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龜茲壁畫和麥積山石窟被“請”到了上海,呈現塑像及壁畫臨摹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和被譽為“中國佛教文化搖籃”的新疆龜茲古國壁畫昨天開始被“請”到了上海。
繼2015年“敦煌:生靈的歌”之后,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舉辦的又一絲路藝術大展——“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于2月3日至5月28日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對公眾開放。“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在現場發現,展覽中呈現了大量塑像和壁畫臨摹品,可以說是對麥積山塑像和壁畫藝術的集中呈現。

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與莫高窟(甘肅敦煌)、云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石窟”,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35公里,是我國著名的石窟寺之一,這里群山環抱,氣候宜人,集自然與人文景觀一體,堪稱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個朝代不斷地開鑿和修繕,雖經數次地震與火災,仍保存窟龕221個,泥塑、石刻造像10632身,壁畫979.54平方米。麥積山石窟以其序列完整、技藝精湛的北朝泥塑最為著名,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麥積山石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筑、塑像和壁畫的有機結合,尤以塑像著稱于世。其造像風格變幻無窮,從早期的古樸雄健、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渾潤飽滿、隋唐的豐滿圓潤到宋代的世俗化,系統地展現了我國北魏至唐宋的塑像發展歷史。
此次展覽中呈現的塑像和壁畫臨摹品,可以說是對麥積山塑像和壁畫藝術的集中呈現。喜馬拉雅美術館三樓中心展廳莊嚴肅穆的紅墻下鋪就神秘的黑色鏡面地板,塑像基座以金色噴砂材料制作,其紋理質地令人仿佛置身于絲路的漫漫黃沙之中。

展覽入口處,兩尊近三米高的泥塑菩薩立像以迎賓之勢邀請觀眾進入造像深處的世界,它們分別為麥積山第4窟5龕、6龕的宋代泥塑菩薩立像。《趺坐禪定佛》(敦煌莫高窟第259窟,北魏,孫志軍攝影)被譽為“東方的微笑”,其神秘的微笑給人無限遐想。與其并置的,是剛剛落幕的“奇跡:貝利尼家族與文復興特展”中創作于十六世紀的《蒙娜麗莎》(意大利,16世紀,達·芬奇的佚名追隨者,布面油畫),恍若鑄就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東西方對笑。

西域龜茲古國地處中亞腹地塔里木盆地北緣,扼古絲綢之路要沖,是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波斯文明,以及阿拉伯文明的交融薈萃之地。在此突出展現了佛教文化和藝術傳播、交流的歷史發展軌跡。
龜茲石窟是古龜茲地區(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拜城、新和等縣)大小二十余處佛教石窟遺存的總稱,目前遺存洞窟700余個,保存壁畫近10000平方米。它地處巴米揚石窟和敦煌石窟之間,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對話的結晶。

《券頂因緣故事畫》,克孜爾171窟,237.5 X 371.5厘米,約公元5世紀,史曉明臨摹
本次展覽中,龜茲板塊以取自壁畫的青金石、石綠為主色調,40個作品講述了龜茲經典的本生、因緣和佛教故事。以龜茲地區佛教弟子在龜茲石窟行繞佛禮的順序為線索,展覽為觀眾揭開佛祖釋迦牟尼的前身、現世和未來的神秘面紗,凈飯王恐釋迦牟尼出家、鹿野苑初轉法輪、釋迦牟尼入滅涅槃、八王分舍利、降服六師外道等佛國故事在此呈現。

繼“敦煌:生靈的歌”和“奇跡:貝利尼家族與文藝復興特展”之后,作為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文明的對話”第三部展覽,“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再次回眸歷史。本次展覽由喜瑪拉雅美術館創始人戴志康擔任總策展人,龜茲研究院院長徐永明、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李天銘擔任策展團隊成員,敦煌研究院提供學術支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