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齊白石所稱的“逸軒吾友”,東陽展鄉賢書畫
“要知花草有精神,怕失廬山真面目。將老丹青三百輩,頭頭研究最憐君?!饼R白石曾在《國畫研究所周年特刊》寫絕句贈與邵逸軒。邵逸軒為何人?
澎湃新聞獲悉,浙江東陽市美術館近日舉行“東陽鄉賢書畫系列展覽——邵逸軒畫展”,展覽從作品串起其生平經歷、藝術成就,交游往來。

邵逸軒(1886—1954)
邵逸軒(1886—1954),浙江東陽紫溪村人,著名報人邵飄萍的侄子(年齡相同),民國時期著名畫家,京津一帶享有重大聲譽。他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能,長居北平、杭州,早期曾在政府部門供職,后為《京報》記者、編輯、曾擔任北平藝術??茖W校國畫教員、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山水教員、北京師范大學花鳥教員、北京務本女子大學圖畫專修科主任等,是北京中國畫研究會早期會員。1932年,在京創辦“邵逸軒國畫研究所”,與齊白石、張大千、溥心畬等交情甚篤。七七事變后回東陽,曾擔任東陽民教館館長。

邵逸軒、齊白石合作《梅石圖》
抗戰勝利后,邵逸軒攜全家移居杭州,并創辦“逸軒國畫研究所”,以鬻畫、教學、交游為主,與杭城名家黃賓虹、張宗祥等多往來。1952年,邵逸軒加入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后改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一年后重赴北平,依舊與京城諸名家多相往來。與何香凝等人合作的《春山童趣》圖,收藏于中國美術館的《南瓜圖》《葦雀圖》等,都是作于這一時期。1954年因病逝世,享年69歲,葬于北京南苑。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名字卻逐漸被歷史遮蔽,后人知之甚少。

展覽現場

邵逸軒,《遺世獨立》
邵逸軒的“朋友圈”
邵逸軒交游廣泛,既有前清遺老,又有當時的藝苑名家,既有行政高官,也有民間逸士,一方面他四處訪師問友,另一方面他的家中經常高朋滿座。
邵逸軒和齊白石的關系在亦師亦友之間,邵逸軒曾在題畫中說“白石山翁與余相交甚篤”,齊白石則多次題跋稱“逸軒吾友”。齊白石對邵逸軒的藝術水平評價甚高,在各種題跋中總是不吝贊譽之詞,他也曾為邵家刻過很多印章,邵逸軒之外,包括兒子邵少逸、女兒邵幼軒、堂妹邵一萍等,其中邵少逸在父親的引薦下拜師齊白石,深得齊白石喜愛。

邵逸軒和齊白石張大千等人的合作畫集
邵逸軒的“朋友圈”中重要人物還有張大千、溥心畬、方地山、袁克文等。邵逸軒和張大千結交或許是在1928年左右,1934年,張大千和吳湖帆等人成立“正社”,并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正社畫展”,邵逸軒或許也加入了正社,所以張大千在邵逸軒畫作上題跋,多稱邵為“社兄”。和齊白石一樣,張大千和邵逸軒也經常合作繪畫。

張大千為邵逸軒父女畫冊所寫序言
邵逸軒和溥心畬也頗多往來,他們曾同為北平藝專國畫科同事,溥心畬在邵逸軒作品上的題跋特別多,近年來常見于各大拍賣會。1949年8月,溥心畬東渡臺灣,邵溥雖斷了聯系,但友誼常青。1954年,邵逸軒病逝于故都北平,身居臺灣的溥心畬親筆寫下《邵逸軒先生傳記》,以示懷念,文中特別回憶了在杭州與邵逸軒會晤時的印象。

邵逸軒 《大夫封侯》 80×30cm 1943年
與邵逸軒交游的藝壇名家還包括了蕭俊賢、陳半丁、經亨頤、何香凝、張聿光、王夢白、于非闇等。東陽老鄉、著名的物理學家嚴濟慈,與邵逸軒也有往來。嚴濟慈多次在一些同鄉會活動中提及邵逸軒,說他是“自學成才”的畫家。

邵逸軒 《百合大吉圖》 132×37cm 1925年
邵逸軒的藝術成就
邵逸軒從小喜愛繪畫,在父親的監督鼓勵下“顓心學習,形摹神取,學日以進”,父親是他重要的老師。據目前資料,未能發現邵逸軒有拜師經歷,卻在師古人這方面是下足功夫的。
目前,可以見到邵逸軒較早的作品或許是絹本青綠長卷《西湖圖》,該作大約創作于1919年前后,該作取法黃公望比較多,也有王蒙筆意,山石用細筆勾勒,用長披麻皴,山間礬頭累累,宛如《富春山居圖》。邵逸軒也確實在1928年臨過《富春山居圖》,筆法嫻熟,形神俱似原作。師法黃公望、王蒙等元人筆墨,在邵逸軒的作品中并不少見。

邵逸軒 《聽松讀易》 86×43cm 1928年
到了1935至1945年,他比較典型的山石造型和皴法特征形成,即側鋒皴擦,或披麻,或斧劈,縱橫揮灑,意態渾厚蒼茫,筆墨則疏松靈透。山石造型多方正奇崛,往往重筆淡墨交錯,圓潤之山坡與方硬之巖石交錯,著色則多以花青和赭石相間。樹木也往往枯筆出之,盡顯蒼勁蕭瑟之氣,又加之淡墨渲染,不失秀潤。從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邵逸軒的山水風格略有一些變化,筆墨更顯率意,構圖更顯空靈蕭疏。這種變化一方面來自閱歷豐富之后的灑脫無羈,下筆更無拘束。另一方面,水墨變幻更加豐富,枯濕濃淡兼施并用,或許受石濤等人的影響,畫面更具氤氳之氣,這或許得益于煙雨江南之影響。

邵逸軒 《松林雨后》 78×30cm 年份不詳

邵逸軒 《青山尋詩圖》 90×45cm 1947年
邵逸軒于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能,他的花鳥作品以寫意為主,有少量工筆作品,或兼工帶寫,工筆作品主要集中在早期,有很強的造型基礎和筆墨駕馭能力。他的寫意花鳥注重師法古人,用筆精微,濃淡枯濕變化豐富,古樸之下不失溫潤秀雅。畫面氣息上,往往荒率灑脫,野逸高古,這主要從青藤、白陽、八大山人、華喦等前賢處得來,這些取法經歷也可以從邵逸軒作品落款中看到。

邵逸軒 《雄鷹俯瞰圖》 140×67cm 1953年
邵逸軒尤擅畫翎毛家禽,所作鷹、雞、貓等畫作,多見精品,筆下的 “麻雀”,更是異常出色。他花鳥創作題材非常廣泛,花草瓜果蟲魚禽類等皆有涉及,據不完全統計有六十余種,可見邵逸軒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觀察入微的藝術生活態度,正如羅襄評論:花卉禽魚昆蟲人物則多窺體真形,發機緘于造化。

邵逸軒 疏林雙棲 77.5×37.5cm 約1949年
邵逸軒的人物畫,或非其強項,但不乏精品。如作于1949年的《漁父圖》,作品除了在筆墨上濃淡枯濕的豐富變化之外,在五官、手足等部位的刻畫上,有了西方素描感和骨骼強調,整幅作品從五官刻畫、神情表現、動態塑造,已經在筆墨處理上都非常精彩。

邵逸軒 《漁父圖》 132.5×50.5cm 1949年
開幕當天,“邵逸軒畫展學術對話會”在美術館地下多功能廳舉行,策展人張揚明作了本次展覽背景介紹。浙江美術館典藏部主任陳緯提到,這樣的展覽要向更高層次的平臺推廣,也可以走進學校,走進農村;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王犁從近現代美術研究講到邵逸軒的研究,再講到審美教育;東陽市文學藝術聯合會主席朱國強說,邵逸軒是東陽人的“寶”,政府層面或者民間人士,都要積極去推廣。

“邵逸軒畫展學術對話會”現場
注:展覽將持續至10月30日,部分邵逸軒生平引援自張揚明《超于象外-近現代中國畫名家邵逸軒》。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