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仁東逝世五周年:中國“超級天眼”建成,全因這位老人一個執(zhí)念
原創(chuàng) 編輯部 北美留學生觀察

20世紀90年代,有位科學家放棄高于國內(nèi)300倍的薪資,毅然選擇回國。
此后20余年,他帶領中國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無數(shù)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終于使中國在科學前沿實現(xiàn)了原創(chuàng)性突破,建造出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
中國天眼“FAST”。
他是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

90年代初,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不到30米,和美國相比差距巨大。
南仁東先生原在日本國立天文臺擔任客座教授,卻逐漸萌生出一股念想——
“別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
為了選址,他走遍貴州洼地;
為了中國天眼建成的希望,他被確診肺癌后,忍著病痛還要回到施工現(xiàn)場。
重病時,南仁東先生曾說,
“天眼如果有一點瑕疵,我們對不起國家。”

2016年9月25日,F(xiàn)AST主體結構終于落成。
南仁東先生親身奔赴,見證了這一奇跡。
他的故事感動無數(shù)國人,生命卻早已嚴重透支。
2017年9月15日,這個最懂天眼的人,與世長眠,享年72歲。
一年后,天上多了一顆“南仁東星”。
今天是南仁東先生逝世五周年,
永遠致敬,永遠感念。

01
1945年,南仁東出生在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qū)。
從小南仁東就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天賦,由于學習成績異常突出,屢受表彰,被視為神童。
1963年,年僅16歲的南仁東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優(yōu)異成績,奪得“吉林省理科狀元”稱號。
以超出錄取分數(shù)線50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真空及超高頻技術專業(yè)。

1968年7月,南仁東獲得學士學位。
還想繼續(xù)深造的時候,卻遇上“文革”,被分配到通化市無線電廠工作,一干就是10年。
恢復高考后,南仁東先后獲得中科院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此后接連跑了多個國家,主持完成了歐洲及全球網(wǎng)十余次對活動星系核的系統(tǒng)觀測,名聲大噪。
圈子里出了名后,有外企想用高薪聘請他,南仁東卻依然選擇回國,擔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的副臺長。
而后來天眼的建成,全然源自南仁東先生最初的一個念想。

1993年,在日本京東召開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lián)盟大會上,
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huán)境繼續(xù)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
南仁東當時就向同事表示:“我們也建一個吧!”
當時的國內(nèi)外環(huán)境是怎樣的呢?
國內(nèi):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不到30米。
國外:重大的全球望遠鏡計劃都不帶中國人參與。
南仁東的這句“我們也建一個吧”有多難實現(xiàn),可想而知。

從1994年開始選址,到2016年FAST最終落成啟用,南仁東花了22年。
這22年間他幾乎沒有任何節(jié)假日,也不敢浪費一天的時間。
用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因為工作沒做好,F(xiàn)AST停一天,國家就白扔12萬”。
這是一項中國史無前例的科學工程。
從無到有,從0到1,南仁東先生硬是帶領著無數(shù)中國科研者,扛起了這只大旗。
02
為了這項工程,他拄著竹竿翻山越嶺選址。
遇到過泥石流,他含著救心丸爬回埡口;
山上沒有路,他咬著牙走;
從北京到貴州的綠皮火車,他哐當哐當不知道坐了多少趟。

光是選址,南仁東就花了十幾年。
在這期間,他還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推銷員。
當時國家拿不出這么多經(jīng)費,他只能尋求合作單位的贊助,拼盡全力把這項工程推銷出去。
終于在2011年3月,F(xiàn)AST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一項項難題也接踵而至。

巨大的望遠鏡無法整體移動,南仁東就和團隊想出了通過移動反射面板,來調整觀測區(qū)域的辦法。
但這也意味著支撐和調整這些反射面板的鋼索能夠承受巨大的耐疲勞考驗,其耐疲勞性能必須達到規(guī)范值的兩倍。
當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生產(chǎn)這樣的鋼索。
怎么解決?只能自己造。
回想起當時的壓力,南老先生在生前采訪中曾這樣說過:
“欠了國家的,鄉(xiāng)親的,那么多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我有退路嗎?
每一次做的例行實驗,我都要在現(xiàn)場,大家一起。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鋼索。”

跟隨南仁東的學生和工作人員常說,
FAST選址的時候,南老的頭發(fā)和胡子還是黑的。為了這項工程,他把青絲熬成了白發(fā)。
現(xiàn)在中國的“天眼”已經(jīng)在瞭望宇宙。
這一目前全世界最大、性能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口徑達到500米,接收面積相當于30個足球場大小。
它有多靈敏?
科學家打了個比方,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機,也逃不過它的“眼睛”。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22年7月,中國天眼已發(fā)現(xiàn)660余顆新脈沖星。
可以說,“超級天眼”不僅是中國的驕傲,更是為全人類探索宇宙打開了一扇更寬廣的大門。
03
“超級天眼”初建成的時候,也存在不小的爭議。
光是建造就花費了6.67億人民幣,如此斥巨資,用來檢測茫茫宇宙中暗物質的存在、星際之間的交流、甚至用來搜尋外星文明。
值嗎?
有趣的是,當初我們建高鐵的時候,公知、鍵盤俠也是罵聲一片。中國現(xiàn)在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長遠的眼光。
就像有人覺得初中數(shù)學就夠用了,足夠解決生活問題,沒必要去學習高等數(shù)學那么多復雜的公式。
卻忽略了我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便捷生活,是因為有前人為后人砥礪前行,做知識和科學的探索者。

“天眼”的研制和建設,飽含著中國人對探索宇宙新知的向往。
宇宙從哪里來,又將到哪里去,是值得全人類不斷探索的。
如果沒有這口“大鍋”,我們可能永遠都探索不了地外信號和文明,也無法將其應用到如今的諸多相關領域。
如果沒有南東仁先生,我們永遠都沒有這個機會,做好這個準備,來等待地外文明的到來。

南仁東先生生前對家人說:“我特別不希望成為被人記住的科學家”,連遺言都是: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會。
他一生低調做人,卻憑一之力讓中國領先全球20年。
他創(chuàng)造的“超級天眼”更是在告訴后人,真正的科技和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做大做強。
如果年輕人越來越習慣拿來主義,差距是會越來越遠的。
從壯年到暮年,南仁東先生用23年時間,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
永遠緬懷南老,致敬科學精神。
原標題:《南仁東逝世五周年!中國“超級天眼”建成,全因這位老人一個執(zhí)念》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