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隱秘的女皇》⑨ | 一國不容二主,母子間的權謀紛爭
昨天,我們了解到的是:宋真宗因為疾病纏身,提前為兒子趙受益舉行冠禮,冊立為太子,將其正式作為自己的接班人進行培養。與此同時,朝廷上風起云涌,黨爭不斷,后宮的劉娥也在忙著布局,為自己提升身份,掌控京城禁軍,還在前朝大臣中物色到了新的同盟軍。
昨天,我們了解到的是:宋真宗駕崩后朝廷的人事變動,風起云涌,波云詭譎,有人倒臺,有人升遷。劉娥安葬了宋真宗,也一并安葬了宋真宗癡迷的天書,又以霹靂手段重新調整宰執隊伍,翻開“國有二圣”的歷史新篇章。
接下來,她將如何進行朝臣之間權力的平衡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權力的平衡
宋真宗去世后,留下一個黨爭不斷的混亂朝堂,待劉娥、宋仁宗母子收拾亂局。
宋仁宗即位的第二年,劉娥下詔,將乾興二年改為天圣元年,這標志著宋仁宗朝的正式開始。
這份詔書,與其說表明宋仁宗下決心恪盡職守統治天下,不如說流露出劉娥想在新的政治環境力圖作為的野心。
十四歲的宋仁宗讀完內侍送來的改元詔書,不禁痛哭流涕。其中緣由,除了難舍父子之情,還因為他明白,一旦改元,自己將正式接手王朝重擔。這對缺乏政治經驗的宋仁宗來說,根本無力承擔。
而此時,劉娥仍牢牢掌控最高權力,是國事的真正決策者,朝廷發布的各項政策方針,體現的其實是劉娥的統治理念。

宰相丁謂的倒臺,讓劉娥發現:過于依賴某個宰相,容易讓自己陷入消息閉塞、權力失控的境地。
因此,她在不改動中樞體制的情況下,加強對二府人事的控制,一方面重用有能力的官員擔任宰相,一方面提拔親信作為耳目,保證自己對中書門下的控制。同時,她還采取多種渠道與官員溝通,保持信息的順暢。
馮拯成為首相,在政事上注意聽取宰輔們的意見,宰輔們與劉娥分享權力。對于這種狀態,書上有一句話:
“馮拯外柔內剛,擔任首相期間,宰輔們與劉娥之間既保持克制又互相尊重,雙方權力呈現一種平衡態勢。”
在馮拯病倒后,劉娥決定挑選一個能為自己所用的人擔任宰相。錢惟演是她首先想到的人選。
錢惟演屬于外戚,外戚掌握朝廷大權,向來為人所忌,加上此人善于鉆研,奸佞無常,在臣僚當中名聲較差,很多人對他非常反感。
這讓劉娥任命錢惟演為宰相的計劃受挫。隨后,她又想起王欽若。
當年,王欽若支持還是太子的宋仁宗,受到劉娥猜忌,縱使丁謂將他排擠出朝。如今,劉娥大權在握,與宋仁宗的政治對立已不復存在,對王欽若的猜忌自然也隨之消除,反倒想起他昔日所立的功勞。
她需要找到一個機會,將王欽若從江寧府調回京城。

有一天,宋仁宗閑暇時練字,無意中寫下“王欽若”三個字。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此時恰巧王欽若有奏疏送至,劉娥靈機一動,將宋仁宗寫有王欽若名字紙條密封好,放進湯藥盒內,派遣內侍將此盒子送去江寧,賜予王欽若。
她之所以這么做,是吸取之前想任命錢惟演最失敗的教訓,繞過正常程序,以宋仁宗字條作為憑證,口諭宣王欽若入京。
等王欽若到達京城,劉娥才正式通知中書門下,將另外一位官員調任江寧,替代王欽若的位置。在朝中,此人名聲不佳,但他處事圓滑,加上劉娥巧妙利用了宋仁宗對王欽若的印象較好這一點,假借宋仁宗之手將王欽若召回任命宰相。
結果怎樣呢?
書上是這樣寫的:
“王欽若此番入相雖然有劉娥的支持和宋仁宗的賞識,但他沒有想象中那么如魚得水,反而感到處處受阻。
本來王欽若應該好好琢磨一下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可惜他喜歡受賄的毛病將他再度推向輿論風暴中心,讓他更加為人所不齒。”
這讓之前對他抱有期望的劉娥大失所望,便也對他逐漸疏遠。
在痛苦與煎熬中,王欽若的身體很快垮了,隨之去世。
改變的機會可能由他人賜予,人生的成敗卻由自己的品行決定。
這一點,在王欽若身上獲得了驗證。

任用內侍和外戚
劉娥貴為皇后,卻很難找到真正效忠自己的人。
大臣們都忠于宋仁宗,相互之間還進行博弈,劉娥只得走上史上太后臨朝的老路——重用內侍。這也使得羅崇勛、江德明等親信狐假虎威,氣焰囂張。
當文武百官與內侍發生矛盾,劉娥總是站在內侍一方。當官員揭露內侍擅權妄為的各種問題,她也是充耳不聞。
劉娥與劉美雖不再是夫妻,二人感情仍然不錯。她對劉美的兩個兒子特別寵溺,還常去劉府看望他們。這兩個名義上的侄子,并無功勞,卻因劉娥的寵信不斷加官進爵。
劉美的小兒子劉從廣,從小出入禁中,陪伴宋仁宗左右,后來娶了八王爺趙元儼的女兒。

除此之外,劉娥對劉美的親戚同樣給予特殊的關照。茶商馬季良娶了劉美的女兒,這讓他進入官場后一路暢通。
馬季良學問不高,升任館職時需要進行考試,劉娥擔心他無法過關,便派遣內侍賞賜馬季良飲食,還傳口諭讓他趕緊完成考試。
這“趕緊完成考試”的言外之意,主考官一聽就明白了,他們不敢違逆,分頭替馬季良答題。
關于劉娥任用內侍與外戚,以及治理朝政的綜合能力,書上用一段話進行概括:
“在爭奪權力的道路上,劉娥任用內侍、縱容族人,這無疑給她的身后評帶來了污點。
然而,劉娥在爭奪權力、打壓競爭對手和挑戰者的同時,仍用一系列手段有效地治理了國家,后人稱其執政十余年間,‘天下晏然’。”

休養生息的舉措
宋真宗晚年,國家財政匱乏,社會矛盾加劇,百姓民不聊生。
宋仁宗即位后,開始對冗官冗費進行改革,以此解決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問題。
劉娥以身作則,開始減少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開支。

除此之外,她采取各種方式來節省財政支出。比如,減少部分官員的俸祿;嚴格核算建筑費用;省并部門,減少行政開支;廢除職責重合的禮儀院;裁剪與軍事邊防無關的官員。
最重要的一項,則是鹽法變革。
在宋朝,茶、鹽等專賣屬于國家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而食鹽專賣最大的弊端就是,官方為了增加收入,除了蓄意提高食鹽價格,還會往食鹽中摻雜沙土等物,以次充好。這導致百姓需要出高價購買食鹽,卻吃不到好鹽。
一位叫王景的官員上書反應了此事,并提出采用商人銷售食鹽的方法。
對此建議,大臣們并不同意。因為,一旦通商,官府的鹽課收入勢必會有損耗,影響國庫收入。
即便如此,劉娥還是態度堅決地變革鹽法。她是這樣說的:“為了讓百姓能夠吃上干凈的食鹽,即便國家放棄數千萬錢也可以,收入損耗沒有那么嚴重。”
蒲州、解縣的百姓聽聞朝廷免除當地食鹽專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紛紛舉辦感圣恩齋慶祝。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劉娥雖然戀權,放縱親信,這并不代表她是個昏聵無能之人。她深知,想要治理國家,必須用能吏,所以非常重視任用賢才,也為此采取一系列舉措。
垂簾聽政期間,劉娥任用一大批能臣干吏,使社會呈現積極向上的面貌。
“好的政府離不開好的官員,而好的官員離不開嚴格的管理。”劉娥掌權后,為扭轉宋真宗后期官吏瀆職腐敗等問題日益嚴重的局面,多次以宋仁宗的名義下詔,對官吏進行嚴格的考核。
為維護統治,劉娥非常重視言官和言路,為此提高臺諫官的地位和重要性。正是在她垂簾聽政時期,宋朝臺諫勢力得到了興起。
為選拔官吏,獲得更多人才,劉娥將科舉錄取的標準再度放寬,錄取人數因此創下新高。
劉娥積極推動科舉改革,培養大批人才,才使得科舉考試成為宋朝最重要的入仕通道,也奠定了科舉考試在宋朝的重要地位。
通過以上種種舉措,宋仁宗初期實現了修生養息、政清人和的新局面。
結語
今天,我們了解到的是:劉娥在垂簾聽政時期,為維持權力平和采取的手腕,以及為解決財政匱乏和各種社會矛盾,她所采取的多項改革,漸漸實現了休養生息、政清人和的新局面。
垂簾聽政,國有二圣。在此情形下,劉娥與宋仁宗,又會有著怎樣的母子深情?讓我們期待明天的共讀吧。
圖片源于《清平樂》劇照。
原標題:《《隱秘的女皇》⑨ | 一國不容二主,母子間的權謀紛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