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文字體應用手冊Ⅰ》出版:糟糕的字體設計會阻礙知識傳播

你可以說出多少種字體?除了我們每天接觸的宋體、楷體、黑體,其實還有許多很有意思的字體,如下圖像風中舒展的竹葉一樣的“度知度”體、筆畫虛實相間的、飛揚豪放的“劉鑫標獷”體、呆萌可愛的“方正有貓在”體,充滿巧思的“方正徐冰新英文書體”。
新的文化形態和商業的萌生,更契合新的語境的字體就不斷應運而生。它們活躍在商標、禮品、廣告牌和藝術書籍上,不需要任何紋飾和色彩,也能憑借著自身的巧思和變幻熠熠生輝。

排版字體部分,羅列了某一款字體在橫排版、豎排版,以及作為標題和作為正文時,以不同的字號、間距、字重來寫同一段內容時的呈現效果,方便使用者比對。
創意字體和書寫字體部分,左頁為該字體的名稱、設計師、設計年代和主要設計風格等介紹,右頁則為楊林青發揮想象,呈現的某一種可能的使用效果,由此來拋磚引玉,引發使用者的思考。
最近,澎湃新聞采訪了設計師楊林青。
初衷:有感于文字使用的亂象
楊林青的《中文字體應用手冊Ⅰ》是針對方正字庫的字體做的一個應用手冊。“因為要做一個匯總,要求字庫里字體的數量和種類相對平衡和完整,所以我向方正字庫公司提議,他們也表示支持,派了幾個工作人員配合我工作,并無償提供字庫信息給我做整理。”
他談到,就方正字庫的字體而言,近些年,新字體開始大量涌現。楊林青談到,他的《中文字體應用手冊Ⅰ》所收字體截止到2017年3月份,而從3月份到2017年底,方正字庫又新增50多款字體。

隨著字體數量的增加,楊林青發現在使用中有以下的兩種情況,一是使用字體時,出版社、設計師等使用者會把字體一個個打印出來看呈現效果,這樣就浪費了很多時間而且也并不能涵蓋全面。其次是有諸多亂使用字體的現象,他舉了下面的例子:

“2000年左右,鉛印退出歷史舞臺。鉛字時代,字的數量少,但是每個字的運用都是千錘百煉的,肯定是好字,用在某個地方一定是恰當的。那時候編輯必須學習這些知識,后來鉛印廠倒閉,懂得鉛印知識的工人都失業了,后來字體被數字化到電腦中后,我們沒有了解到這些知識,隨著越來越多的字體的產生,用字就越來越混亂。”
“此外,設計一個字體要消耗掉很多時間和精力,正文用字在20000以上,廣告用字7000左右,書寫字體因為要考慮間架結構,基本每一個字都要單獨設計,再編碼電子化。但是我們國內字體版權意識一直都比較薄弱,字體這個東西又無法避免盜版和被快速復制,設計師和公司沒有這個意識,一旦用了人家的字體,字體設計公司一紙律師函就過去了。方正字庫的市場服務有一個很大的部門在做維權。”楊林青談道。
創意字體:實用性和藝術化的契合
創意字體部分是楊林青編寫《中文字體應用手冊Ⅰ》用力較多的地方,左頁的常規介紹以后,右頁基本上都是他自己想象的該字體使用的語境,示范出一種使用可能。

方正黑變介紹頁。
方正黑變的設計借鑒了《爨寶子碑》上的字形,原碑刻于東晉安帝乙已年,康有為評其“端樸若古佛之容”、“樸厚古茂,奇姿百出”。這款字體的字形介于黑體和隸體之間,筆形以方筆為主,橫筆畫的起筆和收筆處均有上翹,點筆畫呈三角形。風格古樸厚重,適用于雜志標題、廣告和產品包裝的設計。
“出生貧寒、鐵面虬髯等內容,不是設計的答案和參照,是我對于這種字體的一種視覺寫作,因為光是左頁的介紹就比較單薄和平淡,我想找到一種符合這個字體的語言,用一種夸張的表達,通過右頁可以感受到左頁字體的個性。”楊林青說。
如以扁平馬克筆的書寫軌跡為基礎設計的方正倩體家族,其筆畫銜接和轉折均為圓弧形,筆形和字形的設計注重對稱均衡。方正倩體家族包含3款字重:方正粗倩筆畫對比強烈;方正中倩筆畫粗細適中,婉轉嫵媚;方正細倩筆畫纖秀文靜。適用于女性類服飾、曰化、家居品牌的廣告和產品包裝設計。

還有一些字體,基本上已經脫離了其作為字的實用性,而更多的是一種藝術表達和藝術審美,如以下的幾種:


點陣馮的靈感來自于古碑上被腐蝕的文字,通過電腦點陣顯示技術調整像素數量來模擬碑帖拓本中的極簡字形,該字體筆畫抽象,字形結構簡練,不太好辨認,幾乎已經是一種藝術表達。楊林青將某一個字復制、排列后成為一個圖案,很像刺繡的手法,比較有趣味性。矢量馮也和點陣馮一樣,都是用電腦參數將筆畫和字形進行減并壓縮,形成黑白圖案。

“徐冰的字是創意書寫,已經突破傳統書寫的概念。創意書寫是有書寫的痕跡,但是不是用毛筆寫的,徐冰這個是用毛筆寫的,但是不是真正的漢字。徐冰的字屬于觀念藝術,實用性不是很強,但是也被一些藝術技術機構來用,他是用中文筆畫的方式來寫ABC,像是漢字的某個偏旁,然后再想辦法拼接為一個方塊字,初衷不是做成字庫,是對待文字交流的一個觀念,用中西文的結合來表達一種藝術思考。”楊林青談到。
屏顯字體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電子閱讀時代,和我們的眼睛接觸最多的就是手機和電腦屏幕上的字,即屏顯字體。
屏顯字體有一個變化的過程。早期黑白屏幕手機的文字呈現是點陣字,如同俄羅斯方塊一樣。現在在一些公共場合的LED陣列顯示屏和儀器顯示上仍然可以見到。
電子閱讀是從個人電腦普及開始的,早期個人電腦使用的是陰極射線管顯示器(CRT),這類顯示器并不適合長時間閱讀,當時操作系統對字體顯示的各種渲染優化,也僅僅以清晰傳遞信息為目的,對字體設計關注不多,,如Windows XP系統的默認中文是源自鉛字時代的“宋體”。
液晶顯示器(LCD)的出現,使文字閱讀上也比CRT更舒適。方正的第一代中文屏顯字——微軟雅黑、蘭亭黑家族就是針對電腦液晶屏幕開發的。第一代中文屏顯字體放棄了之前的宋體字形,采用了黑體,同時采用了大字面和中宮寬松的設計,既可以利用更多的屏幕像素,還可以使電腦的文字更加清晰。方正蘭亭黑家族一共有14款字體,其中包括10款不同的字重,4款兩種字重、字身窄長和寬扁的字體,適用于各類屏幕的系統用字,以及傳統印刷媒介的正文排版和廣告設計。
如今,屏幕的像素密度可以超過300PPI,顯示精度已不再是問題,幾乎接近一般打印效果,這也意味著中文屏顯字體的設計可以從技術的限制中解脫出來,有回歸到人文的表達的可能。

比如,澎湃新聞的屏顯字體用的就是博雅宋,而非黑體。宋體原本不是為屏顯設計的,它的橫細豎粗原本在屏幕上容易花,博雅宋好一些,它的橫豎相對勻一些。
還比如小米手機的屏顯字體就是和方正合作設計的方正蘭亭黑pro家族,是對蘭亭黑進行改造后的字體。而蘋果手機的字體最開始是買的蘭亭黑,但是成本比較高,后來蘋果自己設計了蘋方黑體。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