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涼山一中學校長談教育:上學的女孩兒才是涼山翻身的真本錢

央廣網
2018-02-13 14:04
教育家 >
字號

記者結束在美姑縣的采訪驅車來到昭覺縣,與身披白色“擦爾瓦”披氈的勒勒校長面對面,聽他的故事和他的“教育經”。在前往下一個采訪目的地的途中,記者從車窗上閃過的大山大溝,聯想到了從非洲山地走向世界體壇的那些運動健將。身懷攀援懸崖絕壁絕技的涼山好漢也能在山地間健步如飛,可是走出屬于涼山人的路卻滿是“荊棘”。涼山彝族自治州在新時代發展之路上如何才能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勒勒:一個學生改變一個家庭

街燈給昭覺縣城籠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安頓好住處記者來到街上,由街心的小圓盤延伸開去有四條街,記者選擇了最寬的解放路,步行了五六分鐘就走到了盡頭,穿過橫著的一條路,就是四四方方干干凈凈的小廣場。

在這個寒冷的冬季,萬物都渴望著溫暖。彝族人敬畏火、崇拜火,即使在廣場四角的立柱上端也安放著一團火樣的標志。返回路過路一側的一戶住家門口,三位婦女圍坐在一個竄著火苗的小鐵盆在取暖,近處看時,兩位在邊嚼饃邊聊天,看來這是他們今日的晚餐。見我給她們拍照,其中的一位從攥在手里的小塑料袋里取出半個雞蛋大小的肉塊遞給我,我向她作揖表示謝意。

在涼山的寒夜,我感受到了昭覺人送給我的一絲溫暖。

簡餐結束,火盆的余熱消耗殆盡,三位婦女也將各回各家,在冰窖一般的室內度過慢慢長夜。

在寒冬臘月里涼山人用火盆抱團取暖。

當又一個清晨刷過寒夜,我們感受到了小縣城的可愛之處,這里曾經是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1978年州府牽往如今的西昌市,昭覺縣隨即蕭條。原來,夜幕中看到的街心小圓盤上佇立著的是革命烈士紀念塔,這是昭覺人心中的圣地,一個充滿生機帶給人們希望的地方。僅僅兩三分鐘的車程,我們就穿過海子巷拐入了一個小市場,不足百米的盡頭是紅旗小學和挨著的昭覺縣民族中學。

跟隨校長勒勒的腳步拾級而上,穿過陰冷的樓道,進入空間挺高的辦公室。室內如同冰窖,勒勒彎腰打開地上的電爐,招呼記者取暖。結束了面對面的訪談,我們也未感受到電爐絲的溫暖。奇怪的是,門框的下端是懸空的,離地至少有三寸。為什么留出這么個空間?得到的答案是,為了送放報紙信函和師生們的意見建議。

勒勒健談。記者試圖通過與這位校長的對話,嘗試了解他和當地的教育歷程,了解涼山人的觀念變化。

記者:說說您的故事吧?

校長:我有五個兄弟姐妹,只有我一人靠讀書走出了大山。我改變不了我的姐姐妹妹,但是我正在改變他們的孩子。

這是一位有擔當有責任的涼山男人,勒勒說他的父親、弟弟和母親已先后離世。為了姐姐妹妹孩子們的前程,他在妻子的支持下,租住縣城附近的房子,讓幾個孩子全都上了學。

勒勒的信條是:“只要家里有一個孩子上了學,并找到了工作的人,就可以改變一個家庭,甚至改變一個寨子的命運。”

記者:像你家這樣的人家多嗎?

勒勒:以前特別少,現在特別多。大人們想方設法省吃儉用都要讓他們的下一代接受教育。

記者:對未來怎么看?

勒勒:我相信,讀書可以讓孩子們走出大山,人生之路會走得更遠。

“放羊娃”莫色拉博過上了領工資的生活

一條新聞讓“懸崖村”一夜成名,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牽掛,讓更多如“懸崖村”一樣的貧窮村得到改善。寒冬臘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大涼山腹地,在昭覺縣三河村、解放鄉火普村體察民情,與干部群眾一起共商共議精準脫貧之策。

“懸崖村”是阿土列爾村的新聞名。從去年下半年開始,17段藤條編制的天梯被鋼管天梯取代后,一切都開始發生了變化。

這是一條由政府投資上百萬元資金,耗材120余噸鋼材,由6000根鋼管鏈接而成的新路。2017年6月30日投入使用后,鋼梯猶如一棵樹,電力、4G和WIFI信號如同攀附在樹上的枝蔓一樣攀援延伸,進了大山深處的村子,助農取款服務點、衛生室和幼教點,給村民帶去了新生活,催生了傳統村落的新生活。

懸崖村人收獲的是可以觸摸得到的踏實和安全,切身感受到的是向往美好生活的那股勁和自信心。

蜀道難是制約四川省多地發展的瓶頸。通天之路給當地政府帶去了新希望。懸崖村“第一書記”帕查有格說:“體驗爬鋼梯進村入戶體驗的游客幾乎天天有,最多的時候每天有一兩百名游客。”

當地人告訴記者:“我們昭覺的好東西有很多”。距縣城百余公里,古里大峽谷就是大自然的恩賜,這條總長13公里,最寬處約2公里,谷深為2200米的大峽谷,海拔在620至2800米之間。地質結構獨特、地形地貌奇異獨,光熱資源豐富,原始生態多樣性完好。

春江水暖鴨先知,商人的觸角尤為敏感。四川投資集團抓住在了這個機會,出資6億多元資金,在當地打造高山峽谷旅游業。已于1月15日率先開工建設的勒爾——大平臺纜車索道建成后,將為大山兩端的人們提供一條安全、暢通、欣賞大自然美景的空中道路。后續投建的懸空觀景平臺、飛拉達、溜索等旅游設施項目將于2022年完成。

“懸崖村”人的好日子來到了

村民稱之為“懸崖村飛人”的29歲小伙子莫色拉博被旅游公司相中,他憑借一身絕技成為攀巖領隊,開始領取每月3000元的工資。可以堅信的是,如莫色拉博一樣的能人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但是,記者關注的問題是:與幸運的莫色拉博一樣找到掙錢門路的這個群體能有多大,能夠走多遠?

殘酷的現實告誡人們,這是一個比以往更需要知識的時代。

記者采訪了家住“懸崖村”支爾莫鄉勒爾村勒爾社29號的某色布且,是昭覺縣民族中學初13班的學生,他家有6口人,除爸爸媽媽外,他有三個妹妹。家里很困難,只有5畝地,主要種玉米和土豆,但是他4歲、6歲和10歲的三個妹妹都上了村里的幼兒園、學前班和小學。某色布且說:“我喜歡上學,我們村里上初中的只有我和另外一個男同學,所以我們很珍惜現在的上學機會”。

來自大山里的孩子在昭覺民族中學寬大敞亮的教室上課。

水瘦,寒氣浸肌,行走在這個季節的大山之間,更能體會到貧窮的滋味。昭覺縣是被列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11個重點縣,當地人告訴記者,最難熬的就是冬季,在這個室內比室外還要寒冷的季節,人們圍在小火盆邊抱團取暖早已成為一種習慣,更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渴望溫暖是人類的本性,但是,對涼山人而言,這是一個挺遙遠的夢。

上學的女孩兒才是涼山翻身的真本錢

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主,是人類存活的本能要求。唯有讀書才能讓人類心生希望,通過勤學累積獲得的知識才能拓展人們的視野。視野不僅決定著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而且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能夠走多遠。蝸居于大山深處,靠天吃飯的“山民”們缺少的正是知識,走不出大山,看不見山外之山,也就擺脫不了貧困和愚昧。

2017年秋天,注定是昭覺縣民族中學的收獲之年,學生勒伍布堵木以總分514分的成績排名涼山彝族自治州一類模式高考的第三名,被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錄取。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昭覺縣民族中學現有3825名學生,其中初中部2545人,高中部1280人。隨著交談的深入,記者感覺到了校長和老師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校長勒勒說,他和他的同事們對傳道授業解惑的理解尤為深刻。

記者:有困難嗎?

校長:有,缺老師,現在只有139名,還缺285名。

教師的素質如何?勒勒以自己為例,從學歷結構看還不錯,本科學歷95人,專科學歷41人。但是,年紀大一些的老師都是通過專升本獲得的本科學歷,我就是其中之一,仍需要繼續提高。勒勒說:“我特別特別喜歡現在的崗位。我非常幸運,從高中到中專到大專,最后拿到了本科學位”。勒勒感嘆:“很多老師都非常不容易,以前的農村太窮了,好不容易上了小學的占多數,讀初中的是少數,讀高中更是鳳毛麟角”。

記者:如何解決?

校長:我的建議是,留住現有的老師。保住王老師兩口子這么優秀的老師。走一個老師那是對整個縣城,乃至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大損失,所以我們在各個層面都要尊師重教,特別是對一些外來的教師,要高度尊重他們,從生活和政治上要關心他們,讓他們的價值最大化。

記者:為什么要留住王老師夫婦?

校長:一次,我查晚自習,發現歷史課王光甫老師講課講得激情澎湃,學生聽得簡直入了迷。王老師還是班主任,夫婦倆都在學校任教。可是,有一天,我聽到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放假回云南老家的這對夫婦不回來了,那邊的學校承諾要高薪聘請他們。

這么優秀的兩位老師如果走了,是對我們民族中學最大的損失。我在電話里說,你們夫婦的路費我個人出,請你們一定來涼山面談,如果不能來我去見你們。他們耗不過我,于是王老師獨自來了,我們在西昌見過面后,我又趁熱打鐵邀請他到學校聊了三個小時。

記者:目的達到了?

校長:我們倆感動啊,都流下了淚。我說,王老師,我不是為我個人,我是為了昭覺民族中學現在和今后所有的孩子的前途,你到大理的作用和價值沒有在這邊大,大理那邊的老師多,從個人發展看,你去就變成了普通的教師,但是在昭覺民族中學,你就是個響當當的人物,你就是一個標桿,你能發揮的作用太大了,你渾身上下都是正能量。工資低是事實,實在不行,我把一半的工資砍下來給你。

記者:你衡量好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校長:能達到三種境界就是好老師。一是得到領導、校長的尊重和認可。二是身邊的同事都尊重你認可你。三是你的學生愛戴你。

記著:你讓王老師夫婦沒有了退路。

勒勒:其實,他們留下來以后,我的心理還是很歉疚的,每個人都有實際困難,王老師夫婦舍不得家里幾位70多歲的老人。我也知道很難割舍,但是我說搞教育需要有激情、有奉獻,不能顧著家里把事業丟掉了。我說我完全相信你可以成為一個名師,我就這樣跟他講,最后他就哭了,他說,我死都要死在這兒,絕對不走。他還用力拍了茶幾,最后我們倆就抱在一起。我說老王,以后不管怎么樣,我們都要走在一起,不管干多少年,都要好好地拼,把所有的力量用在民族中學的孩子身上,為了彝族同胞大山里的孩子而拼,我們最大的成就,就是等退休以后,回味當年是怎么培養他們的,這是一種享受。

記者:王老師的愛人也回來了嗎?

校長:回來了,王老師給他愛人打電話說他改變主意了,你現在就找到對方說我們不去了。但是對方要讓賠6萬塊錢。當時,我頭腦一熱說我來給。還好,最后對方打了幾個電話也就不了了之了。

記者:現在他們都挺好吧?

校長:非常好,現在他們都在這里上班。還有,我們的李世勇老師是從川師大畢業的,他教出來的學生很優秀,最后他要去資陽上班,我們又想方設法地把他拉回來。像這樣的例子很多,都想走,因為我們這里艱苦待遇低,對方給的待遇太有誘惑了。人總是有私心的,但是我們用真誠想方設法地把他們拉回來,我們不為別的,我們就要在這兒拼,實現人生的目標。

記者:待遇也是留住老師的基本條件。

校長:是的,呼吁從中央到省到州縣,都要關心偏遠地區老師的待遇和生活。經濟上要提高他們的待遇,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人都是自私的,生存都有問題了還怎么講貢獻呢,所以待遇有待提高,包括我的代課老師我都心疼他們,一個月拿2500元,能干嘛?

記者:月薪2500塊錢,一周上多少節課?

校長:平均工作量12節課,不少于16節課,一般一周要超六節課。

記者:一個班多少學生?

校長: 3285個學生只有50個班,平均66個,最多的班有90個學生,超一個教育局是不允許的,但是沒有辦法,我們別無選擇。

記者:怎么理解教育脫貧攻堅?

校長: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幫助下,靠天吃飯的農民把肚子饑荒的問題解決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解決腦子饑荒的問題。要依靠教育來解決這個問題,先讓大家站起來,思想上要站穩。我個人認為,在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后,精神扶貧比物質扶貧更重要。有一個領導曾問我,他問你對精準扶貧有什么建議?我說一個是把寬廣的公路修到家門口,村村戶戶都通路,讓先進的東西進來,讓大山里的人們走出去。第二是把學校修在他家門口,鄉中心學校要辦大辦強,把最優秀的教師派到鄉村去,解決這兩個問題,二十年后就會有大改變。

記著注意到,在昭覺縣民族中學注冊的3825名學生中,初中部2545人,女生占到47.4%,高中部1280人中,女生占到45.1%。

自“十二五”至今相繼投入的75億元資金,給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各級各類學校帶來活力,彝族同胞從抵觸、躲避到主動送孩子上學讀書,折射出的是珍貴的理念變化。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涼山彝族自治州在新時代發展之路上如何才能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幸福之路?我們堅信,在國家巨額資金的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各項基礎設施都在快速推進,各項惠民政策都在逐一落實中。但是,彝族兄弟姐妹要想真正融入到幸福生活中,知識是核心。學習如同吃、喝、拉、撒、睡,外人替代不了,唯有依靠自身的努力。記者在涼山州腹地采訪后的深刻感受是,希望就在涼山人的眼前,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尤其是女孩子送入學校,越來越多的女孩子喜歡上學,母親是涼山人的希望所在。記者喜歡勒勒說的一句話:“上學的女孩兒才是涼山翻身的真本錢”。

(原題為:《上學的女孩兒才是涼山翻身的真本錢》)

    責任編輯:李敏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昌县| 龙陵县| 巴林左旗| 南华县| 马尔康县| 泗阳县| 钟祥市| 通渭县| 景德镇市| 沅江市| 库尔勒市| 郸城县| 新邵县| 田东县| 彭泽县| 潍坊市| 昭通市| 汽车| 全南县| 西充县| 楚雄市| 陆良县| 陆丰市| 时尚| 张家口市| 横峰县| 淮安市| 偏关县| 唐山市| 博客| 大荔县| 永仁县| 英山县| 沛县| 石河子市| 略阳县| 大邑县| 新干县| 汉沽区| 永兴县| 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