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制造“9·11”:一本書讀懂基地組織
“9·11”“基地組織”“本·拉登”“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伴隨著世貿大廈雙子塔的倒掉,它們幾乎成為21世紀前十年出現在國際新聞里次數最多的詞語。在一個又一個新聞里,我們聽見這些詞,但于大部分人而言,這些實在太過遙遠。
怎樣去理解“9·11”?是誰制造了它?它為什么會發生?它的發生意味著什么?
在“9·11”過去的第二十一年,上面的這些問題仍然能夠難倒大部分人。人們或許能夠用零碎的關鍵詞拼湊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但簡單的答案卻往往是最危險的。
如果要了解“9·11”的全貌,《末日巨塔》是當之無愧的必讀書。記者勞倫斯·賴特耗時五年寫出的這本書,甫一出版,便獲得了普利策獎。
《末日巨塔》
[美] 勞倫斯·賴特 著,張鯤 蔣莉 譯
要理解“9·11”,就必須了解是什么樣的物質條件和思想條件讓它成為可能。在飛機撞上雙子塔的幾十年前,倒計時就已經開始。賴特的這本《末日巨塔》便將時間往回撥,讓我們回到它開始的地方。從冷戰到21世紀初,從美國、埃及、沙特、阿富汗、巴基斯坦、埃及、法國到德國,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和空間跨度讓它超越了一本普通的非虛構。
本文是賴特為英文新版《末日巨塔》寫的序言,這篇序言從他個人的角度,解釋了為什么他要像一個“獵人”那樣,去追尋“9·11”發生的成因。巨量的采訪、冗雜的信息、外界的干擾,都讓這本書成書極為艱難,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它才顯得動人。
今天,我們透過這位優秀記者的視角,了解“9·11”是如何被制造的。


01
柯克·克耶爾森
就在那天早上,我開始了我的“9·11”報道。曼哈頓的電話斷線了,所以我給《紐約客》的編輯大衛·雷姆尼克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說“讓我去工作”。那天下午,當電話重新恢復使用后,雷姆尼克在一次電話會議上與十二位同事通了話。我們分散在全國各地,許多人在執行其他任務。雷姆尼克讓我們收集那些生活因此事件而改變的人們的故事。他會把它們融合在一起編成一個故事。
我與柯克·克耶爾森取得了聯系,他是一家名為Risk Waters Group的金融組織的年輕記者。9月11日,他本應報道該組織在世貿中心舉行的一次會議。克耶爾森在地鐵上睡著了,錯過了站臺,所以他跑上自動扶梯去電梯間時已經遲到了。他被告知有一部直達78層的快速電梯,在那里他將換乘另一部電梯到達世貿餐廳,世貿餐廳位于106層,曾是世界上最高建筑的頂峰。

9.11事件前的世界貿易中心
那是上午8點44分,當一名服務員為一對準備參加同一會議的夫婦按著電梯門時,克耶爾森焦急地等待著。如果電梯門關閉,電梯開始上升,那么至少有200人會被困在世貿中心兩座塔樓的198部電梯中,克耶爾森也必死無疑。這些電梯井成了從破碎的飛機中噴出的燃料的集油槽。當電纜斷裂時,乘客們要么被焚毀,要么被撞死。
但柯克·克耶爾森的生命卻因這對夫婦不慌不忙地穿過大廳而幸免于難。就在那名女士步入電梯時,克耶爾森注意到她腳踝上有一個玫瑰文身。然后,大樓搖晃起來。
“電梯像繩子上的溜溜球一樣上下跳動,” 克耶爾森告訴我,“沒有人尖叫,也沒有人驚慌失措。電梯門被卡在大約四分之三的地方。電梯操作員說:‘那是什么鬼東西?’我還以為大樓里有炸彈爆炸了。”他走進大廳。中庭里彌漫著濃煙。他注意到地板上有混凝土碎片。“有一塊鬧鐘大小的碎片,然后我轉過身,還有一塊書桌大小的。”他看到一扇門通向戶外;他以為是個出口,但它通向一個封閉的露臺。幾十雙高跟鞋、便士樂福鞋和商務鞋散落在各處,還有行李和他意識到的人體軀干。
“人們在下躍……他們在下墜的過程中拼命揮舞著四肢。我可能看過一百萬部電影,電影里的人在下墜,都是精心設計過的,但眼前的這一切真的很兇險。看起來就像旅鼠,人們排著隊往下掉,太多人在下墜。然后有什么東西正落在我身旁,我回到了室內。”
一個沒有皮膚的男人,“他身上到處都是白色粉末。看起來像個幽靈。當我從他身邊快速走過時,他做了兩次像‘哈哈’一樣的短呼吸,然后就像周圍的混凝土一樣陷入無聲” 。克耶爾森跟隨人群穿過T臺。當他走到戶外時,他抬頭看到了第二架飛機。
柯克·克耶爾森從世貿中心到他皇后區公寓的旅程成了《紐約客》故事的結尾,也成了《末日巨塔》一書中對于那一天某些描述和感覺的消息來源。也正是這個故事讓我意識到,我將不得不奉獻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去理解為什么會發生這一切。

2001年9月17日,世貿中心崩塌后的廢墟。/Mate Eric J. Tilford
02
“9·11”是可以被制止的
那些日子的情緒依然難以表達。在兩天對克耶爾森的采訪中,我一邊寫一邊哭,充滿了憤怒、悲傷和一陣陣麻木的絕望。但我和我這一代的許多人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我們的國家必須再次堅守信念。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過得很輕松,自冷戰結束以來沒有受到任何挑戰。我們沒有經歷過世界大戰、經濟蕭條、瘟疫和革命。但現在我們的國家受到了攻擊,輪到我們再次證明美國是世界上一股向善的力量。
這種感覺很快就崩解了。這個受傷的國家陷入混亂和不團結,跌跌撞撞地卷入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并且在密室里折磨著嫌犯。

一位紐約市消防員呼叫十名救援工作者以拓開進入世貿中心大廈殘骸的路
我開始仔細閱讀網上流傳的訃告,尋找那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的生活將推動故事的發展。在《華盛頓郵報》的網站上,我發現有人提到約翰·奧尼爾,他曾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紐約辦事處的反恐負責人,該辦事處發布了對奧薩瑪·本·拉登和基地組織的通緝令。他因為將機密信息帶出辦事處而被開除,之后在世貿中心擔任安全主管。他沒有拿下本·拉登,反而是本·拉登拿下了他。奧尼爾的故事將帶我們進入美國情報系統的秘密領域,揭示了我們如何以及為什么未能阻止襲擊美國的陰謀。
在我追蹤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始終縈繞著一種令人不安的個人經歷。1998年,“9·11”事件前三年,我合作編劇的一部電影《全面圍攻》上映了。我在劇本中提出的問題是,如果恐怖分子襲擊美國,會發生什么?
事實上,基地組織已在當年8月轟炸了美國駐東非的兩個大使館,造成224人死亡。同月又發生了另一起爆炸事件。1998年8月25日,一枚炸彈在南非開普敦的一家星球好萊塢餐廳爆炸。兩名英國游客遇害。一個小女孩失去了一條腿。

1998年8月7日,肯尼亞內羅畢美國大使館遭到炸彈襲擊之后的廢墟——這是基地組織有據可查的第一次恐怖主義襲擊。
一個伊斯蘭激進組織聲稱對此負責,稱他們因為《全面圍攻》的預告片而被激采取了行動。他們之所以襲擊星球好萊塢餐廳,是因為影片中的演員布魯斯·威利斯是餐廳的股東之一。當這部電影在那年11月上映時,遭到了部分穆斯林的抗議,他們覺得自己被好萊塢刻板化了。影片票房慘淡。“9·11”之后,它成了美國被租看最多的電影。

電影《全面圍攻》(別名:《烈血天空》)劇照
《全面圍攻》的情節揭示了FBI和CIA之間赤裸裸的對立。當時,他們正在為掌控美國境內的恐怖主義而爭斗。影片中,丹澤爾·華盛頓擔任了約翰·奧尼爾的職務。中情局的代表是安妮特·貝寧。在影片中,他們學會用合作來阻止襲擊。我想這就是人們租看《全面圍攻》的原因:它有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
現實生活中,這并沒有發生。時至今日,我相信,如果兩個機構合作的話,“9·11”是可以被制止的。
03
最孤獨也最激動人心的時光
2002年2月,也就是襲擊發生五個月后,我簽了一份合同,計劃寫一本書,是“對2001年9月11日事件的全面敘述”。我被要求在第二年2月交出一半的書稿。我在合同上劃掉了2月,改為3月。我和出版商對我們要面對的處境一無所知。五年后,我交出了完成的手稿。
那些年是我一生中最孤獨也最激動人心的時光。
我第一次去埃及寫艾曼·扎瓦希里,當時他在西方幾乎完全不為人所知。他的親戚和同事稱他是本·拉登背后的智囊。三十年前,我在開羅的美國大學教英語。扎瓦希里比我小四歲,和我在那里教的學生年齡差不多。當時,他正在開羅大學學醫。他的一生將顯示出我們對手的決心。扎瓦希里在十五歲時建立了一個地下組織以推翻埃及政府。
本·拉登是我必須采寫的人物,但沙特人不允許我以記者身份入境。最后,我在本·拉登家鄉吉達的一家英文報紙《沙特公報》找到了一份指導年輕記者的工作。作為一名外籍勞工,我會比作為一名記者擁有更多的自由,而我指導的年輕記者正是了解他們神經質和壓抑社會的寶貴線人。

賈邁勒·哈利法,本·拉登大學時代的朋友,后來成了他的姐夫。哈利法和第一位妻子結婚后搬進了本·拉登家的房子。由于對在阿富汗建立一支純粹阿拉伯軍隊的問題存在分歧,兩人的友誼最終破裂。這支軍隊就是基地組織的前身。
賈邁勒·哈利法是本·拉登最親密的朋友。他也成了我的朋友,這讓我與恐怖分子頭目有了意想不到的共同點。賈邁勒除了是一個開朗而有見地的消息來源外,還幫我采訪了他四位妻子中的一位,后者是本·拉登最喜歡的妹妹。賈邁勒于2007年在馬達加斯加被謀殺,他在那里擁有一座寶石礦。殺手只拿走了他的電腦硬盤,留下了錢和寶石,這使他的家人相信他是被美國特種部隊殺害的。
另一位朋友和重要消息來源是記者賈邁勒·卡舒吉,他記錄了本·拉登在阿富汗的經歷,并在“9·11”事件后公開譴責他。2018年,他被沙特特工殺害,據稱是在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王子的指示下。這兩個人是寶貴的消息來源,提供了有關本·拉登及其圈子的洞見和私密細節。
04
一個快活的家伙
我很少感受到危險,盡管就在我簽寫書合同時,《華爾街日報》的記者丹尼爾·珀爾在巴基斯坦被綁架了。他被斬首,顯然是策劃“9·11”襲擊的基地組織成員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所為。我一直懷有一種天真的假設,認為記者享有某種豁免權,自那以后這一幻覺就被世界范圍內眾多勇敢的同行們的死亡所驅散,他們來自試圖理解這一新的野蠻時代的更緊密的記者共同體。
然而,還是有身體上的代價。我的背部受傷了,沒完沒了的前往中東或南亞的飛行加重了我的痛苦。我開始攜帶那種可以坐在上面的大的充氣健身球。我第一次去喀土穆時,隨身攜帶著健身球,1992年至1996年間本·拉登將基地組織遷往該地。有一天,當我聽到敲門聲時,它派上了用場。我一直在發展的一名蘇丹情報人員給我帶來了一個據說是基地組織成員的家伙。我給了他唯一一把椅子。情報人員躺在床上,馬上就睡著了。我則坐在健身球上。
這個新消息來源是一個快活的家伙,當他說到一些趣事時,總是會拍拍膝蓋。例如,當本·拉登第一次向他透露打算成立一個恐怖組織,為伊斯蘭激進事業在世界各地作戰時——“我說:‘你怎么把他們送往世界各地呢——通過法國航空公司?’”他拍了拍膝蓋。
他叫自己洛伊。他似乎知道本·拉登的一切。當我回到美國時,我查到他叫穆罕默德·洛伊·拜茲德。他的圣戰者名字是阿布·里達·蘇里。他曾在喀土穆擔任本·拉登的商業顧問,1988年8月20日,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擔任基地組織的會議記錄員。哦,我就知道!我急忙趕回蘇丹,但洛伊不愿意見我。最后,在第三次拜訪時他同意見面,這次他透露了每一位記者都渴望得到的內幕消息。
“洛伊,你為什么不愿意見我?”我說,我撫摸著后背覺得有點委屈,“去喀土穆一趟可不容易。”
“好吧,我不知道是不是該把你當回事,”他說,“上次我們見面時,你坐在一個充氣球上。”

世界貿易中心的廢墟燃燒了100天
05
訊號已被傳達
2001年襲擊美國的組織成員大約有300到400人,與目前在阿富汗的基地組織戰士人數大致相同。更大的基地組織網絡包括了從摩洛哥到印度的附屬組織,估計有3萬至4萬名戰士。美國國內的非伊斯蘭恐怖組織,包括新納粹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者,公開效仿本·拉登的作為。
2021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談到了意識形態的“色拉臺”,其中潛在的恐怖分子從一個動因轉到另一個動因,并在運動中選取抽樣以證明他們最初被吸引的暴力是正當的。

1998年5月,扎瓦希里和本·拉登在阿富汗召開新聞發布會。在阿富汗,本·拉登與扎瓦希里的命運不可逆轉地纏繞在了一起,他們各自的組織——基地組織和圣戰組織——最終也合而為一。
本·拉登的繼任者艾曼·扎瓦希里曾指出:“基地組織在成為一個組織之前,就是一個訊號。”
訊號已被傳達。
· END ·
“基地組織瞄準的目標是美國,
但它卻擊中了全人類。”
第91屆普利策獎最佳非虛構類圖書
(美)勞倫斯·賴特著
張鯤 蔣莉 譯
內容簡介
1996年3月,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工謝爾曼驅車前往亞力克站報到。
亞力克站是中央情報局的 個“虛擬”情報站 ,在組織結構圖上,這個站點被標為“恐怖分子資金 鏈”,隸屬于中情局反恐中心。實際上,它的工作就是追蹤一個人的活動——奧薩瑪·本·拉登。
亞力克情報站已經搜集了35卷有關本·拉登的資料,這35份卷宗描繪了一個以救世者自居的億萬富翁 。他出身的家族規模龐大且極具影響力,與沙特王國 的統治者關系密切。他自己也因為在阿富汗發動反對蘇聯入侵的“圣戰”而名聲大噪。
1996年8月,本·拉登在阿富汗的一個山洞里向美國宣戰。之后的時間里,謝爾曼獨自一人繼續對他進行調查。謝爾曼繪出了基地組織的網絡分布圖,他發現組織的很多同伙都和美國有關,他斷定這是一個以摧毀美國為宗旨的恐怖組織。可是,當謝爾曼想與上級討論此事時,上頭卻連個電話都不回。
無人理睬的謝爾曼,只能獨自思索那些日后每個人都會去想的問題:這個組織從何而來?它為什么單單選擇攻擊美國?怎樣才能阻止它?他就像是一個觀察著載玻片的實驗室技術員,那上面是一種前所未見的病毒。在顯微鏡下,基地組織的致命特性開始顯露出來。這個組織很小(當時只有 93名成員),但它是大規模的激進運動的一部分;這種運動遍及伊斯蘭世界,尤其是阿拉伯 。
可怕的一點是,幾乎沒有人重視它。它太怪異 、太原始,也太遙遠。然而,基地組織非只是來自7世紀阿拉伯的古董,它已經學會了如何利用現代工具和現代思維。這并不奇怪,因為基地組織的故事, 其實是不久前從美國開始的。
作者簡介
勞倫斯·賴特(Lawrence Wright),畢業于杜蘭大學,曾在埃及開羅的美國大學執教兩年。他是《紐約客》雜志的正式撰稿人,也是紐約大學法學院法律與安全中心的會員。著有5部非虛構作品——《城市孩子,鄉村夏天》、《在新世界》、《圣人與罪人》、《回憶撒旦》,《雙胞胎》;還寫有小說《上帝的寵兒》,并與人合著了電影《全面圍攻》的劇本。他與妻子長年居住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2007年,他因《末日巨塔》一書獲普利策獎。
原標題:《制造“9·11”:一本書讀懂基地組織》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