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糟糕,拋開“絕絕子”和“栓Q”,我好像不會說話了!

2022-09-22 14: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emo了”“我真的栓Q”“絕絕子”……三句話不離網絡流行語,是當代年輕人交流的現狀。當一茬又一茬的流行語被制造出來,充斥了你我日常表達的時候,你是否意識到,逐漸習慣于簡單粗暴地表達,也許讓我們丟失了言語的美。

言語之美,原本是可以動人心扉的——

形容美人,可以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未見其人,就為之傾倒。

表達思念,可以說“可惜花兒不能久留待你歸來。為此特寄三枝給你,到時水仙花想已干萎,但終是來自紅巖土壤里的花,或能余香猶在吧。”字字含情,聽之動人。

品鑒美食,可以說“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膩,松而不滯,其工夫全在揚中,愈多愈妙。”讀之令人垂涎。

言語美不美,直接影響到交際和交流思想的效果。眾所周知,文藝作品很講究言語美。文藝作品言語不美,是很難打動讀者、起到感染人的作用的。不是文藝作品的文章,如應用文、科學論文也有一個美不美的問題。即使是平常生活中的個人言語,也有一個美不美的問題。這是因為,除了自言自語之外,無論寫或說,都是為了交際交流思想。或是敘述一件事情,或是問人家一個問題,或是向別人提出一個要求,或是發抒自己的感情。不管言語的內容怎樣,反正都是有目的的,都想要別人聽別人看的,都希望人家聽得進、看得懂并且有所反應的。

1

如何評判言語美不美

對于具體言語的美不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謂“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都是說人們對“美”有不同的認識。

討論言語美不美的問題,涉及言語的內容和形式。著眼于“內容+形式”整體, “文質兼備”的“美”,不但是評判文藝作品的言語美的標準,推而廣之,也是一切話語里表現言語美的標準。評論言語(說話作文)美不美,要重視思想內容,也要重視表達思想內容的言語表達形式,但不能為內容而內容,也不能為形式而形式。不能設想,一篇言語內容好而言語表達形式很差、文采劣質的文章是“美”的文章,也不好解釋有些人思想很壞,但很會說話作文,說出的話或寫出的文章很有文采的現象。

評判言語形式美的共同標準,筆者認為應該著眼于言語的表達效果。凡是有著最佳表達效果的言語形式,都是美的言語,而不論其是樸素的還是華麗的,是明白的還是含蓄的,是通俗的還是艱深的,是規范的還是破格的,是短的還是長的。這個美的標準是言語的功能、言語的目的所決定的。言語的功能是表達思想,進行交流;說話、作文要叫人聽,聽人看的,是要使人得到感染并有所響應的。美的語言表達效果一定很佳,不美的語言表達效果一定不佳。不能想象表達效果差的言語形式會是美的言語。所以,用表達效果的好壞來作為言語美丑的評論標準是合情合理的。表達的最佳效果就是言語美的本質。

表達的最佳效果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講“表達”。首先要把思想表達出來;前人所說的“辭達而已矣”(《論語·衛靈公》),“辭達”就是說言語能“表達”出思想就可以了。不能表達思想的言語,當然不可能是美的言語。所謂“詞不達意”“言語錯亂”,就是心中想的表達不出來,也就是沒有什么表達效果。

再一方面要講表達的“最佳效果”。單說“表達”或“辭達”還不夠,還應講表達的“效果”,而且要求“最佳的效果”。說一件事,言語可能有好幾種表達法,而且都能表達出思想;但在一定題旨情境里,只能有一種最佳的,即最美的,而其他的則不太美,甚至是丑的。總之,追求言語美,就是要追求言語表達的最佳效果。

2

修辭是“言語美”的方法

言語美的共同的普遍的標準是表達效果。修辭的目的是求得言語表達的最佳效果。具有最佳表達效果的言語,是最美的言語。而求得表達最佳效果的方法(或手段)便是要講究言語的修辭。一個人言語的修辭好,便能使言語美;一個人言語的修辭不好,他的言語也就不可能美。所以修辭是言語美的方法(或手段),而言語美則是修辭的目的。講言語美,實質上也是講言語的修辭美。

修辭是靈活機動地運用各種語言材料和各種表現手法,來切當地表達思想,以求得最完滿的表達效果的一種方法(或手段),所以修辭也可說是“言語美的藝術”。

修辭的具體方法,通常稱之為“修辭手法”。修辭手法概括起來有兩類:

一類是平實地記述的修辭,一般叫做“消極修辭”。這種修辭以“平實地記述事物的條理為目的,力避摻上自己個人的色彩。……其表達法式是抽象的、概念的、理智的”。它要求做到意義明確,倫次通順,詞句平勻,安排穩密。也就是要求言語樸素質直、明白清楚。通俗點說,不妨稱之為“平實修辭”或“樸素修辭”。這種修辭受語法、邏輯的約束最嚴。

另一類是生動地創造意境的修辭,一般叫做“積極修辭”。這種修辭是“以生動地表現生活的體驗為目的,……不采取抽象化、概念化的法式表達,而用一種特殊的法式表達。其表達的法式是具體的、體驗的、情感的”。這種修辭要求言語時創造一種聯想的意境,使言語華麗工巧、生動有致。通俗點說,不妨稱之為“意境修辭”或“華麗修辭”。所謂“詞格”“詞趣”之類,大都屬于“華麗修辭”。這種修辭有時候要突破語音、詞匯、語法的現成規范。

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都是修辭手法,它們都是“言語的藝術”,用得適當都能使言語美。但是有一種意見認為,積極修辭能使言語美,消極修辭不能使言語美。或者認為言語美只是文藝作品的事,文藝作品之外的言語是不考慮或不追求的。如說“公文事務語體、科學技術語體不追求什么‘美化語言’”“公文事務語體、科學技術語體往往不考慮‘成美’不‘成美’的問題”。這是對言語美的理解有誤解。他們不是從表達效果的好壞來看美丑,而是以積極修辭的辭藻華麗作為言語美的標準。這是不妥的。該華麗生動的言語用積極修辭固然美,該樸素平實的言語用消極修辭同樣也美。相反,該華麗生動的語言用了消極修辭固然不美,該樸素平實的言語用了積極修辭也未必是美。文藝作品固然要追求“言語美”,公文事務語體、科學技術語體同樣也有言語美不美的問題。只是不同的言語作品使用的修辭手法不完全一樣:文藝作品偏重于或多用積極修辭,公文事務語體、科學技術語體偏重于或常用消極修辭。例如廣播里天氣預報的言語,用的是樸素平實的消極修辭。如果去用積極修辭生動一下,反而會弄巧成拙的。試比較下面兩句話:

① 今天下午陰,明天有大雪。

② 今天下午天將哭喪著臉,明天有鵝毛般的大雪。

上面兩句,②用的是積極的修辭,生動是生動了,然而在天氣預報這樣的言語里,就不如①消極修辭美。因為從表達效果來看,句①有最佳的表達效果,句②在天氣預報里顯得有點可笑,效果不佳。誠如劉勰說:“指事造實,求其靡麗,則未足美矣。”(劉勰《文心雕龍·章表》)

總之,言語美應該以表達的最佳效果為準,而不應以積極修辭或辭藻華麗生動為準。文藝作品和非文藝作品都有個“最佳表達效果”的問題,所以都有個美不美的問題。該用積極修辭的地方就用積極修辭,該用消極修辭的地方便用消極修辭,“要之以適用為本”(王安石《上人書》)。該用積極修辭的地方,如果用了消極修辭,干巴巴的沒有一點兒文采,那就不適用,表達效果當然不會好;明明該用消極修辭的地方,偏偏去用積極修辭,以為那樣美,那也不適用,表達效果當然也不會好,那是越“修”越丑。

3

做到“言語美”的必要修養

加強生活修養

● ● ● ● ● ● ●

要對題旨情境有充分的了解,就要有充實和豐富的生活修養,這樣才能洞達社會上的各種人物,各種事情。如果做不到這點,就很難做到適應題旨情境。比如有的人在與知識分子談話時談笑風生,修辭很好,表達效果也很好;但在工廠、農村與工人、農民談話,人家都不大要聽,言語的表達效果不好。這不是他的語文修養差,也不是不會說話,主要是對工人、農民不了解,因此說起話來不切合工人、農民的口味。一個人如果要使自己的言語適應各類題旨情境,就必須深入生活,了解社會,洞達社會上的各種人物,各種事情。

加強思想的修養

● ● ● ● ● ● ●

言語雖是表達形式方面的,但它總是與思想聯系在一起的。俗語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就是說明了思想對言語的主導作用。劉勰說,“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龍·情采》)。這話很正確。一個文明的人要做到談話和氣、文雅、謙遜,如果思想上傲慢自大,不肯尊敬人,又怎能使言語和氣、文雅、謙遜?一個人滿口粗話、臟話連篇,反映了這種人心靈不美。所以,要言語美,在一般的情況下,首先要做到思想美、心靈美。另外,一個人言語不通順,不明白,常常是由于思維混亂引起的;所以學點邏輯,并在實際中力求不斷提高邏輯思維的能力,也是適應題旨情境所必需的。

加強語文修養

● ● ● ● ● ● ●

修辭是運用一切語文材料來表達思想的,語文材料掌握得怎么樣,對于修辭的好壞很有關系。語文修養好是言語美的重要條件。一個人語文修養很差,修辭也往往不好。要加強語文修養,便要通曉語言文字的各種可能性,注意學會標準的共同語,要最大限度地掌握語言的詞匯,要做到能熟練地運用語法規則,要通曉并能運用修辭的各種表現手法。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修養好的。但只要有決心,注意向別人學習言語,還要多讀點書,包括讀點語法修辭方面的書,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加以運用,是一定能提高語文水平的。

多思考,多推敲

● ● ● ● ● ● ●

言語(說話作文)要求得最佳的表達效果,一定要把所要說的想透。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再說再寫。只有“了然于心”,然后才能“了然于口”“了然于手”。尤其是寫文章,即使已經寫出來了,還需要反復修改,使文章的內容美與文章的形式美達到最完滿的統一。在這方面,前人刻苦修辭的經驗是值得學習的。古人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吟成五個字,用破一生心”“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等等,都說明了為言語美而做出的巨大努力,也說明為了使言語適應題旨情境而下苦功的情形。賈島的“僧敲月下門”句中的“敲”,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句中“綠”,都是幾經斟酌才定下來的。這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在修辭上一絲不茍的“推敲”精神。要使言語美,要使言語切合題旨情境,這種一絲不茍的推敲精神是不可缺少的。

《語言和言語問題研究》

范曉 著

2022年7月

內容簡介

本書呈現了語言學家范曉教授對“語言和言語問題”的研究和貢獻。范曉教授提出言語、語言、話語“三分”說:“言語”是交際的行為活動,是人類的一種能力;“語言”是由語音、詞匯、語法組成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是言語的工具;“話語”是言語(行為)的產物。作者認為:三者互相聯系,言語處于中樞地位;語言學(言語工具學)和言語行為學(包括言技學、言風學、言體學等)都隸屬于言語學;話語則是研究語言和言語行為本身的資料和素材。本書涵括了對語言和言語問題的理論思考,對語言(漢語的語法、詞匯等)的專題研究,以及對言語(行為)藝術(修辭、言語美等)的專題研究。

作者簡介

范曉,1935年4月出生,上海市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復旦語法修辭研究室主任、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研究范圍涉及語言理論、語法、修辭、方言、詞典等領域。在語言一般理論研究方面提出對語言、言語和話語的區分,在語法研究方面積極倡導“三個平面”的理論(簡稱“三維語法”),在言語修辭方面認為適應題旨情境是修辭的總規律。著有《三個平面的語法觀》《語法理論綱要》《漢語句子的多角度研究》《動詞研究》《短語》《漢語的句子類型》《現代漢語存在句研究》《漢語句式在篇章中的適用性研究》《漢語句子及其句式研究》《新編古今漢語大詞典》《簡明吳方言詞典》《范曉語法論文集》等20余部著作(含合著,且其中3部已譯為外文在國外出版)。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 。

原標題:《糟糕,拋開“絕絕子”和“栓Q”,我好像不會說話了!》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嫩江县| 松溪县| 长葛市| 高淳县| 基隆市| 长寿区| 钦州市| 合水县| 安吉县| 远安县| 改则县| 观塘区| 出国| 扬中市| 公安县| 苍溪县| 洛浦县| 中超| 张北县| 曲周县| 调兵山市| 石台县| 如皋市| 呼图壁县| 体育| 花莲市| 西乡县| 察雅县| 个旧市| 五指山市| 汕头市| 西峡县| 宣城市| 银川市| 晴隆县| 灵宝市| 平乡县| 永寿县| 福清市| 安塞县| 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