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賀友直先生百年誕辰|汪大剛:賀老的喜怒哀樂倔

汪大剛
2022-10-13 07:24
來源:澎湃新聞
? 藝術評論 >
字號

今年是一代連環畫大家賀友直先生(1922年11月-2016年3月)100周年誕辰。10月1日起,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與澎湃新聞等機構聯合主辦的賀友直百年誕辰紀念特展正對外展出。《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將陸續刊發賀友直先生生前友人及相關學者專家紀念賀友直先生的文章。

本文為攝影家、策展人汪大剛所撰。

賀友直1980年代在創作中

賀老的日常生活點滴

吃,老夫人燒的一手地道寧波菜。邀請貴客到家中吃寧波菜,親擬菜單:咸烏賊炒茄子,黃魚鲞烤肉、咸鰳魚蒸肉糜、海瓜子、咸菜鹵清蒸大頭梅魚、海蜇皮醬麻油蘸蘸、黃芽菜鯊魚羹、米醋烏賊烤烤、夜開花豆板羹、臭冬瓜等菜,交由老夫人執行。

喝,中、晚兩餐黃酒,夏天喝些朋友送的洋酒,放些冰塊。近年我曾前后運去他家200多箱2000多瓶7兩裝石庫門黃酒,三年的量,用他的話說“熱酒傷肝,冷酒傷肺,不(吃)喝傷心”。女兒們戲稱這是老爸的生命口服液。老酒能使他恍恍惚惚,“恍惚”有助于思考。平時喝綠茶(龍井、太平猴魁、安吉白茶)。

講,一口帶有寧波口音的上海普通話,偶爾會蹦出句老式的English。

賀友直夫人謝慧劍

聽,京劇、評彈,貝多芬、肖邦的交響曲。

看,老祖宗的繪畫,尤其是白描、民間的彩塑等民間百態;電視新聞、《新民晚報》、《文匯報》。兩眼盯著電視,咪著老酒,嚼著寧波菜,腦子卻想著別的……

演,京昆(1960年代初在人美社扮演《空城計》里的掃街老頭)、啞劇(在我父親新居他立在椅子上表演,可惜沒留下照片,不過他二女兒模仿得極像),充當“老漢撞蘋果”海報模特(2013年新作“走街穿巷憶舊事”參加上海書展的海報)。

聞,貢香。老夫人每天供奉觀世音像,每當佛像前點燃貢香,頓時香氣盈室,倍添家庭溫馨。

用,崇尚德國貨和理想中的名牌,羅萊克斯手表(大興),萬寶龍水筆、萊卡數碼卡片相機,朋友送的愛馬仕帽子戴著感覺良好,繪畫從不用墨汁,老墨自磨,色彩是礦物顏料、蓋章用的是上等印泥。

做,親塑的《小二黑結婚》里“三仙姑”造像,高5cm,彩繪,極精彩、夠味道。凡寄書、寫信給好友,從包裝到寫信封、填快件單、上郵局,決不允許他人幫著做,生怕出錯。不過記得他自己也出過一次錯,寄賀卡給上海博物館陳燮君館長,把“燮”字寫成了“變”字又沒寫地址,寄出后發現了問題又重寄了一份,沒想到結果寫錯的那一份也收到了。

喜,喜調侃人,當然調侃的對象是極要好的朋友或老同事。比如說那個兄弟般的老同事鄭家聲患前列腺癌手術以后,老先生打電話問候,前面關心的話說了一通,以后就調侃“儂迪只龍頭使用過度出毛病,應該調只德國龍頭。”

賀友直筆下的“三仙姑”

喜揭老底,當然是取樂性的。說我父親在60年代初,關起門來偷著抽煙,煙味從鑰匙孔里冒出,給小孩聞到后去母親處告密。我母親沒收了香煙,并發現煙盒底面藏有一張存款單,也沒收了。真是得不償失!

喜豁胖,按他的老夫人說法凈買一些沒有用的東西(有的東西買來一直擱在那兒,從來沒有用過),他的皮夾子里始終保持很厚一疊嶄新的人民幣,用了他會填充進去,始終保持這個厚度。他的習慣是每天午休以后要去逛街,有時逛到百盛,心血來潮就買東西,摸出皮夾子扔給營業員,讓營業員自己取。

怒,“我最恨被別人控制或者插手我的事情。”

《新結識的伙伴》封面

賀友直 《新結識的伙伴》,1958年

原稿流失,像是挖他的肉一樣!2014年,西泠印社拍賣,其中有一幅老先生1959年畫的《新結識的伙伴》連環畫的封面。我的一位朋友拍得后,讓我請賀老簽名。老先生看了以后說,“放在這里,你過幾天來拿”。沒過幾天,我從《新民晚報》上看到了整版的記者專訪賀老的文章,文中說的就是《新結識的伙伴》連環畫的封面拍賣事件。他向記者傾訴了難以壓抑的怒氣,在他請記者上門之前把人美社社長叫到家里,證實了是從人美社流出。

哀,平時假如說到他在中央美院帶的研究生劉宇廉,他的心情就很沉重,劉宇廉因患癌癥英年早逝,他為失去這個心愛的學生惋惜不已。還有談到他自身的苦歷,也會毫不掩飾失聲痛哭。

樂,老夫人說他生物鐘很準。每到中午十一點半把筆就放下來了,喝酒做神仙的時間到了。他有了靈感就要提筆,提筆是他的最大樂趣。

2013年為趕新作“走街穿巷憶舊事”入住新黃浦酒店公寓,三房一廳為生活用,二房一廳作畫室。當他一入畫室便問“長頭發有么?”我說一個電話即到,他靦腆一笑“老漢有心無膽”。

倔,我受朋友相托,為他畫的手卷請賀老題簽條,酬勞費一萬元。我算了一下十來個字,幾分鐘的事情。還沒等我拿出畫卷,他毫不猶豫地一口拒絕了,說“迪個又不是我的畫”。

2001年上海電視臺拍他專題片,其中一鏡頭是他在作畫。當編導要求他畫這畫那時,他把筆一扔說“儂畫畫還是我畫畫?”,當時那編導的窘相我現在還記憶猶新。

賀友直繪扇面《夜市》,描寫昔日上海站街的妓女。 賈亞男 澎湃資料圖

交友,他有一個原則:互相尊重,感覺輕松、舒服。在這前提之下,互幫互助,重情。說到重情舉個例子,三年前,有一段時間他畫了一批扇面,我很好奇問他:誰托你畫的,這么賣力?他很鄭重地說“是單位老同事鐘惠英兒子張輝。他在某某私人美術館做收藏工作,來求我作畫”。我帶著迷惑離開了他家,這次帶著任務仔細翻閱了他的《自說自畫》恍然大悟!在“幾乎喪命”一文里,他寫道:在六七十年代前夕去河南林縣體驗生活,鬧肚子“瀉如噴決”。鐘惠英(張輝的母親)照顧了他一個通宵;結尾時又寫道:事情過去了40多年,沒有忘記這份照顧之情。

家掛自畫三像

1955年搬進巨鹿路入住至今,30余平米居室他戲稱為一室四廳,全家的生活起居以及賀老的作畫、看報、休息、會客都在這里,五夾板放到餐桌上畫畫為畫室,畫板還有一個托畫時用作托板的功能。把畫板翻下喝老酒為餐室和客廳。布簾子拉起后便是老夫妻和小女兒的2間臥室。他說“剛搬到咯得床和柜子還是你老爸借的”。露出的墻面掛些他得意的作品,三像不乏其中。

賀友直先生創作連環畫的蝸居,亦即他自嘲為“一室四廳感覺大”住了五十余年的那一間老屋。 賈亞男 澎湃資料圖

一幅是觀音白描像。他信佛,但不是信徒。老夫人每天要在觀音像前上香禮佛的。

另一幅白描鄧小平像。鄧大人使他的狗尾巴的功能得以恢復(他屬狗),搖擺自如。為什么說是狗尾巴功能得以恢復呢?解放初,他的國民軍戰友想從上海去舟山然后去臺灣,當然這一切他都不知情,只是托他找個船。這時的他窮得叮當響,為了生計,想賺點差價,別的沒想得那么多。此事到了“三反五反”,他想想不對,于是主動向組織坦白交待了此事,就此他被列入了上海市公安局內控對象的名單。以后一遇到運動,一有風吹草動,他就得夾著尾巴小心翼翼處事。畢竟他是“得獎牌的運動員”,怎能漏得下他。

還有一幅是白描自畫像,基本上大家熟知,他兩個眼睛特別有神,耳朵也很大。他那雙眼睛,有一種特殊的功能:過目不忘。我曾經和他開玩笑,說中央美院聘請你去當教授沒錯,還有一個地方你應該要去的,他們把你漏了,是國家安全局。

賀友直家中的賀友直自畫像

賀友直自畫像

往遠古說,感覺就像三星堆超大的青銅面具,眼珠突出十幾厘米,還有那個鳥翅膀般大的大耳朵。往最近的說,就像是美國人的薩德雷達,能探測到幾千公里外的高爾夫球大小的那么一個點。

就憑他銳利的眼睛和靈敏的耳朵捕捉到民間的疾苦和世態萬象,創作出一部部經典作品。這幅自畫像表達的正是——自信。

賀老家的那些事

俗話說,每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不過他家的經并不難念,因為他處理家庭問題自有他自己的一套。

他大半生都在逆境中度過,始終在家庭和事業兩者之間尋求平衡。養家糊口沒錢不行,一味為錢畫,將會極大壓縮他求得心靈上自由的空間。這對于他來說是災難性的。有朋友戲稱他為“矛盾先生”。

對一個大家庭來說,上有老下有小,五個孩子從小到大——讀書、工作、成家、生第三代。日常的衣、食、住、行,另外還要每個月寄錢接濟家鄉的老人,十幾號人的大家庭基本生活都離不開錢。買房子更談不上,用他的話來說想也不敢想。“矛盾先生”還要處理家庭內各種矛盾,對于他而言,壓力之大可以想像。他的收入來源我給他分為三個階段。

賀友直 《賀友直畫自己》

賀友直 《賀友直畫自己》

第一階段,解放前無收入來源。他的《自說自畫》中有明確的描述,畫冊中的艱辛歲月,簡直把我也帶進了苦難的深淵。

第二階段,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主要靠工資和稿費,而稿費是大頭。說到六七十年代前收入,他時不時還牛一番;一張連環畫稿費上錦江飯店可擺一桌。到廣東路古玩商店看看,齊白石、吳湖帆等畫的扇面插在筆筒里面5元一把隨便挑,我一張連環畫稿費可買三把。我九元錢買了三方小田黃印石,請來楚生一元一字刻了三方。家里還請有保姆并為2個小孩訂了牛奶。到了六七十年代時期,生活就艱辛了。原本工資114元,屬于高工資;因為他是關在牛棚里的“牛鬼蛇神”,所以扣除24元,所剩90元一家六口度日。僅余的積蓄存款80元也被沒收了。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后。子女插隊返滬,需要解決工作、成家,房子、生子,第三代讀書、成家。盡管小輩們通過自身努力解決生活問題,但還是入不敷出。在重壓之下,老先生堅持藝術家的文人風骨,拒入“時間就是金錢”之流。僅靠退休工資和去央美執教的津貼,以及少量的稿費來維系大家庭最基本的運轉。一旦運轉碰到不順,開條門縫滿足一下小范圍好朋友圈求畫的需要。而朋友給他的酬勞費,他自稱為老酒銅鈿。

賀友直《我自民間來》

賀友直《我自民間來》

2001年,遇到老家拆舊換新房需要一筆錢,東拼西湊還缺4萬元左右,為朋友畫了十開《小二黑結婚》冊頁,并配上一段他拿手的小楷故事文,以解燃眉之急。這本冊頁2014年在西泠印社以200萬價格成交。

后來為子女及孫輩的工作,厚著老臉求人。老夫人外出求醫,時時牽掛,不斷打電話詢問。每年清明、冬至必去老家祭祖。暮年獲得終身成就獎及有償捐贈的獎金,五個子女加上老夫妻一份共為六份。記得第一次拿到捐畫獎金一分為七,其中一份留作老家房屋維修金及以后子女來老家祭祖的差旅費。這是他名下唯一一套有產權證的普通公寓房。他對子女說,今后回來可住,但不準賣特。在家里他有絕對權威,5位子女只要看到他兩眼一瞪,言行即停,唯有老夫人例外。用他的話說,“否則要跪搓板。但我這一塊泡泡紗,一烙鐵撳下去還會起皺”。2010年,他獲得了上海市的藝術終身成就獎,獎金10萬元捐給家鄉小學;家里所有子女及老夫人都支持他把畫作捐給國家。現在第三代也結婚成家,他為每個小家庭畫一幅《小二黑結婚》作為小家庭里唯一一幅老爸的作品。2001年春節吃年夜飯,每個第三代小孩一人四萬元還讀大學的助學貸款和學費。每日中午酒后進入迷糊狀態,上完洗手間后他女兒裹粽式幫他裹好棉被,他面沖著女兒說:“安眠藥、安眠藥。”待女兒親完他就呼呼入睡了。唯一遺憾的是沒有見到第四代。

《小二黑結婚》年畫版

60年代初,家里的五位小孩得知老爸下生活將返滬,孩子們就會一起去排隊買酒。因限制每人一次買2毛錢果子酒,當首位買后即到隊尾再排隊,往復幾個來回,買到預想量為止,夠他解一陣子饞了。

大女兒在江西插隊,他托關系想把女兒落腳到寧波老家,對方的條件是要他送一臺拖拉機,“我啥地方有這個條件,要么幫你畫一臺拖拉機差不多”。

他的大兒子插隊返城在某公司工作,利用業余時間幫單位做些宣傳工作,老先生教他怎樣刻蠟紙的技巧。

二兒子在黑龍江插隊,他親自編繪教材寄予學習。

每逢小學發新的教課書,他為每位小孩用硬紙包帶有硬角的護封,并在他大女兒算術課本包面上畫上算盤及她的立像。

暑期他每日會給2毛錢作為小孩午睡后每人買根棒冰,消暑解饞。

賀友直得知外孫薛穎峰當了老師后,給他的信。

今古連環畫

在中國文字形成之前的原始社會的巖畫,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的原始圖形,到文字形成初始及漢代畫像磚所刻畫的百姓生活都作為記事方式,發展到宋代圖文并茂八高僧故事卷。直到清末民初連環畫初始的《點石齋畫報》,經歷了六千多年的演變,到20世紀20年代初,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連環畫,作為當時平民百姓的精神食糧開始流行。

我曾問過賀老,連環畫當時是怎么生產的?他講地點在石庫門的客堂內,是以流水線方式;比如一人寫文稿,一人畫人,一人畫景,一人畫道具。所謂“跑馬書”就是這樣完成的,然后交給出版商。其業態是民間性的。新中國成立后就由國家主導上升為國家重要的宣傳工具之一,并有廣闊市場作為支撐。1952年至1964年被業內稱之為黃金期。光上海人美社的創作人員就號稱108將,賀也名列其中,他的成名作《山鄉巨變》就誕生在這一時期。當時畫山水畫的陸儼少、應野平等人也要跟著他們學人物畫。到了70年代末,連環畫再次興旺,吸引了社會上各畫種名家相繼加入。他自稱好過《山鄉巨變》的《朝陽溝》也出于此期間,“紙上做戲”,真正形成了寫實主義的風格。

賀友直 《山鄉巨變》

賀友直 《山鄉巨變》

天才煉就

他的人生履歷,正像當今訓練有素的特種兵:把他扔進無際沙漠走得出來;扔進茫茫大海游得回來:扔進泥濘沼澤爬得出來;扔進荊棘叢生的山林滾得出來。被修煉得生理強度或不及特種兵,但心理強度卻超過特種兵。

對于天才來講,知識獲取有兩種來源:

一是從書本上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知識。比如,王蘧常老先生,一輩子沒有過長江,他的活動范圍基本上在無錫、上海周邊。他的成就是研究先秦史、中國文字學;寫一手好文,尤其是詩、賦、跋:自成一體的章草,了不得。二是像齊白石先生、賀友直先生那樣走南闖北,以從自身生活歷練中獲取知識為主,另從古人和民間中吸取養分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古代的老子和希臘的荷馬也是這樣。當年老子所處的時代,國與國除了互相廝殺以外,還有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都是以詩、音樂作為一種外交工具,他所能看到的經典著作相當有限,即便有一牛車竹簡的信息量還不如當今一個小小U盤,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卻悟出了5000多字的《道德經》,影響中華兩千多年并流向世界。如老子活在當下考博5000多字肯定不及格。按最高標準每字2元稿費,恐怕連吃飯也成問題。古希臘的荷馬喪失了視覺功能,憑借他的耳朵及超人的悟性,創造了《荷馬史詩》,深深影響全世界至今。

賀友直在畫桌前。 魯海濤 澎湃資料

這兩者共同的特征是具備了超乎常人的悟性及記憶力,這是老天給的。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叫做燒腦、考腦、頭腦風暴。我可能屬于這種類型,這次要寫老先生的東西,一燒腦、一考腦,血壓高,心臟受不了。我想魯迅是否也屬此一類,所以影響了他的壽命。像賀友直溫黃酒式的溫腦,可能屬于老子一類,固長壽。

畫得好

會畫、會講、會寫與畫得好、講得好、寫得好是有本質的區別,要成為自己一套而被社會所公認那就更難。賀老的思維方式是碰到問題,解決問題:沒有問題自設問題想通問題。畫畫者畢生追求的唯發現與區別,一切的一切始終明白自己長和短。他自稱是塊畫故事的料,他平時說對一幅作品的評判有三要素:一是好看也就是美;二是雅或者叫高雅;三是功夫,就是經得起細看,精氣神高度一致。美、雅取決于他在生活歷練中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吸收古人技法、民間藝術、戲劇、電影等養分所積累起修養。白描《山鄉世變》使窮鄉僻壤洋溢出豐神雋朗的詩情畫意,白描《小街世巷》使老上海小街、小人物、歪斜瓦房,也有了入目沁心的美感。

功夫是他身具強迫癥式的工匠精神,精神來自于他的意志力。

賀老從觀察事物,一直到把所要表現的東西用繪畫和文字或者語言表述出來,也是他在央美希望學生練就中國式畫人物畫的基本功。

通過耳朵、眼睛將他所見所聽的人、物、事先入腦,按他的說法理解了就記得牢(粗加工的零件)。后由腦入心房,他稱之為倉庫(組合零配件),也叫“內心視覺”。然而加上外因如觸發器(機遇),通過電流的強、弱脈沖集聚起他體內的精、氣、神經由手和嘴閃耀出“阿脫”(禿頂,老同事給他起的雅號)那耀眼的光芒。

賀友直畫老上海 炭爐吹風

順便說兩句:中國畫的精髓是線條。而門戶是祖宗的十八描。如:顧愷之的游絲描《洛神賦圖》、唐代閻立本的鐵線描《歷代帝王圖》、李公麟的行云描《維摩演教圖》等。因對象關系都以長線條為主,又如:唐墓壁畫、敦煌壁畫等。隨著時代變遷直到民國后人的生活方式改變,衣著也變了,老法需變革。他把長線變短線,根據不同的人、物特點,用不同線條處理手法,體現出人物氣質和自我氣質,探索出賀氏白描恰如其分地來演繹著賀家班子。

現業內有種聲音,認為他的故事畫不是中國畫。那設想如改變一下連環畫的裝幀和材質,把他創作的《山鄉巨變》《白光》《朝陽溝》《小二黑結婚》《老上海360行》等作品去除故事文和黑框,裝裱成立軸、冊頁、長卷,不是中國畫是什么畫?如用材質來界定晉朝王羲之《蘭亭集序》書寫在硬黃紙上算哪般?唐墓壁畫、敦煌壁畫不是中國畫又算哪國畫?這只能說明無知和狹隘。

2008年,我為他在金茂大廈舉辦《老上海360行》作品展。為增加視覺效果,將完整的小畫面與局部放大展墻相結合。原稿30厘米不到,人物放大到250厘米左右后發現線條依舊挺拔、見骨、氣足,還有枯、濕、濃、淡的變化,他本人看后也吃驚。這不禁讓我想起1986年為徽州大觀展請王蘧常老先生寫會標的那一幕。他隨手拿起一支羊毛小楷禿筆,手有些微抖,寫下7厘米大小四個字。我當時想,會標的每個字要放大到100厘米左右行嗎?結果我的擔心是多余的,效果出奇的好,震撼。又想到20多年前,看到勵忠發先生為某家大企業設計商標,草稿足足畫了上百個圖案,因除達意、精美外還要考慮戶外能放大到數米撐得住,縮小到名片信封要看得清,這出于同一理吧。

賀友直畫老上海360行

還記得在那停課鬧革命的年代,我上小學三年級。無事天天泡在弄堂里玩耍,常看到一位近80歲老頭打太極拳。個子矮小,偏瘦,皮膚白里透紅,下巴白色短須,很文氣,講話慢條斯理,拳齡60余年。我好奇問他,每天慢吞吞地打同一套路,會有功夫嗎?他微笑著把右手彎到90度,對我說“你雙手抱腕,雙腳離地,吊在我手臂上,看看我手腕是否下垂”。于是我用盡吃奶力氣,他卻面帶微笑很放松很自然地說話,我看到他的手掌還是松著的。好像我70來斤的分量對他毫不起作用。這才使我醒悟,真功夫。王老先生握筆80余年,賀老握筆70余年,太極老漢練拳60余年,我想這是中國人特有的一套與西方的那套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中國人偏內多一些,西方人偏外多一些,但各有各的一套,白描、書法比作太極功夫,不知妥否。

賀友直畫老上海360行

賀老暮年常對自己的畫說,精氣神不如以前了。他所說理想中的精氣神還要給他加個“人來瘋”。上面理解的白描,下面想探究一下他的水墨人物,首先是把握對象的性格特征,心領神會,加上環境的氛圍觸發了他的畫性。我曾看到一幅他戲筆為我父親畫的畫像。在連創室同事之間互相玩笑的氛圍下,父親的神情和特征被他一氣寫成。像,像我父親本人;神,神情抓得很準;味,墨分五色;簡,精煉到一筆不可加一筆不可減,更不可復制。當年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是不是也有這味道。如魯迅先生看到他用中國水墨畫來畫他的小說《白光》會作何感想?

80年代后,由于引進了日本的動漫畫,中國連環畫開始衰亡了。而他開始轉畫風俗畫。他的白描、白文(文章)、白話(說畫)三位一體的“賀三白”就此成型。他所作的《自說自畫》《老上海360行》《申江風情錄》等素材的人、事、物都從他70年前存入的“倉庫”中取出。對某一主題用最精煉、通俗易懂、幽默優雅的白文表白,并用白描手法繪就。在文、畫意之外輔以視頻,增添了直白幽默的語言對細節加以描述,信息量與感染力倍增。各盡其職的“賀三白”三維延展了他的主題思想。他創造的那套連環戲,集文學、戲劇、電影之元素一身,加上自我的融入,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獨特創造的個人風格也是對時代精神,民族化的發揚拓展的貢獻。

賀友直于2012年在上海城市規劃館舉辦的“率直賀友直經典老上海”展上走進自家斗室的復原空間。 楊深來 澎湃資料

縱觀歷史演變,他成為了這一時代這一畫種的塔尖人物。回頭看中西繪畫史,他另辟蹊徑、獨樹一幟的成就與地位立得牢。他也成為西方同行眼中的泰斗(法國昂古萊姆國際動漫節組委會主任當著我的面稱他為泰斗)。正如魯迅先生所預言的連環畫也會產生米開朗基羅、達芬奇。

魯迅先生為什么說到連環畫時拿米開朗基羅、達·芬奇作引,而不是拿與他同時代的畫派如任伯年、吳昌碩、虛谷等后稱海派代表人物作引呢?我認為之所以用連環畫作引他立足點是民本位,而不是官、商本位,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一個人物有一個故事,他的受眾對象是教民,而吳昌碩、任伯年等的作品對象是文化程度一般、中等收入者買回去掛墻上的,賀老曾稱他的畫是出版用而不是掛墻上的,兩者之間是否還有其它之意。

他把畫稿捐給國家,出版物、衍生產品廣流民間。我給他創作的老上海系列作品,所做的衍生產品小到書簽、明信片,大到各類書籍及實用品,一百多品種,在6至7年間售出了數十萬件之多,更不用說人美社70余年來售出他所創作的上百部連環畫作品的數量,無論從戰略、戰術層面看他既聰明又高明,精明與他無緣,這就是此老漢厲害之處。

寫得好

對于畫家來說,功夫自然在畫上。而賀老呢,不僅功夫在畫,而且功夫也在文。他的文章寫得非常好,通俗易懂。雅,來龍去脈清清爽爽;精煉,一字一句不能少;深刻,文體夾帶方言,時不時蹦出一句 English;幽默,調皮、生動,形象,達意。

他描寫農村姑娘的一段文字十分精彩:“那姑娘20左右,體態健美,五官清秀,尤其是挑擔行進時步伐節拍穩健協調,身體姿態輕盈優美,扁擔的兩頭隨著腳步交替上下一扇一扇……”不僅是畫面出來了,而且還有聲音動態,栩栩如生。

賀友直在“獲獎不能領獎”一文中講述了??????對出版物裝幀的看法

他對出版物的裝幀是這樣寫的:“當然首要取決于內容,但裝幀賣相也起一定作用。好比一個人,肚里是包草,一身上下名牌,包裝挺括克勒(洋派),腔調(氣派、風度)就能鎮人。”比喻形象而生動。

他回憶下放農村時的生活,其中寫到上廁的尷尬:“糞缸的邊沿寬度只有五六厘米,雙腳蹲在上面,大腦要照顧腸道,身體要保持平衡,缸的近邊又沒設把手,蹲在上面務必集中注意力,保持姿勢平衡,萬一產生意外身子一晃,向前一撲不是嘴啃泥就是碰掉牙,若是往后一仰翻倒進缸里,結果會更難堪。”寫得風趣,讓人忍俊不禁。

賀友直在《識人認門》一文中描寫的六七十年代時“階級路線”

賀友直《識人認門》

《自說自畫》中寫到上世紀六七年代時的“階級路線”:“一旦被列入另冊,若蒙戴上XX分子帽子,無論是在工作單位,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之間立即顯出顏色,輕則冷淡,重的是從此不來往了,即使有人看你一眼,這眼珠子都是斜視的,光束是冷色調的。”寫得深刻,寫出了世態炎涼。

賀友直記錄自己被造反派抓走

賀友直記錄自己被造反派抓走的配圖

當年造反派抓人的一段文字他寫得簡練而生動:“半夜忽聞擂鼓般打門聲,急忙披衣起床下樓開門,原來是三個造反派來抓我進‘棚’,二話不說挾條棉被跟走,家人個個被該情狀嚇呆了,無一人敢聲張,目送我離去。”短短幾句話,把造反派、“我”、家人的神態動作刻畫得惟妙惟肖。

 

    責任編輯:陸林漢
    校對:施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宁县| 陇川县| 观塘区| 三门县| 诏安县| 沁源县| 临朐县| 北碚区| 邢台县| 望城县| 荃湾区| 新巴尔虎右旗| 南郑县| 五台县| 巨野县| 德格县| 阿坝| 邯郸县| 绥滨县| 寿宁县| 浙江省| 邹城市| 怀集县| 神池县| 克什克腾旗| 扎兰屯市| 建始县| 凭祥市| 南岸区| 嘉兴市| 吉木萨尔县| 峨山| 高尔夫| 英吉沙县| 靖西县| 托克托县| 井研县| 广平县| 增城市| 宁强县|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