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竇靖童,后生可畏

每個人的人生中都存在著“某個時刻”。
這個時刻如同一個節點,意味著他們的人生故事中,有些伏筆正被埋下,有些轉折與突破正要出現。
對于先鋒音樂人竇靖童而言,“時刻”出現在20歲。這一年,她推出了自己第二張專輯,開始思考如何在“成為大人”與“保持童真”之間尋找平衡,她說:
“我不想被框住”。
運動員孫穎莎的“時刻”,則出現的更早一些——16歲那年,她入選中國女子乒乓球一隊,開始在世界賽場上嶄露頭角,也意味著更多挑戰,被推到她面前。
而對人氣數碼博主何同學而言,他的“時刻”是按下發送鍵,在互聯網上發布自己第一條視頻的瞬間。
那時何同學并不知道,不久后他的生活路徑將會被改變方向。
在某種程度上,那些“時刻”成為了竇靖童、孫穎莎與何同學的“一次轉折”,然而轉折之后,故事會走向何處,又將如何進展,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頂著“星二代”標簽出生的竇靖童,都活在鏡頭之下與預設之中。
作為華語樂壇最受關注的兩位音樂人——王菲與竇唯的女兒,在某種程度上,竇靖童似乎成為了一種“景觀符號”:
人們注視著她的一言一行,期待著她的成長,在她的歌聲里尋找著王菲與竇唯的影子,試圖用這些觀察,去構造出一個想象中的“竇靖童”。

竇靖童
而在這樣的框架之下,竇靖童的成長過程,卻似乎是不規律、反期待的,更為確切的形容是:獨立的、不設限的。
比如作為歌手,她從不給歌曲設限。
2016年4月,竇靖童推出自己第一張專輯《Stone Café》,她還推出了VR版的《My Rain》MV,以極為新奇的方式向世界展現著腦海中那些天馬行空的暢想。

竇靖童VR歌曲MV《My Rain》
隔年,在正式踏入20歲的節點,她又推出了第二張專輯《Kids Only》。
在不同的歌曲中,她突破著音樂風格的限制,從電子風、爵士樂再到京劇調子,她展示著自己多元、前衛且私人化的審美。
這兩張專輯如同一張答卷,展示著“竇靖童是誰”這件事,也讓大眾很快意識到,雖然頂著“星二代”的標簽,但她的才華并沒有被父母的光芒擋住。

竇靖童
而當大眾漸漸熟悉了竇靖童的歌手身份后,她又跳出這種限定,開始從唱歌跨界到演戲,嘗試另一種創作維度帶來的體驗。
2019年,竇靖童出演了電影《第十一回》,扮演了“金多多”一角,憑借在電影中生動且精彩的出演,她拿下2019年“天壇獎”最佳女配角。
之后,她又主演了電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并入圍了“第50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看起來,似乎竇靖童的每一次突破起跳,都能夠平穩落地。而在這一過程中,她也衍生出一套對待世界的理論——多嘗試,不設限,去突破。

電影《第十一回》中的竇靖童
今年,竇靖童25歲了。
20歲那年,她曾反復思考“成長”二字的含義,后來她發現很多事情,是不需要也不能夠被定義的,而真正重要的是:
“不要把自己框住”。

和竇靖童不同,在孫穎莎的故事脈絡里,方向只有一個——在乒乓球這項“殘酷”的運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為一名運動員,在大眾視角中,孫穎莎的上升之路無疑是難以被復刻的:僅憑兩次公開賽的成績就進入世界前十,第一次參加世界比賽就摘下團體金牌,成為首位00后世界第一……
一切看起來極為順暢,如同一個“運動天才”的故事樣本。
然而,在孫穎莎的個人敘事中,卻并非如此。比起“天才”,她的故事里更多的是努力與堅持,困局與突破。

孫穎莎
5歲那年,孫穎莎被父母送到石家莊市和平西路小學練習乒乓球。在球隊里,孫穎莎學得快、手感好,對于球的控制能力也更為精準,每個月隊內比賽,她的成績總在前兩名。
天分為孫穎莎選擇了道路。
之后,在乒乓球的世界里,她迎來了自己的“三連跳”——2010年入選河北省隊,2014年以全國少年錦標賽第一名的成績,升入國家二隊,2017年,孫穎莎正式成為國家一隊的隊員。
也是在這一年,17歲的孫穎莎出征國際乒聯日本公開賽,這是她第一次登上國際賽事舞臺,卻十分順利地打入女單決賽。
然而,決賽卻并不輕松。
最初四局,孫穎莎以1:3的總比分落后對手,場面一度陷入困境,那時她在心里對自己說:“既然我已經這么被動了,那不如就咬咬牙,再堅持一下,能扳回一局是一局。”
孫穎莎的堅持創造了一次突破,之后她連扳3局,最終以4:3的成績擊敗對手,摘下女單金牌,站在了世界體壇的聚光燈下。

孫穎莎
然而,競技比賽從來都是殘酷的,對于一個運動員而言,激烈的競爭、傷病的困擾、比賽的壓力、個人狀態的起伏消漲,幾乎每一項都可以改變運動員的狀態走向,孫穎莎也不例外。
2018年開始,幾次比賽“一輪游”的失敗,讓她陷入運動生涯的低谷期。
慶幸的是,孫穎莎并沒有被困住,相反,在逆風之中,她更加主動積極地面對困境,不斷調整短板,勇敢突破瓶頸期。
之后,孫穎莎迎來飛速上升期,在多個國際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還成為了國家隊主力。
在世界級比賽上,她更是憑借著穩定的發揮,在女單半決賽上零封日本隊,并最終摘下女單亞軍與女團冠軍的獎牌。
因為在賽場上打球時的“狠準穩”,孫穎莎還獲得了“小魔王”這一稱呼。

孫穎莎
今年,是孫穎莎站在球場上的第17年了。對于未來,她有著清晰地認知——作為一名運動員,被越多人看到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前進之路會越來越難。
但孫穎莎并不在意。對她而言,無論遇到什么,只要如同之前的每一次困難一樣,保持積極心態——
向前走,勇敢突破。

對于孫穎莎而言,2017年在國際比賽上的首次亮相,成為她體育生涯新篇章的開始,而對于“何同學”而言,2017年則成為了他人生中的一條分水嶺。
在沒有成為“何同學”之前,何世杰只是一名在北京郵電大學讀電信工程及管理專業的普通學生,人生規劃是順利畢業,成為一名程序員。
作為一名數碼愛好者,2017年,進入大學不久的何世杰,將自己的B站賬號改名為“老師好我叫何同學”,并上傳了自己第一條視頻——對于手機面部解鎖系統的吐槽。
在當時,這條長達1分58秒的視頻在一周內被播放了600次,也成為了何同學踏入科技圈的開端。

何同學
之后的日子,他保持著平均每月更新2-3條視頻的頻率,視頻的內容大多以教程經驗與數碼產品測評為主。
那時,何同學最大的夢想,是在畢業前能有一條20萬播放量的視頻,他并不知道,自己故事中的那個轉折點,正要到來。
2019年夏天,即將升入大三的何同學發布了一條視頻,視頻在發布不久后,便飛速火爆網絡。
回憶起來,何同學形容那一刻為:有一層無形的墻壁,被打破了。
出圈之后,面對飛速聚集的關注,何同學沒有被困住,反而在內容上有了更多樣的突破,在視頻中注入了更鮮明且充滿奇思妙想的“何氏風格”。
在何同學的視頻中,表現形式是可以突破的——
比如,當粉絲到達600萬時,他別出心裁的將所有粉絲的名字打印在紙上,貼滿自己的房間,并用一部擁有4億像素的相機,拍攝了一張與600萬粉絲的合影。
在這張合影中,每個粉絲的名字都可以被清晰找到。

何同學與600萬粉絲合照
測評方法是可以被突破的。
比如他曾在測評音箱時,采用低音吹滅15根蠟燭的方式,極其形象且直觀的展現出音箱的音質。

何同學用音箱低音吹滅蠟燭
技術也是可以被突破的。
比如在視頻《我做了蘋果放棄的產品》中,何同學花費長達兩個月的時間,用桌子與線圈制作了一臺集合了無線充電、時間鎖、備忘錄的升降桌……

何同學制作的Air Desk
何同學和他的視頻給整個互聯網帶來了許多天馬行空的創意,也不斷刷新著人們的想象,讓科技破圈,被更多人理解與關注。
而這些少則花費十幾天,多則花費幾個月的視頻背后,是何同學對科技世界的不斷探索、熱愛與好奇,畢竟,只有極致的探索,才能夠迸發出更多的靈感火花。
去年,何同學正式從大學畢業,畢業前夕,他制作了一臺“神奇星軌拍攝儀”,又花費許多個晚上拍攝了自己的畢業視頻,視頻里,星空動畫在夜空中浮現出了幾個字:
“畢業快樂,永遠是同學。”

何同學制作的畢業視頻
或許,走出校園的何同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只要“永遠是同學”,永遠保持著一顆學生的心去突破與成長,這條路一定會越發精彩。
原標題:《竇靖童,后生可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