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0年50人|段躍中:把中日故事說出來、寫出來,一點一點增進友好
【編者按】
1972年9月29日,中日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了兩國邦交正常化。
五十載冷暖起伏,半世紀滄桑巨變。共同的記憶、特別的聯結、持續的接力,過往的中日友好瞬間,觀照著當下時代激流里的行與思。
澎湃新聞聯合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推出“50年50人”專題報道,對話50載中日關系的塑造者、開拓者、踐行者,展望未來全球變局下中日關系“下一個50年”。
回首30年前初來日本闖蕩的時候,段躍中常常開玩笑自己最初是“三零青年”——日幣0元、日語0基礎、0社會資源。
而如今,在他的辦公室內,堆滿了關于中日兩國友好方方面面的書籍,多到給人一種難以下腳的感覺。對此,現在已是《日本僑報》出版社總編輯的段躍中表示,“為了中日友好,(年輕人)讀一本正確介紹中國的書,讀一本有利于中日友好關系的書,寫一篇文章,直接到對方國家去旅游,和別人面對面的交流,這些做法都是最好的?!?/p>
1991年,為了和已在日本留學的妻子團聚,當時已經是《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段躍中做出了一個令人頗為意外的選擇——辭職赴日自費留學。后來在日本的學習工作中,他越發感到日本媒體對中國尤其是對在日中國人的報道存在偏見,于是他選擇重新拿起筆,希望用文字改變這一現狀。

段躍中 澎湃新聞 圖
現在,除了經營自己的出版社之外,段躍中還堅持在每個星期日的下午舉辦“漢語角”活動,到目前為止該活動已經堅持超過了15年,舉辦了超過700期,除了因為新冠疫情短暫停止的半年時間之外,這項活動已經成為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然也占用了他陪伴家人的時間。
回憶這段經歷,段躍中說道,“這或許就是湖南人的一種倔強吧,有時候家人理解不了為什么要搞這么一個長期的志愿活動。但是我想孩子長大以后會理解我所做的這些公益活動的。現在他們覺得,父親已經成為了中日交流的橋梁。”
立志改變日本媒體對華報道偏見
澎湃新聞:您之前接受采訪時說過,您當時來日本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跟夫人團聚,我們了解到您當時其實在國內有一份正式工作,也是在一家很好的媒體。我不知道您當時下定決心的時候有沒有過顧慮?
段躍中:當然是有顧慮的,有三個原因吧:一是因為年齡比較大,當年來日本的時候已經33歲了;二是我不會日語,完全要從零開始,而且還不太了解日本的文化;三是沒有錢,經濟上沒有儲備,當時中國和日本的經濟差距那么大,這些因素都曾經給我造成困擾。我記得從飛機上下來以后,我坐的是電車,當時就感覺電車很快。到了東京以后,我觀察周圍的人,從面孔來說的話,感覺好像大家都差不多,這就是日本給我的第一印象。當時有個小插曲,我在電車檢票口時發現我的手提包沒了,包里面放了護照和從中國銀行外匯兌換的僅有的1萬日元,可以說我所有最重要的財產都在包里面。然后我就趕緊到站臺的電話亭尋找,包居然找回來了,里面東西都在,我很吃驚,那是剛到日本的第一天。
澎湃新聞:您在克服了一開始的文化障礙和語言問題之后,前幾年其實主要是在上學,從碩士一直到博士。之后1996年,您開始創辦《日本僑報》,當時出于一種什么樣的考慮?您認為當時的日本媒體對中國或者對中日關系的報道存在什么問題嗎?
段躍中:剛來日本的時候,因為語言的關系我在日本很難找到比較理想的工作,所以我決定發揮在國內做過記者的特長,于是我給好幾家華文媒體寫稿,用過好幾個筆名。我寫著寫著就發現這些華文媒體的讀者只是我們在日華人,很難影響日本社會。后來,在我稍微能讀懂日文報紙以后,就發現日本媒體關于中國人,特別是在日華人的報道很多都是負面的。所以我碩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就是(日本)華文媒體,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日本媒體關于華人的負面報道之中關注犯罪的非常多。當時經常報道一個詞叫做“蛇頭”,就是關于偷渡。1996年我在讀博士第二年的時候就開始想創辦《日本僑報》,當時就想如果自己辦報的話,就辦一個日文報紙,讓日本主流社會和研究者也能看懂,讓他們知道在日華人并不是只會犯罪。
總的來說,日本媒體有著資本主義國家媒體的特征,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負面新聞更容易上重要的版面。我們看到這些負面報道時,心里就很不舒服,因為畢竟作為一個在日本的中國人,我們當然希望更多看到正面報道。當然日本媒體的記者也都知道存在這些問題,他們也有過一些反思。
事實上,除了政治、歷史方面的一些問題,比如像島嶼、領土問題這些以外,更多的日本人還是不了解中國。這幾年因為疫情去中國的日本人越來越少,中日朋友間直接交流的機會也少了,這個方面來說是有很大遺憾的。我們和去過中國的一些日本朋友搞“漢語角”“難忘的旅華故事征文”這些活動,讓他們把在中國和中國人交往的故事,通過他們自己的嘴說出來,或者寫下來,這讓很多日本民眾覺得很感動,意識到中國有很多他們不知道的故事。日本人看了這些日本人自己寫的中國故事,他們覺得非常新鮮、很吃驚,這些都改變了他們對中國的一些看法。所以其實從民間的角度,和日本人直接面對面交流,對改善兩國關系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時任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為“漢語角”題字。澎湃新聞 圖
主辦超700次“漢語角”和6次旅華故事征文大賽
澎湃新聞:您剛才提到“難忘的旅華故事”征文活動,這方面您可以分享體會嗎?
段躍中:我們這幾年搞的“難忘的旅華故事”征文。這個活動面向日本朋友,現在已經是第6屆了。我們在和日本朋友交往當中,發現他們希望有一個平臺,讓那些沒有參加像日中友好協會這種友好團體的普通老百姓發聲,所以2017年我們就開始面向那些有留學經驗的日本朋友征文,請他們講述難忘的中國留學故事。首次征文活動結束以后反響很不錯,還出了一本中日雙語的獲獎作品集。后來好多不是留學生的日本朋友就說他們雖然沒有留學經驗,但是都去過中國,也很喜歡中國,在中國也有很多的故事,問能不能也給他們提供一個寫作發布的平臺。從2018年開始,我們就把“難忘的留學故事”擴大成“難忘的旅華故事”,去過中國的人都可以寫。他們雖然也通過個人媒體發布自己對中國的一些看法和想法,但是比較認真嚴肅地把在中國發生的故事用日文寫出來,然后(中日雙語)出版,再在日本公開上市(還是第一次)。
每年大概有300來人來參加征文活動,都是真名實姓的,從參與人員來看,其中包括國家公務員、外交官、大學教授、普通家庭主婦、學生等等,只要去過中國,這些日本朋友都可以用日文把自己的故事寫出來。他們沒有隱瞞自己的觀點,在中國的感受確實打動了他們。比如說,前年獲獎的一個日本小伙,他是在一家24小時便利店里負責中國商品的采購,他們店里面擺的產品很多來自中國。在他第一次去中國的時候,感到日本民眾對來自中國的產品感到擔心,所以他把從原材料的衛生管理到出口日本的整個路徑全部考察了一遍,去了大連和青島的工廠。他非常感動,把這個過程寫了出來,他在文章中真心呼吁及希望日本能夠正確理解“中國制造”這個詞。“如果你們像我一樣去了中國,到現場看一看,你們就知道這個產品是可信的,質量是過關的,各個方面都是令人放心的。你們去了中國也會和我一樣成為中國的粉絲?!睆哪撤N程度來說,這篇故事打消了很多日本朋友對中國制造產品不放心的念頭。所以我說日本朋友講中國故事所產生的效果可能比我們自己講中國故事會更好一些。
澎湃新聞:我們再回到“漢語角”,這個活動您大概辦了多少期?您估計到目前為止前前后后有多少人參與了?這期間您有沒有遇到過一些困難,或是剛才說的那種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
段躍中:我記憶力還比較好,今天(2022年7月3日)正好是第707次“漢語角”,這個活動是2007年8月5日開始的,馬上就要第15個年頭了。我還記得第一次舉辦的時候,夏日炎炎,當時來了23個人。后來經過大家的努力,參加的人越來越多,并且不管刮風下雨大家都堅持來,累計大概有3萬多人(參加過),多的時候一次有近200人,少的時候也有十幾個人。我們每個星期都有“漢語角”,固定是在周日下午2:00~5:00舉行,新冠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斷了不到半年,后來就改為線上了。
我們第600次“漢語角”的時候,在公園做了一個很大的活動,孔鉉佑大使還專門寫了賀信。“漢語角”基本的流程是這樣,下午2點到3點自由交流,來自各地的人互相認識,見面之后就報個到、簽個名。3點開始就是全體會,第一次參加的人一定要用漢語、日語兩種語言做自我介紹,日本朋友先用漢語,中國人就先用日語介紹。然后每次基本上都有一個主題發言,請日本朋友或者中國朋友講一些中國的最新發展變化,有時候也請一些外界知名的學者發言。4點以后是分小組討論。我記得有一次北京開通了新的地鐵,有一位日本朋友從北京剛回來,拿著《北京晚報》從機場專門趕到“漢語角”,向大家介紹北京新的發展變化;也有到過張家界旅游回來的朋友,拿著自己拍的照片分享說從來沒看過這么漂亮的風景,像這樣的故事太多。
澎湃新聞:在您堅持舉辦“漢語角”的過程中有遇到過一些困難嗎?
段躍中:困難很多。我們的活動是完全免費的。對我的公司來說,發通知、寫稿子、組織、請老師演講、復印材料等等這些張羅的過程,雖然看起來算不了什么,長期來說也是一個開支。從我個人家庭來說,一開始時孩子還小,愛人有時候也會有一些的怨言。
“漢語角”開始是我們夫妻兩人一起創辦的,后來在運營的時候,家人難免會覺得我老是把時間給了這個活動?,F在孩子們覺得,父親已經成為了中日交流的橋梁,所以他們想今后不光要在中日兩國間發揮作用,還要為國際交流做點什么,這也許是因為我這種倔強或者說堅持給他們帶來的一點影響吧。

段躍中在自己的工作室接受采訪。 澎湃新聞 圖
對未來的中日關系持樂觀態度
澎湃新聞:在日本這么多年之后,您個人對未來的中日關系是不是還持一種樂觀的態度?
段躍中:我對中日關系還是持樂觀態度的。在日本生活了這么多年,我個人覺得今后中國肯定會越來越發展壯大,中日關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就只會向好的方向去發展。從民間來說我們也沒有別的選擇,我們會繼續努力做出版工作,通過出版平臺來促進中日之間相互了解??偟膩碚f,要維護好中日關系,關鍵還是要做好民間交流,這種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但現在絕大多數日本人沒有去過中國,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讓這些去過中國的日本朋友講述中國故事,把中國的發展變化講述給更多的日本朋友聽,我想這樣會影響到更多人,改變他們對中國的一些看法。
澎湃新聞:今年是中日邦交正?;?0周年。我們放眼未來的50年,也回首過去的50年,中日友好七團體的很多成員現在都白發蒼蒼,中日關系的未來肯定還是托付給下一代年輕人。您作為長期堅持在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推進工作中的前輩,對于未來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的兩國年輕人,有什么期待或者寄語?您認為中日兩國交流的接班人應該樹立什么樣的理念,又應該克服什么樣的障礙和誤解呢?
段躍中:對年輕人來說,就是要堅信中日兩國世世代代會友好下去的理念。當年的老前輩們,像毛澤東、周恩來、田中角榮,他們為中日邦交正?;龀隽司薮笈?。具體到每個人來說,我們要行動,哪怕是做一點很小的事情,就從自己先做起來。
年輕人要言行一致,如果要立志于成為中日友好的橋梁,必須先向老前輩學習,然后再不斷創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其實,每個人都是這個橋梁里的螺絲釘,大家都做一點事,這份能量聚集起來,這就是我對今后青年人的期待。
【人物簡介】
段躍中,1958年出生,湖南人,曾任《中國青年報》記者、編輯,1991年赴日本自費留學,2000年獲得新潟大學博士學位。30年來,他先后創立在日中國人文獻資料中心、創辦《日本僑報》、日中交流研究所、NPO法人日中交流支援機構等,主辦中日雙語作文比賽,2007年創立東京星期日“漢語角”,現任《日本僑報》出版社總編輯、日本湖南人會會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