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3歲西安男孩玩手游50天消費3萬,律師:游戲公司應退費
13歲男孩小星(化名)迷戀上一款手機游戲,趁著父母入睡后,三更半夜的玩手游,直到大年初四凌晨(2月19日)才被父親發現。父母查詢后驚呆了,小星竟然向此款游戲里充值高達4萬余元。
半夜發現兒子打游戲
不到50天充值近三萬
大年初四凌晨2時,陜西西安高新區張先生聽到客廳里有動靜,起床查看,發現13歲的兒子正拿著手機在玩游戲。張先生要過手機一看,是一款名叫“陰陽師”的游戲。張先生還發現,自己手機里的錢被小星通過微信轉發紅包的方式轉走,“兒子趁著我睡著時候偷偷轉的錢,每次轉發后還把記錄給刪了。”
張先生和妻子朱女士問小星是怎么回事,“孩子開始說只給游戲里充了200元,后來問得緊,又說充了六七千塊錢……”2月22日,張先生去銀行查詢交易明細。發現200元的微信紅包連著發了十幾個。一問小星,他說在自己的手機上玩游戲充值用,另外還有直接消費進游戲里的錢,不到50天時間就消費了近三萬元。
孩子:凌晨花錢買道具能快速培養人物
28日上午,華商報記者見到了小星,他目前正在讀初二。
小星說,自從有了手機后,他覺得手機上可玩的東西很多。“像這款陰陽師的游戲,是我兩年前在手機里隨便找到的。”小星拿著手機邊演示邊說:“游戲里要培養人物,每個人物都有局限性,擁有不同的能力,要干不同的事情……”小星說,他為了快速培養游戲人物,花錢是最快的辦法,他也是無意間看到爸爸微信的支付密碼。于是趁爸爸睡著后,拿他的手機下載直接消費打游戲,或者把錢通過微信紅包的方式,轉到自己手機上,然后再充值。
問小星在這款游戲上總共花了多少錢?小星搖搖頭,隨即沉默不語。問他玩了多久,他也搖頭表示不記得。
華商報記者通過小星手機上的充值明細和接收紅包的記錄來看,操作時間都是在午夜的0點到3點之間,而在2月15日凌晨,顯示3點30分多還在往游戲里充值。從充值的次數推算孩子打游戲的規律,可以看出,小星基本都是每周五夜和周六夜里玩。
朱女士說,其實她是發現孩子的異樣之處,比如每周六學校有社團活動,早上叫他起床特別困難。“我平時每晚11點就睡了,孩子也基本那個時間睡,老公在外地上班,每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中午離開。孩子就是等他爸爸周五回來,晚上趁著他爸的手機在客廳充電的時候,悄悄地去充值、轉賬。”
客服:后臺不會單獨去審核信息
唯一識別的是支付賬戶
朱女士表示疑惑,孩子的身份證顯示就是未成年人,竟然能注冊成功,難道游戲管理方不審核嗎?
28日下午,華商報記者撥打該游戲客服電話,對方表示對于用戶上傳的注冊登記的身份證信息,后臺不會單獨去審核,也沒有辦法看到玩家是大人還是小孩,唯一識別玩家是否成年人,只能是支付賬戶。客服查詢表示,后臺看不到小星名下的賬戶從什么時候建立的,但可以看到小星是一種長期消費的狀態,查到他消費的總金額是4萬余元。
律師觀點:未成年人沒有家長確認
游戲公司應退還費用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趙良善律師認為,網絡游戲在公告及登錄環節均未設置關于未成年人的公告或者指引說明,且只要輸入身份證號及對應的名字即可輕易完成注冊及登錄,無法對未成年人身份進行識別,在支付環節,只要連接手機支付軟件、輸入密碼即可完成支付,而13歲孩子尚處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階段,其支付行為在家長不予追認的情況下是無效的,游戲公司應退還費用。
趙良善還認為,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消費行為之所以屢見不鮮,原因有很多種,例如游戲開發公司軟件缺乏甄別機制;監護人未盡監護職責;未成年人消費后舉證難致使惡性循環等。因此,保護未成年人需要多方努力,出臺并細化法律規定是一方面,同時呼吁游戲開發公司能夠履行社會責任、強化技術措施,家長能夠認真履行監護責任。(原標題:13歲娃玩手游充值4萬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