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進化的邏輯︱線粒體假說:為什么我們不是雌雄同體呢?
許多看似平常的現象,其實有著復雜的進化邏輯。比如,人類為什么會有男人和女人兩種性別,為什么我們不是雌雄同體呢?
這似乎是一個奇怪的問題,但客觀而言,雌雄同體確實“方便”。假設大家都是雌雄同體,彼此可以輕松達成合作協議:你讓我受精,我也讓你受精。你給我生一個孩子,我也給你生一個孩子。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省去了多少討價還價的口舌,必定可以大大提高生育效率,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這絕非毫無依據的無稽之談,要知道雌雄同體在生物界非常普遍,現存80%的被子植物都是雌雄同體——既可以產生精子,也可以產生卵子,在植物那里稱為花粉和花藥。低等動物雌雄同體現象也是隨處可見,比如蚯蚓和蝸牛等,全部配置了雌雄兩性器官,可以在需要時進行自我交配。部分脊椎動物也有雌雄同體現象,其中以魚類的表現最為搶眼,有的魚類甚至可以在兩種性別之間來回切換,比如金鯛可以從雄性轉為雌性,劍尾魚可以從雌性轉為雄性。
鳥類和哺乳動物情況則有所不同,它們屬于恒溫動物,很少出現雌雄同體現象。偶爾的基因變異可能導致雌雄同體,但并不足以改變總體格局。人類之所以分為男女兩性,就是繼承了哺乳動物的雌雄分化策略。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可能與許多因素有關,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線粒體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眾所周知,在受精過程中,只有精子頭部才能進入卵細胞,尾巴被丟在了外面,與尾巴一道丟掉的,還有精子的線粒體。這對于細胞核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對線粒體基因來說,卻等于遭到了無情的拋棄。
線粒體就像是寄生在細胞體內的微生物,有著自己的基因和代謝系統,主要負責為細胞提供能量,被稱為細胞發動機。從自私的基因的角度來看,線粒體也想把基因傳遞下去,它們有理由對自己的命運表示不滿。
線粒體的麻煩在于,它們的遺傳利益似乎與自身的任務相抵觸。線粒體在為細胞制造能量時,就像火力發電場一樣,生產過程充滿了各種危險,導致線粒體內部遍布電子和氧自由基,稍有閃失就會對基因造成嚴重的傷害,所以線粒體基因的突變率非常高。
自由基不但會對線粒體造成傷害,而且經常發生泄露,禍及細胞質與細胞核,成為機體衰老的罪魁禍首。當陳舊的機體不再適合繼續居住時,細胞核內的基因就會設法逃離,逃離的方式就是有性生殖。它們需要重建新的機體,并在其中安頓下來,自我更新之后,再耐心等待下一次逃離的機會。
這就是另一個用于解釋有性生殖的假說——線粒體假說。
問題在于,當細胞核基因逃離機體時,精子中的線粒體基因卻受到了不公正對待,意外成為推動雌雄分化的重要動力,直到推動人類徹底告別雌雄同體策略。
邏輯是這樣的。
在雌雄同體的生物體內,生殖細胞有可能變成精子,也有可能變成卵子。對于細胞核基因而言,兩者區別不大。但對于線粒體基因而言,前途卻截然不同。精子細胞中的線粒體基因根本沒有機會向下傳遞,變成精子就等于走進了死胡同。只有在卵子細胞中,線粒體基因才有希望。為此線粒體基因會想盡一切辦法阻止細胞變成精子——阻止生成精子相關的基因,因而也被形象地稱為雄性殺手基因。
雄性殺手基因明顯符合線粒體的利益,但卻不符合細胞核的利益。核基因更渴望成為精子,那樣可以讓更多的卵子受精,獲取更多的生殖回報。如此一來,核基因與雄性殺手基因就出現了直接沖突。為了確保生殖大業,核基因必須鎮壓雄性殺手基因,鎮壓方式就是抑制其活性,并因此影響了線粒體的產能效率,導致雌雄同體的動物體型一般都比較小。
明白了這個邏輯,就能明白為什么恒溫動物都已完成了雌雄分化,因為雌雄同體的動物產能效率太低,很難發展出恒溫性狀。只有雌雄分化之后,核基因解除對線粒體的限制,才能為機體提供充足的能量,維持恒定的體溫。
雌雄分化具有自我強化傾向。因為在單獨的雄性體內,保留雄性殺手基因等于自殺;而在單獨的雌性體內,雄性殺手基因的目標已經消失,因此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雌雄分化就會越來越徹底,越來越純粹,結果就是雄性是雄性、雌性是雌性。
下面我們以老鼠為例來理解這個問題。
假設有一群雌雄同體的老鼠,只要某個老鼠體內出現了雄性殺手基因,無法再制造精子,就可以節省大量物質和能量用于制造卵子,生育更多的后代。而在它的所有后代體內,都攜帶著雄性殺手基因。由此造成的結果是,不久整個群體要么是雌雄同體,要么是單獨的雌性,絕不會出現單獨的雄性。
但這種局面不會持續太久,因為老鼠是體內受精動物,一旦單獨的雄性消失,雌雄同體的老鼠就成了稀缺資源,它們必然趁機制造大量精子,以此留下更多的后代,雌雄同體的老鼠為此甚至會進化出雌性殺手基因,把體內的雌性生殖細胞給干掉,以免影響生產精子的效率,從而變成專一的雄性。
只要雌性殺手基因出現,同樣也會得到快速傳播,制造大批完全雄性的個體。最終的結果就是,群體中會出現大量單獨的雌性和單獨的雄性,所有雄性都帶有雌性殺手基因,所有雌性都帶有雄性殺手基因,雌雄分化就此完成。雌性專門制造卵子,雄性專門制造精子,效率更高,質量更好,最后將雌雄同體徹底碾壓出局。
體內受精動物更容易出現雌雄分化,因為它們的精子和卵子很難出現廣泛的接觸,否則情況就會出現反轉,植物就是極佳的反證。
植物與動物不同在于,植物的雄性被殺死以后,由于花粉漫天飛舞,你沒有花粉,總有植株會借給你花粉。雌性反倒可以節省能量生產更多的種子,因此雄性不育株往往是高產株。我們現在吃的水稻和玉米,基本上都是雄性不育株。實在沒有花粉時,還有人類替它們授粉。
由于這個原因,完全雌雄分化的植物要比動物少得多。特別是體內受精的高等動物,很難讓精子漫天飛舞去給卵子受精,所以它們有著強烈的雌雄分化動機。
人類分為男女兩性,就是這一動機的終極結果。
-------
史鈞,生物學博士,專注于進化論領域的科普寫作,已出版多部科普作品,其中《其實你不懂進化論》獲得第十六屆文津獎,并入圍2020年中國好書。生命的進化是符合邏輯的過程,底層邏輯就是自然選擇,在此基礎之上,又衍生出了許多其他邏輯,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理論體系。本專欄將對這一理論體系進行深度梳理,詳細介紹其中的各種邏輯關系,討論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