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學校內減負校外增負:代表委員熱議“三點半”問題怎么破

下午3點半,放學時間未到,家長已匆匆分赴各小學門口等待接送,學生紛紛涌出課堂輾轉于托管班、培訓班……這一情景被稱為“3點半”現象。
如何破解過早放學引發的種種難題,給學生減負,給家長松綁,同時給教師添動力?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這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討論的熱點之一。
校內減負,校外增負
放學過早這一問題其實由來已久。
據了解,1990年6月4日,國家教委發布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中明確規定:學校應當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生每日學習時間(包括自習),小學不超過6小時,中學不超過8小時,大學不超過10小時。于是,小學生在校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逐漸成為學校的“常規”。
但這一“減負”福利,也漸漸衍生出一些問題,比如接送孩子便成了河北家長姜雯(化名)的一大難題。作為雙職工家庭,姜雯最初只能每天下午3點半偷偷溜出單位趕去學校接上二年級的孩子,然后把孩子帶到單位。“但這樣影響不太好,既影響同事工作,也影響自己工作。”現在,姜雯則把在老家的婆婆接到了家里,負責孩子的接送。
尤其讓北京媽媽馬陽(化名)擔心的是,很多校外托管、培訓機構收費高但并不靠譜,“因為班上都是混托,不同孩子在一起矛盾多,而且托管班教師的水平沒學校教師好,有時會給孩子一些誤導,不放心。”
究其原因,全國人大代表、寧夏銀川市二十一小學校長馬恒燕認為,“3點半”現象既是家長工作與學生在校學習的作息規律有沖突造成的,也與很多社會因素、環境因素有關。 “下午提前放學,學生本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由于沒有家長的陪伴,要么被交給校外托管機構,要么由爺爺奶奶照看,也滋生了很多社會問題,會引發社會辦學機構亂收費、惡性競爭等情況,會造成老年人無法安享有質量的晚年生活,讓家長無法安心工作,讓孩子安全無法保證、課外負擔陡增等,這是關乎人民幸福的大問題。”
“3點半之前,是孩子在校學習時間,責任在學校;3點半之后,是孩子在家生活的時間,責任在家長。由于分工、作息時間的不匹配,家長沒有辦法接孩子,造成了很大困擾,帶來了成長中的煩惱,發展中的困難。”此前,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會結束后的“部長通道”上接受采訪時表示,“3點半”現象成為年輕父母和整個社會關注的一個難題,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教育發展特定階段的產物。
“校后托管”考驗教師
事實上,多地早已開始行動來破解這一難題。
比如為解決“3點半”問題,南京于去年率先實行“彈性離校”制度,即到了放學時間孩子可以彈性離校,學校做出安排進行托管。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說,最近一南京媒體對1萬人的抽樣調查表明,對這一制度的贊同率達98.8%,現在還有其他幾個城市都在調研醞釀實施這一制度。
上海規定中小學校“校后服務”要做到百分之百全覆蓋,服務的時間是下午3點半到5點,對參與這項服務的教師在效益工資方面給予傾斜;北京規定下午3點到5點期間是“校后服務”時間,主要內容是開展課外活動,每個學生每年補助700~900元;廣西探索利用社區資源來解決托管問題的路子。
陳寶生介紹,目前已有25個省份制定了符合各省實際的政策措施,經過這1年多的實踐,已經摸索出了一些比較可行的解決方法。接下來,教育部門將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并和有關部門協商解決“3點半”難題涉及的相關政策問題,“比如放學后,教師的時間就成了備課、批改作業、學習提高的階段。下午3點半到5點托管孩子,教師的勞動時間就加長了,負擔就加重了。這個問題怎么解決?涉及的相應的成本怎么分擔?這是我們下一步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這也是北京某小學教師郭銀(化名)所關注的。據郭銀介紹,其所在學校每天下午3點半放學,但約90%以上的學生并沒離開學校,而是參加學校組織的“校后1小時”課堂,包括魔術、冰球、機器人、舞蹈等內容,“這些都算是興趣班,學生自愿參加,無需交任何費用。當然,教師放學后就要來帶興趣班,完全是‘義務勞動’,不算工時,無任何補償,有些年輕教師為了增加資歷愿意來上課,但有些有家室的教師不愿意來上課。”
據了解,部分學校為解決學生托管問題,引入外聘教師、培訓機構來上興趣班的課。郭銀所在的學校也曾如此,“但第三方流動性大而且教學質量不如本校教師,為了學校、學生的長遠利益,本校的教師有的還是愿意來上課,而這無形中也增加了教師的壓力。”郭銀說。
破題需多方合力
如何破解過早放學引發的種種難題?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認為,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合力來完成,不能把所有包袱甩給學校。
不過,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十二中校長李有毅建議,有能力的學校可以盡量組織校內托管,“但這需要齊全的配套,比如師資。教師是教育的‘最后1公里’,我們既要鼓勵有興趣有意愿的教師去帶興趣班,同時也要在工資上給予傾斜,因為校內托管肯定會占用教師其他工作時間,加重教師的負擔和任務。”
馬恒燕認為,沒有校內托管條件的,如果家長能提供陪伴的話,“還是鼓勵把孩子接回家去,家庭比較近的還可以讓同齡孩子結伴活動。親情,友情,是填補‘3點半’空檔的最好選擇。”
“很多培訓班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考試競爭引發家長們的過度焦慮,很多家長把學業成績優勢歸因于各種補習與訓練,他們以過高的期望、讓學生參加各種輔導班、購買大量教輔資料等方式,不惜代價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認為,部分教育培訓機構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利用設置靈活、授課多樣、宣傳廣泛,誤導并加劇了這種盲目報班的沖動。
因此,戴立益建議推行負面清單,讓民非教育培訓機構走向規范有序。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通過合力統整,就民非教育培訓機構設置、舉辦者和辦學者的從業資格、自由教師身份認定與從教資格考核、盈利收入與有關租借場地的公司分配取利等內容建立負面清單,從源頭上遏制和堵住亂辦班和亂辦學的問題。
“應聚集學校、社會、家庭三方力量,以孩子為中心,著眼于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馬恒燕認為,政府可以提供資金支持,根據各地各校情況因地制宜地通過學校、社區、教育機構共同制定方案,解決這個問題。
(原題為:《“三點半”問題怎么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