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謠言與真相:煬帝黑鍋有幾許

評價歷史人物,自來容易陷入誤區,不是一俊遮百丑,便是一丑遮百俊。煬帝因為其為政的極端化,招致身敗名裂、亡國滅家,這固然是歷史的定論,然而論及煬帝個人形象,歷代言論卻又走入另一個極端。
從煬帝個人品行和早期行為來看,他雖有些腹黑、有些張揚,也稍顯剛愎,但總歸不是東昏侯、陳后主、周宣帝、北齊后主之類的人主。而觀諸《資治通鑒》等史籍,卻一股濃濃的昏暴之君的即視感。諸如煬帝居于東都是糾結于五行之說,在東都、江都晝夜宣淫等等。司馬光以褒正貶昏的治史態度書寫歷史固然方向不差,但我們讀史評人卻不可不察。
后世論者多與司馬光相同,大多著眼于煬帝的陰暗面,夸大者有之,選擇性無視者有之,甚至造假撻伐者亦有之,活生生把煬帝塑造為千古第一黑鍋皇帝。其中最令人議論的,也最為夸張離奇的,便是他的好色貪淫,民間野史、話本小說乃至正史記載中,都有不少關于他貪淫好色的描寫。
隋煬帝一生只有三四位后妃,只生了三個兒子,這在歷朝歷代皇帝中都算得上少的,與其貪淫好色的傳言相去甚遠。那么,隋煬帝好色的黑段子究竟從哪來?又是為何而來呢?
隋煬帝貪淫好色的謠言
關于隋煬帝好色的謠言,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人妻控。這條謠言發生于隋煬帝當年當晉王時,煬帝掛帥南征陳朝,破陳朝后,他久聞陳后主寵妃張麗華美貌絕倫,要納張麗華為妃。結果正直的老臣高颎不許,搶先殺了張麗華。楊廣因此記恨高颎,當上皇帝后終于把高颎殺死。
此事《隋書·高颎傳》以及《資治通鑒》都言之鑿鑿,后世許多演義小說都以之為依據,演繹出煬帝好色的形象。
雖然出自正史,但這個傳言根本經不起推敲。589年隋平陳,當時煬帝只有二十歲,而張麗華已經當了十六七年的陳宮妃子,兒子都十五歲了,年齡至少三十二、三歲。煬帝年少時代成長經歷很正常,娶妻很早,其妻蕭皇后也是有才有貌之人,沒有理由對一個半老徐娘感興趣。
這條記載大概是撰寫《隋書》的史官為抹黑煬帝,而故意潑的臟水。同時代的《北史》《陳書》都不予采信,都稱殺張麗華本身就是煬帝下的命令。
二是家室丑聞。分別是烝母、逼妹。
烝母之事出自《隋書》記載。隋文帝病重期間,煬帝在宮中侍疾,一來二去與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眉來眼去,勾搭成奸。文帝去世后,二妃都被煬帝納為貴人。二妃之事的確是煬帝一大黑點,但究竟是不是像傳言中說的那樣,煬帝垂涎二妃的美貌,其實個中尚有蹊蹺。
煬帝早年為了爭當太子,一直刻意表現出一副清心寡欲的態度,家里連妻帶妾就兩三人而已。文帝病重時,煬帝與兩位夫人眉來眼去確有其事,而且即位后,確實也把兩位妃子納入自己的后宮,但煬帝不會在文帝未死之時就急不可耐地通奸,弄不好這會前功盡棄,畢竟文帝還掌握著最高權力,隨時可以廢立太子。
之所以出現勾搭的事,是煬帝為了打通宮中的消息源,才對陳、蔡兩夫人百般示好,最終目的只不過是控制局面,防止楊勇利用文帝病重東山再起。
陳、蔡二夫人被煬帝強占后,并沒有多受寵愛,陳夫人過了一年就憂郁而死,蔡夫人后來也沒有什么消息,兩位妃子也沒有給煬帝產下一兒半女。所謂的“烝母”本質上是煬帝奪位斗爭中的一環,與貪淫好色并無多大關系。

所謂的逼妹是指蘭陵公主,這更是無稽之談。蘭陵公主是煬帝之妹,小名阿五,長得非常漂亮。煬帝與蘭陵公主有不倫之事,最初是《舊唐書·李密傳》中記載的。李密率瓦崗軍起義,讓他的記室祖君彥寫了一篇聲討煬帝的檄文,“罄竹難書”的典故就是出自這篇文章。檄文給煬帝列了十大罪狀,其中一條說的是“蘭陵公主逼幸告終”,說蘭陵公主被煬帝強行臨幸,最終恥辱而死。
這是純粹的誣蔑。《隋書·列女傳》記載了蘭陵公主的經歷。文帝起初把她嫁給功臣之子,不料丈夫很早就去世了。煬帝起初建議文帝,把蘭陵嫁給蕭皇后之弟蕭玚,但后來文帝改了主意,把蘭陵改嫁于柳述。柳述是煬帝的政敵,煬帝即位后將其發配嶺南,又強令蘭陵改嫁。蘭陵守節,誓死不從,兄妹二人于是鬧掰。蘭陵氣得發病而死。
過程清清楚楚,哪有什么不倫之事?所謂逼幸親妹妹,只不過是瓦崗軍捕風捉影隨意附會罷了。
三是肆意宣淫。這類謠言來源甚廣,說得也非常雜。有的說煬帝大采秀女,宮中女子成千上萬,只要是煬帝看上的,不管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統統抓到宮里供其享用。煬帝還發明了開襠褲,讓宮中女子全都穿上,方便煬帝一有興致馬上臨幸。還有的說煬帝下江都,讓江南女子拉纖,一路享盡艷福無數。
這種謠言過于離奇,連一向喜歡抹黑煬帝的唐朝史官都沒有記載過。那么在后宮生活方面,煬帝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隋煬帝后宮真實情況
據史料記載,隋煬帝可能有三個后妃,分別是蕭皇后、蕭嬪妃、陳貴人。其余各級妃子共一百二十余人,但大部分都只是陪同宴游,煬帝對他們似乎沒有多大興趣。
蕭皇后是西梁的公主,蕭氏世代貴族,教育和文化水平非常高,蕭后性格溫婉和順,也比較聰明,還非常善解人意。隋煬帝對她既尊敬又喜歡,他無論到哪里出游,都把蕭后帶在身邊。兩人共生了兩個兒子,分別是元德太子楊昭和齊王楊暕。蕭皇后對楊昭的教育非常成功,這位太子非常好學,品德也非常好,從小就受到隋文帝的寵愛。子女教育的成功,從側面也可以說明這個家庭是十分和諧的。
后來隋煬帝為政漸漸失去綱紀,蕭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心規勸,但又怕煬帝剛愎自用不聽勸,便寫了一篇《述志賦》,委婉地給煬帝提意見。總之兩口子始終關系融洽。

隋煬帝愛妻的傳統其實是從他父親隋文帝那里繼承來的。隋文帝和夫人獨孤皇后就是夫妻相敬的模范,兩人互相愛敬、互相扶持的習慣,可以說深深影響了隋煬帝,使隋煬帝潛意識里形成了要想國家興旺、首先要帝后相敬的看法。
蕭嬪妃給煬帝生了三兒子趙王楊杲,但這位妃子沒有留下什么事跡。但從姓氏來看,這位妃子很可能是蕭皇后的族人。蕭嬪也一直跟隨著隋煬帝出巡,從未分離。后來隋煬帝在江都被殺,蕭嬪的兒子楊杲也被亂軍所殺,她本人不知所終。
陳貴人陳女婤是南朝陳后主的第六女,她被選為貴人后似乎頗受寵愛。陳朝被隋滅亡后,陳后主及其皇族子弟都被流放到西域,隋煬帝寵幸陳氏后,特意下旨命把流放的陳氏宗親都召回京城授官。
隋煬帝寵幸的女人不多,因此子女極少。除了這三個兒子,還有一個公主嫁給唐太宗為妃,生了個兒子叫李恪。
這些就是史籍中關于煬帝后宮的所有記載,根本沒有什么貪淫的事跡。
隋末奸雄王世充靠揣摩上意、逢迎皇帝起家。隋煬帝幾次巡幸江都,王世充卻只是給他搜羅了一些珍奇物件,并沒有進獻什么美女。如果煬帝真的好色,那么以王世充的鉆營之舉,怎么可能不多送美女。
隋煬帝的姐姐樂平公主——原北周宣帝的皇后,想要討好隋煬帝,便找了一個姓柳的美女,想獻給煬帝以充后宮。沒想到隋煬帝只是淡淡應付了一下,沒有表示出納入后宮的興趣。
究其原因,大概是隋煬帝過于好大喜功,在位短短十三年,北征突厥、西收隴右、滅吐谷渾、三征高句麗、打林邑、襲流球,開大運河,修東都洛陽,建長城,這些浩大的工程與戰爭,對天下百姓既是極大的折騰與消耗,對皇帝來說也是極耗心力的。這樣一個大忙人,不好女色也是情理之中的。
隋煬帝的謠言是怎樣形成的?
既然煬帝真實形象并不好色,那么關于他的誤會是怎么來的呢?
煬帝不好色,但他為政過于酷烈,對大臣刻薄寡恩,又不恤民力,狂熱地開展大工程,頻繁遠征高麗,搞得民怨沸騰。他在歷史上的名聲非常負面,一直處于被指責的境地。這大概是人們樂于編排指責他的理由之一。
對煬帝的抹黑從唐朝開國時就出現了。不過唐初很多隋朝舊臣都還健在,對隋煬帝的事耳聞目睹者甚多,唐朝人對煬帝只抹黑但是不造謠。

唐朝皇帝對隋朝三十年就亡國的教訓一直牢記于心,也一直拿來當作唐朝的鏡鑒。故而唐朝君臣們經常拿隋煬帝說事,唐朝很多言論、佚事,都與煬帝有關。議論、分析乃至于抹黑煬帝,慢慢成了當時文化圈兒喜聞樂見的話題。
所以諸如《貞觀政要》《朝野僉載》《隋唐嘉話》《玄怪錄》《大唐新語》《酉陽雜俎》等,不管是正史,還是筆記小說,都喜歡拿煬帝來說事。
但是唐朝人比較厚道,抹黑也抹得有依據,只指責煬帝的政治過失,并沒有說他好色。唐代諸史籍,只有《杜陽雜編》這個筆記小說集,寫煬帝給陳夫人送黃金蛇。大概是尋諸煬帝即位的史實,想補全一下煬帝和宮中夫人串通的邏輯鏈條。
真正開始胡編亂造、把節奏帶到溝里的是宋朝人。
代表作是一本名為《大業拾遺記》的傳奇小說。該書中第一次出現隋煬帝好色的描述,所謂的大征秀女、宮中宣淫、后妃爭寵等淫亂情節,都活靈活現地現諸筆端。這種情節,滿足了大眾對君主責難、指摘的心理需要,也在細節上填補了普通民眾對皇室生活的一切想象,故而一面世,馬上就落地生根,并頑強地化身為“史料”,一夜之間成為貶斥煬帝的硬材料。
可以說,后世編排煬帝是色情狂的故事情節,大都出于這本胡編亂造的書。
《大業拾遺記》是不良文人所為,但對煬帝的造謠可不僅僅是無良文人,宋朝的大臣也參與到腦補狂潮中。
北宋名臣李綱,寫過一個《迷樓賦》,賦中描述煬帝淫亂、貪色、荒暴等事跡。李綱是兩宋之際的抗金派,人品、氣節都沒得說,是個大忠臣。他都這么寫,世人對隋煬帝好色也更加堅信。
元朝雜劇沿襲這樣的潮流,對煬帝淫亂的事跡作了更多的演義,像《開河記》描寫殿腳女拉龍舟,《屈堪宣華妃》寫煬帝與宣華夫人的秘事,等等。
或許宋人起初造謠,只為找一個歷史靶子,給本朝皇帝提供一個鏡鑒,但事情的發展最后超出預期,從資政材料轉向泛娛樂化,卻非政治家們所能控制得了的。
到了明清時期,有關隋煬帝的謠言誹謗就徹底放飛了。明清小說娛樂化傾向人所共知,隋煬帝的謠言也傳播得更加廣泛深入。
代表作就是《隋煬帝艷史》《隋唐演義》這兩部小說。在這些全然不顧歷史邏輯、完全放飛自我的描述中,煬帝貪淫好色的故事逐漸體系化、詳細化。
不僅煬帝后宮人數變成數萬人,煬帝的性情也變得十分兇殘,仿佛無女不歡、無女不活。后宮女子們與煬帝相親相愛,沉湎淫樂不能自拔。甚至有的后妃因無法得到煬帝的臨幸,竟至于痛不欲生、上吊自殺。其情節之荒誕、邏輯之扭曲、人物之變態,已經全然不是歷史人物的真面目了。
諸如此類謠言,只擇其大端而列舉,想來大家已有較為系統的認識。謠言叢生,自有其本,但若據謠言而論史,進而隨意臧否歷史人物,卻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了。
本文節選自《隋亡:貴族時代的終章》
《隋亡:貴族時代的終章》
陳峰韜 著
隋朝的長度、熱度、存在感遠遠不及唐朝,近現代以來,研究者大都喜歡隋唐并列,隋朝默默地給唐朝作陪襯。這對于一個有著開創性意義的朝代,不得不說是種遺憾。
本書既不是以時間為維度全面敘述隋朝歷史,也不是以傳統紀傳體模式描摹人物,而是選取了一些有意思的時間點,從一些歷史斷面,觀察這個不到四十年的朝代。
作者探討了隋朝滅亡的種種原因,其中對隋末農民起義、隋朝太子廢立、運河開鑿、關隴勛貴集團、府兵制改革、南北社會差異、李唐崛起等內容,給予重點呈現,分析獨辟蹊徑。
原標題:《謠言與真相:煬帝黑鍋有幾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