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厲害了,我的國》導演衛鐵:動人的人物比技術更重要
《厲害了,我的國》用影像定格屬于中國的每一個輝煌瞬間,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精神。電影中,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等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對國家實力的極佳寫照;堅守夢想的工程師、科學家、拓荒者們,是譜寫時代鴻篇的揮毫潑墨者;城市中閃耀的萬家燈火,正是對國泰民安的最好注解。
作為該片的導演,70后的衛鐵帶著一群90后日以繼夜為影片“奮戰”。作為普通人的衛鐵,第一次面對宏大選題和龐大素材,他同樣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而做完電影,用影像梳理過這五年的斐然成就,他深深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

動人的人物本身比畫面技術更重要
澎湃新聞:這次《厲害了,我的國》和以往拍攝記錄片工作有何不同?這么龐大體量的素材如何拍攝?
衛鐵:這次是央視和中影聯手,雙方單位都派出最精干的團隊,我作為中影這邊的簽約導演,我們和電視那邊的總制片人、總導演從創意階段,都在一塊。也是開了無數次會定了無數方案。這個題材從開始就定好是電視電影雙管齊下,用兩種媒介展現十八大以來各行各業翻天覆地的變化。電視的素材我們用了一些,也有一些是后來為了電影去補拍補充的資料。同時,中影用了最先進的修復技術,把一些標清的影像提高到高清的級別。這也是第一次中國的電視人和電影人這樣共同齊心合力用最大的力量做的同題創作。

衛鐵:的確,這是非常大挑戰,我沒接受過這么大素材量的制作。影片前期的拍攝素材就已經超過了一千小時,有100多個T,不休不眠看也要看40天,我們的剪輯人員分成了好幾個小組,這樣搭配起來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能保證如期上映。這個片子剪輯的時候,我一個70后帶著一圈90后工作,導演組全是90后。但團隊都有豐富的電影經驗,全是人才。
那時候大家全部在國家懷柔的基地,每天工作到凌晨兩點,日以繼夜的工作。但這個沒什么好說的,其實這就是每個行業應該有的敬業精神,你看電影業也是一樣,從超級工程到基層工作,每一個人都都付出很多。
澎湃新聞:電影涉及的內容很多,但可能篇幅有限都沒有辦法深入,這方面如何做取舍?
衛鐵:我覺得我們已經把最精彩,最感人,最輝煌都努力呈現了。其實未必是篇幅一定要多長,你抓住其中人物的故事,一兩句話,就足夠打動你了。比如開頭的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手,從他接手項目是48歲,現在他60歲了,這雖然只是一句話,但是已經是一個人的十二年風險。你的讓他們自己把這句話說出來,很多艱險困難,很多精神,都在這些話里面了。

衛鐵:之前幾部作品,都跟故鄉有關,我其實是用鏡頭梳理自己的鄉情。這部電影格局視野要大得多,它是展現國家的變化。同時又要把總書記的治國理念在里面融合。但是我自己很清楚,對我來說最重要是抓住人,人是有魅力的。還要把這些人的所思所想展示出來。這些一線上人的狀態,不是感性的展示,而是一種理性克制的展現。包括其中對于自然環境的展示,也是精心為觀眾準備了這個場面,不能全程都是那么快節奏的“建設”,也有舒緩的段落,我國環保確實有這樣的巨大的成績,習總書記說金山銀山的就是綠水青山。

衛鐵:這里面有些畫面是“眾籌”來的,尤其是扶貧段落,就是基層群眾他們自己拍的畫面,有些是過往的新聞畫面,我們再來組織。多好,多質樸的中國人啊,他們的笑臉,勞動的臉,多么有魅力啊。他們自己記錄下他們的生活和喜悅。內容里人的魅力最重要,畫面什么質量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彌補,動人的瞬間是最重要的。

希望這部影片讓觀眾看到更大的世界
澎湃新聞:從自身的創作經歷來說,這次的主題是一個很大的“升級”,怎么從個人經驗出發去敘述時代?
衛鐵:我自己是湖北人,開篇就有長江大橋,觀眾也可看到高鐵駛過江邊的黃鶴樓。就好像我從我自己的故鄉出發一樣。每個人都是有故鄉的,當你轉過身去,故鄉就在你的身后。當你再走遠,背后是你的國家。每個人不可能脫離自己的故鄉和國家,我是把對故土和國家的情感都融入到這個片子里去了。而且我對國家有衷心的祝愿,希望他越來越強大,而我們每個人都從中獲益,也都對它深深眷戀。

衛鐵:直觀的感受當然是很震撼的。說實話,以前我從事電影工作,并不知道各個行業這些年都得到這么大的發展。當看到我們國家的工業能力,做到這種地步,就像里面說的,能解決一毫米的問題,背后代表的國力確是不可估量的。這個國家有太多振奮人心令人鼓舞的事情了,我覺得自己身為電影工作者,把這些通過銀幕、影像傳遞給觀眾,分享這份感動,也是自己的職責所在。
而且其實我特別希望這部電影的上映,能讓大家脫離出狹小虛擬的網絡世界,別只低頭看著手機朋友圈里的那點信息,應該抬頭看一下自身行業之外的,更大的世界,應該把目光投入到更遠的地方。
澎湃新聞:影片里梳理了國家發展的各方面的成就,其中也提到了去年電影市場突破550億票房的成績。作為電影工作者,身處這個時代感受如何呢?
衛鐵:文化繁榮必然建立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反之國力的強盛也一定會帶動文化的繁榮。同時也對電影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你的藝術理念、藝術手法都要與時俱進,同時要肩負使命感和責任感,為行業本身提供優良的精神文化作品,講好中國故事。找到準確的創作方向,為時代而作,為人民而作。很多人需要思考這個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