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虛實結合方式,理解孩子之間的“方腦袋”“圓腦袋”
原創 陳佳露 文學報
書評
《有且僅有》是作家于是以好友林曉樺養育患有自閉癥譜系孩子的經歷為基礎創作的長篇小說。作品故事虛實相生,以2037年林頓的AI存檔日志與21世紀初母親林珊寫成的日志《靜海之家回憶錄》進行交替講述,在虛構和非虛構的交織中讓讀者看到了一個自閉譜系家庭的回憶和未來。

有且僅有,是數學里浪漫的概念,就像我們經常稱呼自閉癥的孩子是來自星星的孩子。這些孩子也許特別,但當我們用病人、怪胎、白癡、弱智、廢物等詞語去命名他們的時候,不單單是對社會邊緣群體的一種歧視,也忽視了這個群體真正的樣子。作者把他們命名為有且僅有的個體,是因為世間每個人在這一點是平等的。這種命名是有意義的,我們要在意識中為他們正名,同時也是為“正常”正明。就如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作者為“有且僅有”這個群體正名,會讓面對這個群體的我們有更開闊的心胸。從意識到認知、從研究到生活、從嚴正以待到輕松幽默,只有這樣去接納他們才能獲得力量,甚至高于愛的力量。

于是、林曉樺 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
顯然,作者不單單想為這個群體正名,也同樣在這部作品中蘊含了讓人深思的問題。面對自閉癥的孩子,怎樣做一個好老師和怎么做一個好母親或好父親?同時,作者也借助林珊的經驗向大家分享一些實用且溫情的教育方式。在林珊的回憶錄里,林頓說自己和爸爸是兩個方腦袋,林珊如是說道:“你的思維方式是方的,世界是圓的,但你不需要把自己的腦袋弄圓,方腦袋變成圓腦袋,那才真是壞了。我們只需要在方和圓之間造一個緩沖地帶,里面放的是你適應周遭環境的工具。”面對自閉癥的孩子,提前干預是一種科學的方式,但從內心去理解這種狀態是前提,我們無法改造孩子,只能試著用各種方式去激發孩子。作者在這本書中介紹了幾種方法,比如背誦穩定情緒法——在林頓情緒起伏的時候,林珊會選擇背誦類似《桃花源記》等古文來反復安頓孩子的情緒;不過度贊揚教學法——自閉癥的孩子對于社交是比較恐懼的,過度贊揚會帶有“社交”成分,適當的贊賞是鼓勵的,不必要的表情和聲音可能反而是負擔;太極肢體教育法——通過一些動作來讓自閉癥的孩子感知動作和力,譬如說讓他大概清楚摸小貓咪可以用多大的力度。

我們會發現,小說的敘述者是作者于是的朋友,她是一位堅韌的母親,字里行間我們都可以感知到她對兒子深沉的愛。但教育如果只有愛,我想在面對一些未知境遇也會碰壁,這位母親的做法既有溫情又有理性的判斷,并非憑借教條式的方式,而是在不斷摸索中找到讓孩子更能快樂成長的秘訣。不僅如此,林珊的丈夫內森也是一位自閉癥患者,兩人甚至經歷了感情危機。他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謝耳朵,而林珊做的,就好像劇中的佩妮一樣,用她調侃式的“以不變應萬變”,教會這乖僻的大男孩如何校準友情和愛情的界限。

溫情和理性,離開與重建,虛構及非虛構,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作者給予了這個群體一個靚麗的未來。在未來,林頓開發了“方腦袋”與“圓腦袋”交流的工具——腦波儀,由NZM智能公司出品。這個儀器可以讓自閉癥患者像正常人一樣實現日常的溝通。在林頓的日記里,有他的合作伙伴,有他的愛情故事,在他的世界里,這一天,他需要用“溫和、關切的態度”示人,就像手指觸摸到那朵絲綢小花一樣溫柔。
作者也許也想借林頓問這個世界:為什么譜系障礙患者從小要改變自己以適應社會?為什么所謂的正常人不能同樣做出一點改變?為什么要把正常的標準設置得那么僵化呢?這些問題是我們更需要思考的。
原標題:《以虛實結合方式,理解孩子之間的“方腦袋”“圓腦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