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神經技術能帶來什么?專家:增強語言功能,減輕帕金森癥狀
神經技術可以給健康人群和患者帶來哪些影響或改變?
9月16日,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簡稱TCCI)主辦的“面向大眾的神經技術”國際論壇在線舉行。4個多小時里,來自中國、美國、德國、荷蘭和新加坡的5位科學家,與近52萬人次的在線觀眾分享了對這一話題的見解和展望,同時進行問答互動。

華山醫院院長毛穎教授擔任此次會議主持,5位專家在會議上進行學術報告。 本文圖片均為 天橋腦科學研究院 供圖
此次會議上,天橋腦科學研究院應用神經技術前沿實驗室主任Gerwin Schalk教授介紹,神經技術可以讓中風或因其他疾病引起失語癥病患的語言功能增強,侵入式腦機接口以及大腦模擬技術,可以幫助嚴重帕金森病或其他運動障礙癥狀的人顯著減輕癥狀。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洪波教授則在會議中表示,他的團隊用3個顱內電極就實現了微創植入腦機接口打字,每個電極的等效信息傳輸率達到20比特/分鐘,期待未來能夠以盡可能小的代價幫助殘疾人恢復與外界溝通的能力。

會中,Nick Ramsey 教授分享腦機接口技術面向大眾的需求思考。
來自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的Nick Ramsey 教授介紹,一個58歲晚期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患者接受了大腦植入,通過解碼軟件算法和患者反復練習,每分鐘能夠輸入相當于兩個字母,準確率接近90%。電極植入7個月后,她可以在家實現連續32天的拼寫練習。
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關存太教授則指出,基于深度學習等算法的新型非侵入腦機接口技術,可以使得卒中患者的理解準確率從傳統腦機接口技術的70%上升到90%。
除了介紹現有最新成果,與會專家們對未來這些技術在更多人群中的應用作出展望。
柏林大學醫學中心的Surjo Soekadar教授認為,目前的腦機接口,主要是通過對大腦運動意識的解碼和感官的反饋,實現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的重建。下一代的腦機接口技術,將能做到解碼工作記憶、情感和運動集成,并通過自適應的調節和感官反饋,實現對大腦功能的穩定提升。
Gerwin Schalk教授認為,神經技術在健康人群中最先落地的,將有可能是睡眠調控以及緩解抑郁焦慮場景。他舉例說,通過神經技術產生能夠引起大腦積極反應的音樂,讓大腦和音樂韻律達成一致的節奏,起到幫助正常人個性化提升睡眠質量的作用。
針對“技術發展會不會導致人腦退化”的問題,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的Nick Ramsey 教授坦言,人類的情緒、動機、獎賞加工、與軀體相關的認知功能是沒有辦法被取代的,所以即使未來神經技術可以大大增強大腦,也不會導致人類大腦的退化。
如果神經技術可以解碼意識以及雙向調節,是不是未來可能干預和改變人的自由意志,這種倫理風險如何考慮?對這一問題,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洪波教授認為,以目前的研究水平,不用過于擔心倫理風險,遠遠沒有達到這一步,現在最需要的是繼續探索。許多年以后,我們真的有能力達到了這種先進的技術程度時,就需要非常關注倫理問題。
“我們現在關注的是用腦機接口修復腦,今后會關注增強腦,未來,我們能不能做到把手機芯片植入大腦,實現人腦和電腦的合二為一,只要動動腦子,就可以收發郵件、上網搜索?這是我們需要不斷去思考的問題。”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理工學院TCCI腦機接口中心主任Richard Andersen表示。
作為此次大會主持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TCCI轉化中心主任毛穎教授從一名神經外科專家角度出發去思考,他認為,許多提升正常人群健康的技術,都是先從醫療落地轉化的。當前,創新神經技術比如腦機接口、深部腦刺激、手術機器人已經在神經外科臨床中應用,給醫生帶來便利,給患者帶來福音,而發展趨勢是從表象到機理、從有創到無創、從單一學科到多學科融合,為未來造福正常人群打下很好的基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