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外留學歸來,不去北上廣,他回到農村創業

撰文 | 九毛九
十點人物志原創
努力讀書,離開家鄉,涌入大城市,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的奮斗模版。沒來過北上廣深,沒進過大廠打拼的青春,似乎充滿遺憾。
但故事有沒有其他可能呢?
東北小伙吳齊峰給出另一種答案。2020年,他從加拿大一所大學畢業,回到吉林老家。起初,他像大多數海歸年輕人一樣,在一家互聯網公司找了份工作。但入職卻因意外骨折被中斷了。在家鄉休養期間,田間地頭的生活給了他別樣的啟發。
最終,他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錯愕的決定:留在家鄉創業。
這當然遭到了包括父母在內的所有人的反對,沒有人能理解一個在海外求學多年的留學生,明明擁有那么多選擇,怎么會放棄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回到農村;也沒有人相信,一個幾乎從來沒有種過地、做過農活的年輕人,真的能在農村做出一番事業。但他用實際行動擊破了所有質疑。
這是一個年輕人選擇脫離主流,踏入另類職業道路的真實樣本,更是一個普通的縣城青年靠智慧、勇氣和知識,幫家鄉謀求更好發展的故事。在北上廣深以外,在內卷和躺平以外,生活還有更多種可能。

海歸返鄉
吳齊峰出生在吉林東部的一座小縣城。家里人重視教育,從初中起,父母便把他送去大連的國際學校讀書。但他并不屬于成績優異的那類孩子,讀書時住校,只有節假日回家,父母無法在身邊管教,“然后我也挺調皮的”,高中畢業時,他只考上了加拿大的一所專科。
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出國讀書后,一次跟母親通話時,“我媽跟我說別太累了,隨便讀一讀回來就行了,只要你健康快樂怎么都可以。”母親近乎縱容的態度反倒讓他愧疚,他開始回憶荒廢的歲月,對比同學們的境況,“我就想,同樣是出國留學,大家都是倆肩膀扛一個腦袋,那為啥我不行?”
從這時開始,他發奮圖強“猛學了一年”,從專科考到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他為自己選擇了專業,主修經濟學,輔修運動機能學。
2020年5月,吳齊峰大學畢業,開始找工作。他的目標非常明確,他要走出縣城,去大城市闖蕩一番。找工作的過程并不坎坷,他看好國內互聯網企業的發展,給幾家頭部互聯網公司都投了簡歷,也幾乎都拿到了offer。最后,他選擇了跟自己專業最相關的工作,在上海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線下品牌運營。
然而,臨入職前一個月,他的手臂意外骨折了,為了好好休養,工作計劃只能暫時擱置。

種植木耳的基地
他回到了吉林老家汪清縣。這是坐落于長白山東麓的一座小縣城,當地經濟落后,以前是貧困縣,兩年前才剛剛摘帽,人口也大量外流,“連留守兒童都很少,基本都是孤寡老人”。附近村落的留守老人們靠傳統的播種經驗,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年復一年地勞作。其中的辛苦與不易,是吳齊峰回到家鄉,跟隨父親去附近的鄉村上山下地、豐收作物,才真正了解到的。
他回家休養的時候,正好趕上蘋果梨豐收的時節。這種水果外形狀似蘋果,咬下去的口感卻像鴨梨,是當地特產,銷售范圍卻幾乎只能覆蓋到周邊城市的百姓,“基本是東北的一個內循環”。
近兩年因為疫情,蘋果梨每年都會滯銷,不少果子爛在地里。有時,需求遠低于供給量時,前來收貨的批發商也會壓低價格。“比如你家年產量有20萬斤,他可能頭5萬斤給你一個標準線價格,收完以后告訴你要降價。”
如此的事情普遍發生著。家鄉的木耳、黃豆、大米、芍藥等等都是優質的東北特產,但供應渠道過于受限,外界的人并不了解,即便是生長在周邊縣城的他,也是跟隨父親來到鄉村,才真正了解到這些農作物。這之間一定存在某些問題。“我就想這么多好的東西,為什么大家不知道。我是不是應該來做這個事,我是不是應該去把家鄉的農產品去推廣出去?”
一個大膽的念頭在他心里漸漸萌芽,他決定放棄即將入職的互聯網工作,留在家鄉創業,讓這里的農產品走出去,和農民們一起過上更好的生活。

創業
某種意義上,吳齊峰并不算是汪清縣第一個返鄉創業的人。大約十年前,他的父親放棄秦皇島的工程和綠化生意,拿出幾乎所有積蓄,回到家鄉承包土地,種植特色農作物,“他也想把家鄉好的農產品推廣出去”。但過程并不順利,家鄉經歷連續四年的強降雨,洪水淹沒了大片作物,他的父親也賠了很多錢,但如今風風雨雨都走了過來。
現在,父親和小舅開始嘗試在平臺電商直播帶貨,拍短視頻創作。
待在家里的時候,吳齊峰自然地參與到了拍攝過程中,幫家人們分擔工作,有時還會在短視頻里出鏡。很快,他從這項工作里找到樂趣,他享受和粉絲間互動的信任感,后來他決定開通自己的直播賬號@吳齊峰。
與此同時,通過電商平臺連接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想法逐漸在他的腦海里成型。這種交易方式打破了農民們對批發商的依賴,他們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將產品直接賣到消費者手中,能分到的利潤也更多了。他決定開始行動。
實際上,他的想法沒能得到家里人的支持。在他這個年紀,當地大多數人都是從鄉村走出去,到城市里生活,只有他回到了農村,這個決定本身便無法得到親戚們的認可。即便是同樣返鄉創業的父親,也對他能否堅持下來“持一個懷疑的態度”,他不相信對農業毫無了解的兒子能夠做好這件事。

在地里挖人參的農民
家里人的質疑并不全無道理。等吳齊峰真正開始行動時,他才發現,即便他早已設想好完整的上下游渠道,但實際操作中還是有很多困難突破了原有設想。
實現電商的第一步,跟當地農民達成合作,便遇到了許多阻礙。他跟附近村鎮的農民提起電商時,大家本能的反應是懷疑他是騙子。“因為他們都沒有接觸過短視頻和直播帶貨,(電商)看不見摸不著,是個特別虛無縹緲的事情。”
他描繪的藍圖早已超出了農民們過往幾十年的生活經驗。他記得自己曾試圖去吉林省一個叫做羅子溝鎮的地方收玉米,本地人看他是毛頭小子,根本不相信他,問他:“你能幫我賣什么價格?你能賣出多少?”語氣里滿是不信任。
這些反饋對他打擊很大。后來,他費盡口舌,甚至還搬來當地的村支書做背書,才慢慢地和村民們達成合作。

吳齊峰用直播介紹當地玉米
很多知識盲區,吳齊峰邊實踐,邊填補。最開始,他根本不了解三農知識。“我原先一直以為木耳是直接長在地里的,沒想到它是長在菌包上面的。”“包括靈芝孢子粉,我剛開始都不知道還有這么個東西,它是怎么去噴發的,是從上面噴發還是從下面噴發,什么季節噴發,收取的方式,加工的方式,我都是回來之后才知道的。”
不到一年,他幾乎掌握了本地所有作物的生長規律——這很重要,成熟季節關乎上線日期,產量又和價格緊密關聯。
本地的電商架構和物流能力,有時也難以支撐訂單量。意外情況經常發生。
2021年底,直播間的大米曾經賣爆了一次,當時他們還是和當地郵局合作,但整個郵局加起來才十幾個人,完全跟不上發貨的時間限制。最后,他們只能開車把大米從汪清縣拉到相鄰的延吉市,才最終解決發貨問題。
從那以后,吳齊峰和延吉的云倉達成了戰略合作,他提前把產品完成預包裝,然后交由延吉的云倉完成包裝和物流發貨,這才解決物流問題。

焦慮與發展
短視頻和直播帶貨是更有效的銷售渠道,這是他早在看父親做電商平臺時便學會的事情。
2021年初,吳齊峰第一次嘗試直播帶貨。當時他“特別緊張,語無倫次”,但粉絲們很包容,在彈幕里安慰他“齊峰別緊張,加油”。
他的粉絲大多是一二線城市里三四十歲的人,平時在短視頻里看他拍的鄉村生活,也知道他在幫本地的農民增收,對他很信任。“哪個產品的鏈接掛在上面,還沒來得及多介紹幾句,大家就直接去拍。”
帶貨的效果也非常顯著,頭一個月,他就幫村民們賣出了八萬斤玉米。那些不信任的聲音逐漸消散了。從那以后,吳齊峰幾乎每周都要直播2-3次,每次兩個多小時。他心里惦記著期盼收成的農民,直播頻率逐漸提高到隔天一播,還想在以后做到日播。

內心的焦慮促進著他不斷努力。早些時候,他與農戶們簽訂了大致的價格合約,無論產量如何,他都會以最初簽訂的價格回收。簽訂的價格要比當初批發商收貨時高出許多,比如本地特產的大米,原本村民們每斤只能賣兩塊左右,但通過電商直播價格可以達到3-4塊,收成幾乎翻倍。
但和農戶們達成合作以后,吳齊峰開始焦慮貨品的擠壓。“當我的直播數據不是特別好的時候,我就想我該怎么跟人交代,他們會不會一點點就不信任我了,總會有這樣的聲音在我心里出現。”

吳齊峰在木耳種植基地勞作
事實上,他在村里收到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人們看到這位年輕小伙真正把他們種植的東西賣了出去,讓他們拿到了錢,也愿意開始慢慢信任他。
有一位和他合作的蜂農,住在復興鄉特別偏遠的山溝里,憑多年經驗繁育出了和黑蜂雜交后的優質蜜蜂品種,采的是本地的椴樹蜜,口感清甜不膩,顏色也潔白如脂。但因為地處深山,無人知曉,蜂蜜每年的銷量也并不好。吳齊峰專門到山里去收蜂蜜,再找專業的加工廠控制產品質量,幫他出售。
某次他去收蜜,臨走時蜂農拿出了珍藏了20年的雪蜜,非要讓吳齊峰拿走自己吃。“當時我強烈說我不要,但后來還是抵不住老鄉的熱情,我還是拿了。”
現在,東北的秋意漸濃,大米、黃豆、玉米、人參和孢子粉都開始到了收獲的時節,這些農產品正是吳齊峰在直播平臺主推的特產。半個多月里,吳齊峰的直播間賣出了3000多根人參,四萬多斤大米。
前段時間,他還趕去湖北參加首屆燕兒谷鄉村振興助農大直播,認識了包括@谷哥(徐志新)在內的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三農達人。
這一次,他帶著家鄉的大米、黃豆、人參等農產品走出東北小縣城,它們和羅田的板栗、四川的蘋果一起出現在三農達人們的直播間。東北特產得到了在場所有達人的認可,吳齊峰也由此和他們達成了長期戰略合作:
他將作為東北農產品的供應商,把家鄉特產帶到全國各地的直播間。他希望讓每一個品嘗過東北農產品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慨:“黑土地種出來的東西,品質確實好。”

東北的高蛋白綠皮黃豆
對吳齊峰來說,他也在尋找鄉村振興路上的“同行者”。今年,他希望帶動更多從汪清縣走出去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如今已經有了一個成功的案例,他哥哥的大學同學決定在今年回到汪清縣,加入他的直播電商團隊,專門負責客服管理和達人對接。
每一次的正向反饋,都讓那股支撐著吳齊峰返鄉創業、把事情做下去的力量越來越強烈,他能感受到,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
封面圖來源:電影《哪啊哪啊神去村》劇照。
原標題:《海外留學歸來,不去北上廣,他回到農村創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