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50年50人|薩蘇:在感性中加入理性看待中日關系,會更有力量

中日“50年50人”專題報道組
2022-09-24 08:02
來源:澎湃新聞
? 全球速報 >
字號

【編者按】

1972年9月29日,中日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了兩國邦交正常化。

五十載冷暖起伏,半世紀滄桑巨變。共同的記憶、特別的聯結、持續的接力,過往的中日友好瞬間,觀照著當下時代激流里的行與思。

澎湃新聞聯合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推出“50年50人”專題報道,對話50載中日關系的塑造者、開拓者、踐行者,展望未來全球變局下中日關系“下一個50年”。

薩蘇說,他的自我介紹說起來有些復雜。

大學畢業以后,薩蘇在北京保利大廈工作,此后,又在美國通用電氣、AT&T、諾基亞、AMECO等公司工作,當了20年的IT工程師,然而,他最為人知的身份卻是旅日作家。他曾長久居住于日本關西的小城伊丹市,曾兼任《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現回到國內工作。

在日本居住與工作的經歷,讓薩蘇有了理解中日關系的不同的視角。

薩蘇。受訪者 供圖

感性中加入理性看待歷史,會更有力

澎湃新聞:您認識很多日本朋友,在您看來,日本民間是如何看待中日關系,又為兩國的交流做出哪些努力?

薩蘇:以住在我樓下的一位日本作家大城一美女士為例,她寫了一本書(《卡思米(一美)行遍亞細亞》),講的是一個日本女孩橫穿亞洲大陸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到當時中國的文化對于日本影響之深刻。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大城一美來到中國以后,發現中國和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中國其實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國家,比如大街上時髦的服裝。與中國的普通家庭接觸也讓她產生了深刻的印象,更讓她寫下這本書,以促進大家彼此之間相互了解。

澎湃新聞:這是上世紀90年代的案例,同時我們也會發現,每一個時代似乎都會有特定的時代情緒,它未必是真實的、確鑿無疑的,但總是會機緣巧合地成為浪潮,您怎樣看待如今彌漫于中、日社會中的情緒呢?

薩蘇:中日之間有時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最近中日關系出現了一些問題,我看到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我們還任重道遠。我花了很長時間做抗日戰爭的研究,看到在那個時代誕生了很多有氣節的中國人,那時候整個中華民族的表現讓世界為之動容。那之后就會想到,我們這一代人究竟應該為他們做什么,因為他們是我們的父輩、我們的祖輩,他們經歷了一場戰爭。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就是讓大家清楚地知道當時發生了什么,我們不忘歷史,同時讓我們也能夠共同去療愈戰爭造成的創傷。

現在看來我們其實做得還很不夠,整個世界這一代人,戰爭之后的這一代人,做得還不夠,所以需要我們的下一代人來繼續療愈戰爭造成的創傷。

我曾經到日本去,當時看到中國甲午戰爭時被掠去的定遠艦的建材,放置在日本人為其建造的定遠館里面。我當時第一感覺非常凄愴,曾經為國家英勇奮戰的這艘軍艦,它的殘骸就在這兒,當我去觸摸它的大門的時候,我突然產生另外一種感覺,大門居然是熱的,定遠館的大門是軍艦上的一塊裝甲,上面還有炮彈打的彈洞,后來才明白是太陽把它曬熱了,但當時我感覺它像一個人一樣跟我血脈相通,在跟我講述歷史的事情,它像一個老人在告訴我們什么是歷史,同時也告訴我們什么是溫度。

由此,我們也始終需要對話,需要有更多交流合作的平臺,使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在清楚認識真實歷史的基礎上,友好相處。

澎湃新聞:疫情剛剛發生不久,日本曾給中國送來一批物資,上面寫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個事情其實很好地推動了中日民間互相的理解、幫助,然后當時也有許多人去回溯了中日曾經的友好接觸歷史,或許我們需要的,就是一個又一個這樣的,體現著彼此的溫情與善意的時刻。

薩蘇。受訪者 供圖

薩蘇:其實這個事件對我來說還是蠻有沖擊力的,當初我還經歷過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汶川地震。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在日本每一個小便利店都可以看到一個捐款箱,為當時在汶川的受災群眾捐款。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心靈可以很近。

我們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中日之間解不開的結,是歷史問題,現在日本很多右翼也糾結于這件事情,始終說這是中日關系的一個重大的障礙。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在中日之間關系發展的哪一個時代,雙方都體現出了非常強烈的那種彼此友好的向往。這種彼此的善意實際上還是來自于地緣關系和歷史中長期的交往。我們甚至現在也可以看到,日本的經濟發展像個旋渦一樣,這個渦是跟著中國經濟走的,中國經濟好一些,帶著日本經濟也好一些,中國經濟差一些,日本經濟也會出一些問題。

澎湃新聞:所以我們可能更需要一種客觀的、理想的視角,去進入對中日關系的探討。

薩蘇:是的。比如吳阿萍事件。因為這件事情我當時也做了一個調查,調查到底有多少人還知道被東京國際法庭判處死刑的7名甲級戰犯是誰?調查的結果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當時進行東京國際大審判的時候,一共逮捕了118名甲級戰犯嫌疑人,包括日本前首相岸信介。這118名嫌疑人是日本當時對中國發動侵略的最主要的責任人。但是有個問題,當我在中文網上想查這118個人的名單的時候,我居然查不到。我在日文網上可以查到,但中文網上查不到,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其實這個背后就是說,抗戰神劇到處都可以看到,但是這種真實歷史的資料卻往往是落滿灰塵。

當我們在面對中日之間的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應該冷靜地去看歷史,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談問題,我相信會更加準確。現在我們有很多朋友只是從感性的角度出發,如果能夠在感性中加入理性,并不表示我們的調子會變低,相反的是,我們的力量會變得更加強大。

可以把日本當做鏡子來看這個時代

澎湃新聞:說回到中日的歷史交往,中日在歷史上其實很長時間是深刻地互相影響的,您認為中日關系是否可以從更遠的歷史中尋找破局點?

薩蘇:回顧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的歷史,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雙方的文化有同源性,我曾經在日本的太宰府看到一塊碑,上面立的是“和魂漢才”,立碑人是菅原道真,被稱為“日本的諸葛亮”。他為什么立這個碑?是因為當時日本在派遣唐使,他被問什么樣的人才最合適,什么樣的人是最成功的?菅原道真說首先要有日本的靈魂,第二要有中國人的才華,我看了以后還是很自豪的,中國古代對他們的影響真的很大,而且這個影響到今天也還能看到。

另外一點,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我覺得有些地方是可以相互借鑒的,中國和日本在發展的階段里都出現了很多問題,問題是類似的,解決方法各不相同。

比如說中國曾經發生過地溝油事件,日本也發生過,中國有過問題奶粉的事件,日本也是有過問題奶粉的事件,為什么這些事件都在社會大發展時期出現了,其實應該是跟社會的發展進程有關系。

所以我們也會發現,之前我們在中國看到的很多社會問題,不見得是政府的問題,因為中日雙方政體完全不一樣,但是也出現同樣的問題。這應該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大家都必然要經歷的。

日本戰后的30年大發展時代,他們有各種問題,包括貪腐問題、污染問題,都很嚴重,但是今天回憶起來,他們卻說這是日本非常輝煌的30年,因為這30年里他們取得了他們前輩所沒能取得的成就,而且他們也通過30年的這種奮斗認識到一個道理,日本其實不需要通過戰爭,而是用和平的方式就可以得到發展。

對我們中國來說也是一樣的,我們將來會認識到,盡管這個時代可能會有很多問題,但是我們依然會為這個時代而自豪。今天我們可以把日本當做一面鏡子來看我們這個時代,我覺得這種對比,比我們只看古代歷史的那種傳承和傳統文化的交流可能更加親切,可能對我們來說更有意義

薩蘇。受訪者 供圖

澎湃新聞:這一點在出版中也有反映。我們會發現近些年有很多反映日本問題的書被譯介到中國,也受到讀者的關注,并覺得可以以此作為一種警示,來更有效地調整我們現在的生活。

薩蘇:這種對比我覺得非常有意義,一方面是要看到問題,另外一方面還可以借鑒學習。

魯迅先生當年講過拿來主義,日本有什么值得我們拿來的?日本人做事,戰略上不見得怎么樣,但戰術上非常細致。我剛到日本去的時候,發現日本在很多地方是非常細膩,非常富有人文關懷的,這些非常細膩的考慮在將來對我們是很有價值的。因為我們中國是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別的國家可能上百年走過的道路,所以我們很多時候是把發展當做最重要的事情來做,發展起來之后,后面的問題是怎么樣讓人民過上充滿人文關懷的生活,舉個例子來說,畫人行橫道線,是畫在便于警察管理的地方,還是畫在大家過馬路最多的地方?這個本身體現出對整個社會的人文關懷,而這些在日本社會之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我也覺得這些可以是未來中日交流的重點。

澎湃新聞:中日文化交流在哪些部分可以持續向前推進?

薩蘇:有的,雙方國家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都是屬于國土面積和人口比例相對來說比較擁擠的國家,人口密度比較高,怎么解決一些問題,日本其實給了我們很多經驗和教訓。現在兩個國家發展的方向也很類似,都把高科技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我們兩國之間的相互合作,我相信它主要的合作方向會是增進人民福祉。不僅僅是說增進中國日本兩國人民的福祉,而且是增進整個世界人民的福祉。這些合作的前提都是日本要充分認識到中日之間有哪些存在的歷史,合作的前提是日本要充分理解中國的立場,要尊重中國的底線,要能夠在歷史的問題上有真正的悔悟,這樣才能共同促進兩國的發展。

【人物簡介】

薩蘇,本名弓云,漢族,祖籍河北,生于北京。1992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IT工程師、著名軍史專家、日本問題專家,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長期嘉賓。先后在美國通用電氣、AT&T、諾基亞、AMECO等公司工作,現為一家美國公司駐日的網絡工程項目主管。曾兼任《環球時報》駐日本記者,現回到國內工作。他曾出版過《國破山河在》、《尊嚴不是無代價的》、《退后一步是家園》、《京味九侃》、《中國廚子》、《嫁給太監》、《夢里關山走遍》、《與“鬼”為鄰》等書。

    責任編輯:張無為
    圖片編輯:朱偉輝
    校對:施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华县| 石嘴山市| 杭州市| 田东县| 左权县| 桐庐县| 新宁县| 噶尔县| 正定县| 元氏县| 观塘区| 斗六市| 车致| 鸡泽县| 徐水县| 瓦房店市| 靖安县| 东山县| 金湖县| 阜宁县| 民乐县| 昌黎县| 八宿县| 申扎县| 桐乡市| 镇江市| 山西省| 军事| 元江| 沐川县| 确山县| 南汇区| 遵化市| 汉川市| 福鼎市| 阳原县| 浑源县| 南乐县| 潍坊市| 科技|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