月的時候發現不合適就分手了。但是分手又極度痛苦,暴瘦十來斤,然后真的是吃不下飯,然后情緒整個就很低落。然后我記得我每一次分手都很痛苦。我也在思考, 我的心理創傷為什么會那么嚴重,
你只想他對我很好,他又給我買豆漿,又跨一條街買油條。那你就不可能放下他。因為你記住的就只有一個維度,無法磨合,一定還有更多的維度。
分析性格,溝通相處價值觀,家庭,選擇的發展方向,包括生活習慣,你多找幾個點,你就會產生理智的處理機制。
解說:
就這樣,Ella在那些「看得見的東西」上做了減法之后,她的心里,也逐漸擺脫掉了一些「看不見的東西」。
但那個時候,Ella還沒有想到,會和《斷舍離》有更加深入的連接。
2019 年,Ella的一個在加拿大生活的朋友,在當地開辦了一個斷舍離與整理收納培訓課程,她了解了Ella的經歷后,就聘請Ella做斷舍離的培訓講師。參加課程的學員,大多數是一些想要通過斷舍離調整家中布局,甚至是想要改變內心狀態的人。
在嘗試做斷舍離培訓員后,Ella發現,自己做起來非常得心應手,于是她產生了想要把斷舍離融入自己職業規劃的念頭。
然后直到有一天就是我的一個鄰居,我們是同樣的戶型,他來我家玩,帶著他兒子,然后就他突然發現你家為什么那么大呢?它的原話就是我們感覺就不在一個小區,他后來就讓我幫他去整頓,去看看有哪些可以改變的。
有一天早上大概 9 點鐘去他家,然后我一進去我就驚呆了,就是迎面的全是各種罐子紙箱子,然后就幾乎光進不來就夸張到那種地步,就是還有各種味道。然后它還有兩個孩子,然后整個房子的東西都讓人很壓抑。然后我當時看她女兒就幾乎那個狀態,幾乎不怎么講話,這個朋友他也是每天就感覺很焦慮,然后我會覺得很心疼,因為我也非常清楚環境是非常影響人的。把它不用的空間物品,然后都調整一下。
他爸爸當時看著我的感覺就是眼睛都放著光的,然后他們會覺得還可以這樣,不用裝修,我兩個孩子竟然可以住得很舒服了,然后她女兒也有做烘焙烤做咖啡的地方了。
我就覺得那一上午我其實是可以間接的甚至改變一個人的家庭生活的。我自己覺得我其實是可以幫助更多人的。
就是我后來我就去找這樣的平臺。我想讓更多小家庭能夠在不裝修不換房,可以通過斷舍離,可以解決家庭的環境,也可以間接地慢慢解決我們家庭的一些問題,比如教育問題、親子關系問題、夫妻感情問題。
解說:
當然,用Ella自己的話說,斷舍離對于精神上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一定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在這之前,還是要先行動起來,從對無用的物品進行斷舍離開始。
如今Ella的公司也會培訓一些斷舍離整理師,她也會推薦他們看《斷舍離》這本書,但是她會讓員工們先整理兩遍自己的家,體驗一下斷舍離的真實過程, 她認為這樣會有更多收獲。
你看這本書之前你把你家整理兩遍,看看你家有多少物品,?你現在還需要它嗎你都會產生非常多的思考,然后這樣之后你再去看一下這本書沒準能幫上一點嗎??但是如果說沒有這些,這本書它可能就是心靈雞湯,我覺得心靈雞湯也不一定能解決,啥也解決不了。
因為斷舍離本身就一種生活方式,我不覺得它是一個什么樣的境界狀態,所以我更愿意聽很多比較好的,就像樊登讀書去解說它,就是它會讓人對書先用最低的時間成本去了解一本書。我們聽到的版本反而是更容易懂。
但是我認為就是我們沒有辦法一蹴而就就能讓一個人精神愉悅,這個是最難的。但是我一直覺得我們可以通過學會斷學會舍,然后這個自然而然就一定水到渠成,我們慢慢能就是我自己也驗證過,這需要個過程,但這個是一定可以的。
解說:
就像Ella說的一樣,大部分書,可能都不會對我們的人生,有什么立竿見影的影響。書中的大部分字句,你可能在看過之后就忘掉了,但是我敢肯定,隨著歲月的沉淀,讀書這件事,一定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到到你。

你現在收聽的是由樊登讀書和故事fm聯合出品的播客節目《如果沒有書》,我是主播愛哲,本期節目由臻怡制作,聲音設計桑泉,策劃牧原、也卜,項目統籌 Isla、項目執行大楊、項目監制太樂。
現在打開樊登讀書 app,搜索“書友故事”,即可領取7天樊登講書VIP聽書卡暢聽樊登精講書籍!
感謝你的收聽,咱們下期再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