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展覽|歐豪年八十回顧:把嶺南精神播灑到臺灣地區
作為嶺南畫派再傳弟子,中國臺灣地區藝術家歐豪年的藝術創作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繼承了嶺南畫派“調和中西”的創作傳統,也以“融會古今”的藝術態度取得了多元的藝術面貌。3月2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還攜筆墨向高丘——歐豪年八十回顧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此展作為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也是2018年度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之一。
歐豪年17歲師從嶺南畫派畫家趙少昂,畢業于嶺南藝院,是嶺南畫派再傳弟子,他的藝術創作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繪畫遍涉山水、人物、花鳥、畜獸、書法詩詞等多門類。1970年,歐豪年受聘于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于此進一步弘揚嶺南風格并將之融滲臺灣文化環境中。
本次展出的作品共130件,題材包括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書法等。展覽以五大篇章綜合呈現歐豪年多年的藝術成果,呈現在中國美術館13-17號廳,并將展至3月13日(逢周一閉館)。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以“文以化人”“相由心生”八個字來概括、形容歐豪年先生,他表示,“邀請歐先生來中國美術館辦展,更多的意義在于讓觀眾從畫中看到中國畫所涵納的精神是何以通過藝術家個性的創造得以表現;看到大陸和臺灣何以在民族的脈象中延傳中華文化的血液;看到嶺南畫派在個體藝術家的生命歷程中何以傳承。所以歐豪年先生的展覽是一個具有啟發性的展覽。”
第一篇章“嶺南傳馨者”主要展示的是歐豪年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作品,呈現了他早年潛心學習嶺南畫派的藝術風貌,并在移居臺灣后,將嶺南精神在臺灣地區生根發芽的藝術過程。

《雄獅出柙》創作于1967年,是歐豪年早期代表作之一。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評價:“歐豪年的作品以其中激蕩的‘雄強之質’而獨具特色。這不僅是嶺南畫派特有的筆勢氣概,更是他個人性情的彰顯,其藝術自信的顯現。他作《雄獅出柙》,抒發‘若無新變不為雄,往哲微言晨暮鐘。此時藝林沉寂甚,待聆清嘯振頑聾’的革新決心”。

歐豪年繼承嶺南畫派“調和中西”的創作傳統,1970年受邀任教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后,將嶺南藝術風格滲透到臺灣藝術環境之中,為當地水墨創作提供了新的藝術選擇。

第二篇章“筆落生寰宇”,主要展示的是歐豪年先生的山水畫創作,其對寫生尤為重視,足跡遍布宇內,山水作品多呈現為大山大水式的壯闊開闔,在“寫生”與“寫心”的過程中,博取中國山水之壯景。
古代的山水畫創作歷來講究“應目會心”,包攬山水而后丘壑內營,至石濤所倡“搜盡奇峰打草稿”,將山水創作重新引回自然之境。歐豪年對寫生尤為重視,其足跡遍布宇內,桂林山水、黃山松云、長城內外、大河上下等。

歐豪年的山水作品多呈現大山大水式的壯闊,將北派山水的雄渾之象與南派山水的氤氳之氣融為一體,將中國畫水墨質感與西畫光影手法相結合。吳為山評價《觀潮》攫取如坡公一般的慷慨氣概。

一首《華岳高秋》的題畫詩有“如畫方削五云浮,客館遙看華岳秋。已謁山神參廟郭,還攜筆墨向高丘。”流露出歐豪年的藝術志向。
在開幕式現場,歐豪年說:“數十年來,歐豪年就是這樣的努力。即使現在頭發白了,我也一直是白首名山,一直在堅持藝術創作,沒有停頓的藝術創作可以說讓我自己“白首名山”。

第三篇章“腕底造物功”,主要展示的是歐豪年先生花鳥、走獸題材的創作,展現其作為當代嶺南畫派的繼承者和開拓者,在西畫手法、光影變化與氣氛營造中探求個人的藝術面貌。歐豪年作花鳥走獸,一方面以溯古而論今,在古今之間廣收博取,另一方面將當下和未來社會及藝術發展的回想融入對自然造物的創作中。


第四篇章“涵泳古今氣”,囊括了其人物和書法題材作品。歐豪年先生的人物畫以古裝人物為主,表現為粗筆豪放的寫意畫風。
第五篇章“吐納皆豪情”,主要展示的是歐豪年先生在創作與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見、所得。歐豪年先生特意為此次展覽與捐贈擬詩作文,完成丈二尺幅的藝術巨作《中國美術館展出感賦律詩》,并于作品完成后捐贈國家。其詩曰:
東風今喜得清時,南國人文此振衣。
頏頡名山嗟白首,道遙溟海想青絲。
詩書載道遵國故,藝術關情愧世譽。
若許余年身手健,天寬更爾創新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