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過兵又當老師,90后布朗族女生回到云南山區家鄉從教
2022年教師節來臨之際,澎湃新聞推出特別報道“重返出發之地”,以記錄“回歸再出發”的學子。
從大山里走出去,再回到大山的懷抱,在這片孕育自己的土地上,90后布朗族教師李紅找回了出發的意義。
“我想把我學到的都教給學生,能給孩子們帶來改變就是最大的價值。”6年前,李紅選擇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芒洪拉祜族布朗族鄉,在母校芒洪中心完小(以下簡稱芒洪中心完小)擔任二年級音樂和數學教師。
再次回到母校,李紅從懵懂的學生變成了教書的老師。“走上講臺看到下面的學生,就像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芒洪鄉地處耿馬縣東南方,地勢東高西低,地形均為山地,屬于少數民族聚居區,全鄉有傣族、拉祜族等9個民族,李紅是布朗族。
2007年,李紅考上了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教育專業,2012年畢業后她選擇到北京當兵。見識到外面世界的繁華,也深知家鄉與城市的差距,退伍后的李紅仍然選擇回到“出發地”。2016年她在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部擔任代課老師,2017年入編。
從大山里走出去,李紅知道“外面世界很精彩”。回鄉當老師后,她希望通過自己來影響更多的學生,身體力行告訴課堂上的每一雙眼睛,不要止步于此,要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

李紅在課堂上。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以下是李紅的自述:
回到“出發地”
我小時候特別崇拜老師,感覺他們懂得多,很厲害。印象最深刻的是語文老師,我長大后才明白他為什么嚴厲。我現在上課也很嚴厲,我也很關心學生的生活,特別是班里那些“問題”學生。
畢業前我曾回到母校實習,記得第一次走上講臺心情緊張又激動,生怕教不好讓自己從前的老師失望。再次回到家鄉感到變化很大。我小時候學校的主路還是土路,現在都是筆直的柏油路。學校的設備從以前的黑板變成了現在的一體機,也有了各種興趣班、功能室和體育器材……這些我小時候想都不敢想。
現在我們也有音樂教室,有時候我會帶學生去彈鋼琴,學校還有架子鼓等樂器,也有舞蹈室,孩子們都很喜歡。
云南臨滄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很多少數民族學生不會講普通話,也聽不懂老師在講什么。老師只能自己學民族語,做自己的翻譯,和學生溝通。小時候我數學不太好,但是現在更喜歡給學生們上數學課。班里有的學生數學學得很吃力,對這類學生不要勉強他們,假如這次考了20分,下次考了23分我就夸獎他有進步。

李紅在課堂上。
告訴學生“外面世界很精彩”
有些家長認為“讀書無用”,不想讓孩子上學,沒有“走出去”的意識。我上音樂課時會放各類節目,讓學生看看外面的同齡人在干什么。孩子們對這些節目很感興趣,他們從小就在山里面,非常向往外面的生活。
我們這留守兒童很多,很多家長在外面打工,孩子跟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們不會講普通話,比較難溝通,我們只能跟孩子多交流。我會多關注留守兒童,但不會讓他們感覺到被區別對待。我也在班會上和孩子們講家長的打工生活不容易,讓他們理解父母。
做老師要因材施教。有的學生體育勞動方面特別積極,我就在體育這方面多鼓勵他。慢慢我也摸索出來,對那些調皮的孩子,嚴厲的同時要給他們更多的鼓勵。曾經有個學生經常逃學去玩,我就每天去堵他,晚上還出去找他,怕他出事。他學習成績不好也不想讀書,我經常鼓勵他。
我特別喜歡小朋友們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樣子。有時候我在學校里看見孩子們追著我跑,說“老師我幫你拿書”“老師我幫你干活”,就覺得很幸福。我教過的學生有心里話都愿意跟我傾訴。去年我生日的時候,已經畢業的學生還回來為我過生日。
現在,我所在的芒洪中心完小全校總人數有459人,我帶的班級共有27名學生。我覺得能給孩子們帶來改變特別有價值。能夠激起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給他們增加知識,讓他留在學校,就很有意義。我特別享受把他們都教會的成就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