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吳國盛|狗年從立春起算還是從大年初一算?
立春時,微信圈有朋友轉發文章,提出“狗年應從立春起算”,感覺有點奇怪。上網一搜,發現“歲首”之爭相當激烈,跟中醫之爭一樣,到了傷感情的地步。草成一篇,以釋自己的疑惑,也就教于方家。
一年從哪一天開始起算,是一個人為約定的東西。這個約定就是歷法。立春起算還是初一起算,取決于你采用何種歷法。
現代中國人常見的歷法有兩種,一種是來自西方的基督教歷,我們今天稱之為“公歷”,一種是中國古代一直流傳到清朝的官方正統歷法,我們稱之為“農歷”。按照公歷,歲首是1月1日,我們今天稱之為“元旦”;按照農歷,歲首是正月初一,我們今天稱之為“春節”。這樣一說,似乎本文標題的問題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然而問題在于,“狗年”是什么意思?“狗年”這個說法的背后暗指的是哪一種歷法?
“狗年”出自干支紀年
狗年的說法起于屬相。屬相與中國傳統的天干地支(簡稱干支)相關。由10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個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搭配組合,形成從甲子到癸亥共60個干支。干支首先被用來記日,最早見于殷墟甲骨文,后來被用于記年記月記時。中國民間用12種動物對應12個地支,稱為屬相或生肖:子屬鼠、丑屬牛、寅屬虎、卯屬兔、辰屬龍、巳屬蛇、午屬馬、未屬羊、申屬猴、酉屬雞、戊屬狗、亥屬豬。所謂狗年,就是戊年。

什么是干支紀年?
給每一年做一個標記、起一個名字以便辨識叫紀年。紀年的基本方法是確定一個參考點(通常是元年),然后加上一個數字。相當于給出一個數軸,標定數軸上的某個點,只不過原點不是0而是1。比如,按照公歷,今年是公元2018年,意思是從傳說中的耶穌誕生那年算起今年是第2018年;在臺灣,今年是民國107年,意思是從中華民國建立那年起算,今年是第107年。
中國歷史上一直有兩套紀年方法并存。一個是年號紀年,即以某帝王年號或政權年號為參考點,再加上一個數字。比如康熙五年(1666年),慶歷四年(1044年)、永和九年(353年)、民國八年(1919年)等等,都是如此。
年號紀年法短時段好用,長時段不方便。比如你想算一下從康熙五年到民國八年過了多少年,就不好算。如果有不同的王朝年號并存,記錄起來也容易引起混亂。這就出現了第二套紀年方法即干支紀年法。理論上講,干支紀年法也包含“元點+數字”兩個要素。但是,干支紀年法的元點十分古怪,它不是基于某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而是歷法家為了歷法體系推算的需要,人為假定的一個起點。這個起點被歷法家稱為“上元”。不過,不管這個“上元”怎么定,只要把某一年的干支確定下來作為標準就可以了。歷史上,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布《太初歷》,這一年被定為丁丑年。從此,干支紀年法與年號紀年法同時采用。干支紀年法60一個循環,計算長時段比較方便一點。比如康熙五年是丙午年,民國八年是己未年,它們相差應該是60的倍數加13(已未-丙午)。如果你能夠大致知道它小于300大于200,那答案就只能是253。
說了半天,干支只是一種標記年的符號,并不涉及一年從哪天開始算起。如何定歲首,取決于歷法。干支紀年本身并不是歷法。

什么是立春?
中國傳統歷法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既有陰歷的成分,又有陽歷的成分。陰歷根據月亮的運動周期編制,陽歷根據太陽的運動周期編制。陰歷的優點是,人們根據月相就可以大致知道當天的日子。比如,滿月就是差不多十五,上半夜在西天看到半月就是差不多初七八,下半夜在東天看到半月差不多二十二。純粹的陰歷與太陽運動毫無關系,比如古代希臘的歷法和現代伊斯蘭國家的歷法就是純陰歷。他們那里的8月份有時候在夏天,有時候在冬天。可是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農耕文明與太陽的運動息息相關,所以,絕無可能采用純粹的陰歷。我們的祖先信奉陰陽互補的哲學,也沒有像古埃及以及后來的基督教世界那樣采用純陽歷,而是采取了陰陽合歷。
中國的陰陽合歷是這樣安排的:月份的設置完全依據月亮的視運動,約等于29.53天,因此有的月29天,是為小月,有的月30天,是為大月;朔日(月亮完全看不見)為每月的起點(初一);通常1年設12個月,約354.367天,但這遠遠不夠一個回歸年(約等于365.24天)的長度,于是用添加閏月(置閏)的方法,來使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實際的回歸年長度。
為了合理安排置閏,農歷必須有它的純陽歷根據,這個純陽歷根據就是24節氣。24節氣完全根據太陽的周期運動規律編制,是一種純陽歷。它們與來自西方的現行公歷有明確而穩定的對應關系:比如春分總在3月21日,秋分總在9月21日;夏至總在6月21日,冬至總在12月21日等等。24節氣中的奇數叫“節氣”,偶數叫“中氣”。比如立春為節氣,雨水為中氣。從漢代的《太初歷》開始,形成了統一的置閏規則:第一、冬至必須在11月;第二、兩個冬至間如果正好有12個月就不置閏,如果有13個月就置閏;第三、需要置閏時,在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之后設置,稱為閏某月。
24節氣可以幫助農民安排農事,也幫助歷法家置閏從而編制陰陽合歷,但它只是農歷的附加參照,本身并不是一種歷法。按照傳統的農歷,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把正月定為一年之始是夏朝的做法,殷商以十二月為始,周朝以十一月為始。今天之所以把農歷也稱為夏歷,就是繼承了以正月為歲始月的緣故。
有以立春為歲首的歷法嗎?
有沒有一種歷法把立春列為一年之首呢?有的。在中國歷史上,的確曾經出現過純陽歷的歷法,即由北宋著名學者沈括所創立的“十二氣歷”。十二氣歷根據太陽運動來編制歷法,完全不考慮月亮運動。它把一年分為12個月,參照節氣定月:立春為1月1日,驚蟄為2月1日,……大寒為12月1日。月亮的朔(不可見)和望(滿月)也在歷法中標注,但只是一種附加信息,幫助人們預測潮汐。然而,沈括創立的這個十二氣歷并沒有被皇家采納。
除了沈括的十二氣歷之外,在中國歷史上的確實際存在著一種類似的準歷法,這就是由星相家(算命先生)們在編寫八字時采納的歷法方案,現代有些人稱之為“干支歷”。星相家算命首先要掌握一個人出生時的年、月、日和時辰的天干和地支,所謂年柱(年干和年支)、月柱(月干和月支)、日柱(日干和日支)和時柱(時干和時支),一共是四柱八字。星相家的年柱與農歷的干支紀年不同。后者把正月初一定為一年之始,前者把立春定為一年之始。
星相家的月柱與農歷的月份也不同。星相家的月份是按照類似十二氣歷那樣的方式劃分的,即按照節氣不按朔望月來確定月干支。此外,農歷每年12個月,正好跟12地支相配,因此,并無設置天干的必要。而星相家為了湊足八字,所以人為規定了月天干。由于存在閏月,農歷里面用干支紀月會造成不連續性,實際上沒有什么歷法意義,因此,通常的農歷紀月時只用數字,不用干支。
星相家的日柱與農歷的干支紀日是一致的,只是起算時辰不盡相同。比如,立春日不是從子正(午夜12點)起算,而是從立春那一刻起算。農歷規定一日由子正起算,而星相家往往從子初(午夜11點)起算。
星相家的時柱與農歷的時辰不盡相同。一天12個時辰是人為劃分的,目的就是跟12地支相配,因此時辰也沒有設置天干的必要。為了湊足八字,星相家人為規定了時天干。
總的來講,星相家采納的這一套八字編寫方案并不構成一個獨立的歷法。由于它強調立春要從立春那一時刻起算,就導致了同一天分屬兩個月甚至兩年的現象出現,這根本不可能是一個嚴肅的歷法。在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頒布歷法是皇家神圣不可侵犯的獨特權力,私造歷法可處死刑,因此,星相家采納的這一套準歷法從未登上歷史舞臺,只在民間偷偷流行。因此我們可以說,歷史上并不存在什么農歷之外的干支歷。農歷采用干支紀年、紀日,與“干支歷”毫不相干。“采用干支紀年紀日”與“干支歷”不可混淆。
什么樣的歷法以立春為歲首?沈括的“十二氣歷”、星相家所謂的“干支歷”。需要強調指出,這些歷法都不是正統的農歷,不是從未實施,就是民間自行其事。按照正統的農歷,正月初一為一年之首。作為農歷干支紀年的狗年,當然也從正月初一算起。
為什么會有“立春起算”和“初一起算”之爭?
既然農歷狗年當然是從大年初一起算,為什么還會有越來越激烈的起點爭論呢?皇權政治的結束、農歷喪失官方正統地位、星相家乘機爭奪歷法正統,是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年的皇權政治,也完成了一次重大的歷法改革,即在廢除皇帝年號的同時,廢除中國傳統歷法,采納來自西方的耶誕歷。民國的革命家在與傳統告別方面非常激進,不僅歷書上不準印刷農歷日期,一度甚至禁止漢族人民過最重要的節日“過新年”。然而,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豈能如此輕易割斷?漢人的傳統節日怎么可能一下子廢除?由于廢禁舊歷效果不佳,最后不得不中止禁令。然而,在這段廢除農歷的真空時期,民間星相學家的歷書開始流行,正統農歷與星相歷書開始在民間混淆,為今天的歲首之爭埋下了禍根。
本來星相家主張的“干支歷”與農歷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歷法:所謂“干支歷”是純陽歷,農歷是陰陽合歷。星相家完全可以獨樹一幟,公開宣揚自己的歷法。但是,新文化運動以來,破除迷信是時代主流,星相算命屬于被打擊之列,不敢過份大張其鼓,只能借著民俗學的名義,在傳統農歷的框架中為干支歷張目。但這樣一來,就把許多概念搞混了。
傳統農歷的捍衛者為什么對星相家在干支紀年問題上的攪混水無比憤慨呢?深層的原因是,皇帝年號取消之后,傳統農歷只剩“干支紀年”這一種紀年方法了。它不能出現歧義,權威性不能動搖。過去年號紀年與干支紀年相搭配的時代,年號紀年由皇家發布,一言九鼎,民間算命先生在干支紀年問題上做些手腳,無礙大局。誰都知道康熙五年即丙午年是從正月初一起算。但是現在皇帝年號沒有了,干支紀年若是被誤解成從立春算起,那整個農歷就亂套了。比如,公元2010年2月14日是農歷庚寅年的正月初一,公元2011年2月3日應該是農歷辛卯年的正月初一,但若按照干支紀年從立春算起的“星相家法則”,這兩個日子就都是農歷庚寅年的正月初一了。何其亂也。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續把耶誕歷(公歷)作為國家歷法,對傳統農歷則一直不置可否,這是導致歲首之爭得不到權威判決的一個外部制度原因。網上爭論的一般情況是,傳統歷法家堅持正月初一為歲首,民俗學家(星相算命家)主張立春為歲首。
2017年5月22日,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發布了《農歷的編算和頒行》國家標準。這個國家標準規定農歷歲首為正月初一。這個標準為歲首之爭提供了一個權威的判決。
出生于立春和大年初一之間的人應該屬狗還是屬雞?
回到本文標題所提出的問題,今年生于立春和大年初一之間的人應該屬狗還是屬雞?我的回答是,都可以,取決于你怎么理解屬相。如果你認為屬相的基本功能是供算命先生算命之用,那你就屬狗。如果你認同屬相的基本功能是幫助記住出生的農歷年份,那你就屬雞。

本文先后刊載于吳國盛博客與“科學的歷程”微信公眾號,經吳國盛教授修訂并增加了有關“2017年5月22日,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發布了《農歷的編算和頒行》國家標準,規定農歷歲首為正月初一”等最新內容后授權澎湃新聞轉載。為應時,原文發表時“羊年”相關字樣在轉載時改成了“狗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